基于智能无人机应用防疫的教学改革探索创新

2020-02-22 03:33张日益魏雷徐旭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3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张日益 魏雷 徐旭华

【摘 要】伴随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革,无人机正在由触不可及的“高大上”科技走向实际应用且越发广泛。基于对新冠肺炎防疫期间智能无人机开展应用研究,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智能无人机领域的实施现状,以探索职教改革为初衷,提出解决对策,提炼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智能无人机;应用防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无人机作为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从“军事利器”到“自拍神器”、“空中交警”、“测绘能手”,其跟随时代发展涉足的领域不断拓展,身份、标签、热度不断攀升。高职院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价值需求,围绕如何依托智能无人机完善育人模式进行对策探讨和专项研究,寻求破解之道,探索构建融素质、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推动学生在取得专业突破的同时,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

一、当前社会形势及智能无人机产学发展瓶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全国各地防疫措施严格迅速。为杜绝传播渠道,各地开始尝试启用无人机搭载设备“硬核”隔空“喊话”,就在此时,智能无人机被搬上了防疫的历史舞台。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无人机本身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价值体系。

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是新兴科技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帮助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现阶段大众对无人机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技术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智能无人机专业群建设仅仅突出技术应用,对学生价值观和职业塑造的融入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无人机专项人才培养输出体系尚未完善,以产业带动创业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后疫情时代特征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可能还会对职业教育的新一轮产教融合、数字智能化场景应用以及办学模式、培养形式和教学方式等产生较大影响。智能无人机应用于疫情防控,应该坚定信心、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疫情防控的进程中发挥应有力量的同时,助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执行主体,围绕新兴科技产业应用,应以面向社会普及科学文化,激发青年探索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为目标,提炼智能无人机领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培养担负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成就职业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二、智能无人机应用教学改革思路及创新导向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以高等职业教育“无人机+专业”的教育理念为中心、以智能无人机技术应用为载体,探索构建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如何把价值引领要素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巧妙地融合进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技术路线,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提炼职教育人的功能与实效,让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得益彰。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第二课堂”或“工作坊”,解读当前智能无人机教育教学实施现状,提出解决对策和改善方案,在過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政、校、企、协”多途径整合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逐步形成“育人共同体”,推进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聚焦打通专业壁垒,多学科优势叠加,知识互补,开发学生全面培养新领域。我们需要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全面覆盖,这种定位区别于纯粹对无人机应用技术展开研究,而是对围绕无人机产业进行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探索,在过程中提炼无人机职业教育的有效实践形式,从无人机的拼接组装、飞行调参、拍摄教学、培训考证甚至应用推广,通过职教育人理念的有机融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炼基于时代需求的智能无人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比如通过组织学员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掌握基础的无人机科普知识、航模拼接、飞行演练、航拍技巧及航测技术等,让学生在学习无人机基础操作的同时融入对视频图片等剪辑软件的应用,发挥学生创意,全方位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方向感与美感培养等综合素质,激发学习者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势

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智能无人机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从而在内容上实现信息技术促进育人目的。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触发教学模式和手段革新,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成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采集丰富的教学素材,特别是疫情期间的各类防疫素材,扩充无人机的教学空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和产生生活共鸣,实现教学目标。

疫情期间,信息技术既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育人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发学习热情;利用信息技术直播、采访互动、虚拟仿真等功能,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提升学习效果。正是由于网络直播具有现实感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亲和、真实、感动是学生的直接感受,使他们可知可感、可亲可信,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领会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情感得到升华,满足学生多维度的学习需求。

(四)重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活动,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体系中的“双主体”。如果教师的主体性缺失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其教学效果则不尽如人意。疫情期间,智能无人机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建立一种新型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彰显要相互结合,而不能偏废其一。像智能无人机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新时期智能无人机价值塑造引领趋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如同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和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新兴科技在“大智慧”时代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强大引擎。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显示,伴随无人机探测和避险、图片处理、电池续航能力等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革新框架、操作立法等管理体系的出台,全球无人机市场已经迎来了2.0时代。由此可见,新时期围绕无人机专项技术资质开展培养教学和改革创新已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以面向社会普及科学文化,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练就过硬本领后投身社会实践,在过程中锤炼品德修为,为社会培养“科技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致力于打造志存高远,勇于砥砺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成就职业教育的一张特色名片。

参考文献:

[1]陈章.抗击疫情下职业院校的担当与应对[J].当代职业教育,2020(3)

[2]汪中求.打好防疫战,AI有"技"可施[J].企业管理,2020,(3):20-21.

作者简介:

张日益(1988.10-),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商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疫情与教学”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教学改革新路径探究—以新冠肺炎“无人机”应用防疫为例》。

立项编号:jg2020002。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