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悲歌:侯方域散文创作探析

2020-02-24 12:40连超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连超锋

(商丘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以散文见长,有《壮悔堂文集》10卷。其文集按文体分为序、书、奏议、传、记、论、策、表、说、书后、墓志铭、祭文、杂著等类,后友人辑《壮悔堂遗稿》10篇,王树林先生《侯方域集校笺》上册又辑其佚文5篇,现存共147篇。侯方域身经明末丧乱,目睹社会巨变,积之于心,发而为文,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诸体兼备,皆有所长

在散文创作上,侯方域推崇“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佳作多为传记和墓志铭,柳宗元最擅长山水游记,宋六家作品主要以记为主。而侯方域的文集中诸体兼备、内容富赡,几乎每种文体之中都有佳作名篇,他兼善各体,在这一点上已经超越了前人。

侯方域写得最好也是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传记类作品,共有23篇。其中名篇很多,如《贾生传》《李姬传》《宁南侯传》《马伶传》《重修白云寺碑记》《壮悔堂记》《倪云林十万图记》等,这些作品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其中《李姬传》中的李香君更是刻画传神,影响深远,后来孔尚任所创作的《桃花扇》即受其影响。

书共有20篇,名篇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与任王谷论文书》《与吴骏公书》《与陈定生论诗书》《与方密之书》《答孙生书》等;序包括赠序、诗序、文序、谱序、社序等,共有38篇,占文集总数的1/4以上,其中名篇如《赠王子序》《曼翁诗序》《秋园杂佩序》《陈其年诗序》《宋牧仲诗序》《大寂子诗序》《倪涵谷文序》《雪苑六子社序》等。侯方域的诗文创作理论基本都是通过书和序表达出来的,其很多作品还在唱和酬答、谈诗论文之余记录了时代,表现对亲朋故旧的思念,对阉党权奸的痛恨,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黎民百姓的同情,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以上这四种文体的数量占文集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这些是侯方域最擅长的,也可以由此看出他作为世家子弟、文坛翘楚在当时交游之广,除此之外,在其他文体中,侯方域也有不少佳作,如墓志铭中的《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赠少保陈公墓志铭》《沈季宣墓志铭》《郭老仆墓志铭》等;祭文中的《祭吴次尾文》;论、说中的《朋党论》《谢安论》《王猛论》《竖人臧说》等;奏议中的《代司徒公论流贼形势奏》《上三省督抚剿抚议》《代司徒公屯田奏议》等。这些都是明末清初乃至整个古典文学中难得的散文佳作。

二、取材广泛,视角独特

侯方域交友广泛,视野开阔,性格豪放不羁,一生游历四方,他的足迹遍布两都、江淮、吴越。这些在他的散文创作上就表现为题材广泛,视角独特。

侯方域在他的传类作品中多写其亲朋故交,如《太常公家传》《司成公家传》《宋文康公传》,分别写自己的祖父侯执蒲、叔父侯恪、老师宋权;《汤御史传》《宁南侯传》,写御史汤兆京和宁南侯左良玉;《贾生传》,写贾开宗:

少落拓不羁……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好击剑,鼓琴,嗜远游……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1]234-236。

贾开宗是他的同乡好友,也是雪苑社友,其身负济世之才却一生落魄,累举不第。他经常与侯方域谈诗论文,畅论天下形势,被侯方域视为“忘形之友”。

在传类作品中,侯方域除了写亲朋故旧还写一些社会下层人物,如《李姬传》和《马伶传》。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侯方域在赴南京应试时结识了李香君。一个是豪门才子、复社名流,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一个是秦淮名妓、淑丽佳人,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虽然二人身份、门第悬殊,但情投意合。侯方域不像深受孔孟之道正统观念影响的很多文人那样,只在词这种小道里抒发一下个人情感,他专门为李香君作《李姬传》,并将其收入《壮悔堂文集》传之后世,实在难能可贵。他的这种不受世俗拘束、不拘一格的性格使他的文集取材广泛,内容丰富[2]。《马伶传》写南京一个颇负盛名的姓马的演员,因在一次演出中扮演严嵩失败,于是“易衣遁矣”,隐身到相国顾秉谦门下当了门卒,从生活中细致观察顾秉谦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三年之后回来再演严嵩一角,获得巨大成功[3]的故事。伶人戏子在当时地位卑贱,属于下九流,他们不过是供人娱乐的工具,但是侯方域却成功地塑造了马伶这样一个社会底层人物,他不仅写下了马伶传奇的经历,还对马伶的超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大加赞赏。

侯方域的序、策、论等其他文体的文章视角也非常独特新颖,如他在《大寂子诗序》中写道:

忆余年十八岁交孝廉及考功、黄门,又四年交周子于梁园,又一年交舍人于燕邸,又一年交徐君于金陵,先后咸相善也。今二十年间不见五君,独见大寂子,然则余之累于有情,岂复减大寂子哉?大寂子著诗曰《偶存草》,以见存者皆偶尔,不独诗也[1]44。

序通常会从诗集本身谈起,并对诗集做出中肯的评价,但侯方域这篇为好友彭宾的诗集作的序,却回忆过去和云间六子夏允彝、陈子龙、彭宾等人的交往,表现其在时过境迁之后当面对知交故旧散的散、亡的亡时内心的江山之恨、友朋之思[4]。

作为应举赴试的举子,通常在作文之时都会小心翼翼,以免犯忌、触怒主考官和执政者,但是侯方域却在参加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南京乡试时所写的《南省试策一》中认为,明末宦官专权、阉党之祸的源头在于皇帝的多疑,不相信朝臣,只相信身边的太监。他公开地将矛头指向当时的“九五之尊”崇祯皇帝,他说:“举天下至于无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托其心腹,则其势不得不流于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1]361在试策之中敢如此针砭时弊,大胆批判皇帝的用人之道,可见侯方域的胆量和眼光之不凡[5]。

在《王猛论》中,侯方域为王猛翻案,他认为,官至前秦宰相的王猛事秦是为了保存东晋。他把王猛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王猛是生活在乱世又懂得大义的忠臣。在这里,侯方域运用曲笔,借史明志,说明清初也有像王猛那样虽身处异国,心却始终忠于故国的人,这实际是为自己辩解[6]。

三、行文流畅恣肆,语言婉转从容

侯方域个性纵横,才情突出,行文流畅恣肆,其文语言婉转从容。《四库全书总目·尧峰文钞》说他的文章是“才人之文”,许汝霖在《三家文钞序》中也说:“侯之文如天潢屈注沧海, 浮槎飘梗, 灭没涛澜。”[1]626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侯方域去北京探视尚在狱中的父亲,当时同在狱中的文坛盟主钱谦益阅其文章后说道:“余读侯子朝宗所著经义,如玉之有光,剑之有气,英英熊熊,变现于空旷有天之间,以为文人才子之文,而非经生之文也。”[1]595此时侯方域才21岁,就得到前辈如此高的评价。他在《谢安论》中写道:

古之有为于天下者,必有以脱除天下之习,而立乎其外。盖为物所移者,虽足以自见于天下,而恐其历久而不胜也。夫君子之所恃以胜天下者,在乎器识德量之间,而不在乎干局。然而干局之用,君子虽不恃以为长,而不可以之自废。苟遗弃其鄙近,而将寄托于所溺,岂独权宠利欲之足以累人哉?吾以为谢安之清言,亦其累也[1]338-339。

侯方域认为,欲“有为于天下者”,必须“脱除天下之习”,要“立乎其外”才能有所成就。他不盲从历史上对谢安 “东晋中兴之臣”的评价,指出谢安之所以未有大作为的原因是“安有大有为之量而无大有为之干,过此则时势去矣,其偏安也宜哉!然则必何如而可?曰:‘如陶侃、祖逖者,而更假之以导与安之识量,庶乎其可已。’”[1]340。

侯方域眼光犀利,行文委曲详尽,豪宕流畅,纵横捭阖。他在《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写道:

窃怪执事尝愿下交天下士,而辗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而奈何阴毒左计,一至于此?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意婉也[1]116。

文章娓娓道来,“词微而意婉”。在文中,作者并不因为写作的对象是对他欲除之而后快的魏阉的干儿义孙阮大铖,而对其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冲动,他完全站在对方立场设想阮大铖的未来,外似平和,内含锋芒,正因如此,阮大铖丑陋阴险的真实面目反而被暴露无遗,给了其致命一击[7]。贾开宗在该文后说:“此书为朝宗党祸之始,几杀其身,然其文其人,千载而下,犹想见也。”[1]117

四、宗尚古文,师法小说

徐作肃在《壮悔堂文集序》中说:

侯子十年前,尝出为整丽之作,而近乃大毁其向文,求所为韩、柳、欧、苏、曾、王诸公以几于司马迁者,而肆力焉。而其文已竟与韩、柳、欧、苏、曾、王诸公等。昔司马迁历四海、周天下名山大川,广而遇之,故其文奇伟振耀古今,夫文非徒以辞也。侯子向尝游两都、历边塞、浮江淮、尽吴越,观览人物之盛,所涉者多,则所得于事与理者益精。理足乎中而充其外,知与古作者发明矣。今将次所为文行于世,其为离合起伏变化而合乎规矩者,世应具见之[1]618。

徐作肃作为侯方域的雪苑社友,非常了解他,说他学习韩、欧,其文已有“唐宋八大家”之风。

侯方域也曾在与朋友的书信中提到自己仔细揣摩古文一事,如在《与吴骏公书》中,他写道:

十年以还,海内典刑,沦没殆尽,万代瞻仰仅有学士,而昔时交游能稍稍开口者,亦惟域尚在,故再四踟蹰,卒不敢以不言。万一有持达节之说,陈于左右者,愿学士审其出处之义,各有不同,坚塞两耳,幸甚!域经患难后,乃知昔日论著,都无所解,今颇学为古文,并近日诗歌,澄江返棹后,当图尊酒,一细论之[1]157。

侯方域除了学习汉代史传文学和唐宋古文之外,他还以小说为古文辞[8],学习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元明时期戏剧和小说的创作手法,注意细节描写,用典型事件来刻画典型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如《李姬传》中,侯李二人两情相悦、一见倾心,在人格操守上相互敬重,在容貌才艺上互相吸引,关系非常亲密,可写之事甚多,但侯方域却只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来写。第一件事,李香君劝侯方域不要同阉党余孽阮大铖交往以负至交,有损名节;第二件事,二人分别时,李香君置酒桃叶渡,规劝侯方域不要学汉代名士蔡中郎亲昵董卓以失大义;第三件事,二人分别后,李香君坚决拒绝阉党余孽田仰的邀请以不负侯方域。文中没有写二人的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而是通过这样三件事表现了李香君“皎爽不群”、 爱憎分明、不畏权贵、不慕金钱、深明大义的高尚人格,这典型地借鉴了唐传奇的小说笔法[9]。

《马伶传》中,马伶是一个轰动南京、造诣很高的演员,事迹很多。但传记中却只写了马伶演《鸣凤记》转败为胜一事,全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并且借鉴了唐传奇名篇《李娃传》中长安东西二肆唱挽歌比赛的情节。

《宁南侯传》传主左良玉,一生与清军和农民军作战,转战四方,功勋卓著,被封为宁南侯。侯方域没有详细描写他指挥作战的超世才华和为大明守边平叛的丰功伟绩,而是写了最能表现他性格的几件事。如文章开头写他早年的经历:

宁南侯者,姓左氏,名良玉,字曰昆山,辽东人也。少起军校,以斩级功,官辽东都司。苦贫,尝挟弓矢射生。一日,见道旁驼橐,驰马劫取之,乃锦州军装也,坐法当斩,适有丘磊者,与同犯,愿独任之,良玉得免死。既失官,久之无聊;乃走昌平军门,求事司徒公。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冬至宴上陵朝官,良玉夜大醉,失四金卮。旦日,谒司徒公请罪,司徒公曰:“若七尺之躯,岂任典客哉!吾向误若,非若之罪也。”[1]252-253

开头即波澜起伏,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文章末尾除简略交代了尤世威、丘磊的事迹外,还写了一个军校党应春:

当左将军出军时,有党应春者,以军校逃伍,当死,司徒公缚而笞之百,应春起而徐行,无异平时,拔以为军官。复逃,再缚之来,应春仰首曰:‘挞官实岂异军校耶!’司徒公异之,以付左将军为先锋,后乃立功佩印为山海大将。然则将苟有材,得其人以御之,虽卒伍,可也;而况于公侯哉?[1]255-256

尤世威、丘磊皆为左良玉的战友伙伴,为左良玉作传自然要写到他们,而党应春不过是个普通军校,但因性格经历与左良玉极为相似,可以说是左良玉人生的一个缩影,这样写虽让人稍感意外,但却正如黄宗羲所说“颊上三毫”“以风韵胜”,不觉“担板”。侯方域的这些文章篇幅短小,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虽是人物传记,却完全可以看成是精彩的短篇小说。

侯方域自幼聪慧,少有才名,声名远播于公卿间。他和魏禧、汪琬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而且“当时论古文,率推方域第一,远近无异词”[10]。他兼善各体,取材广泛,以小说为古文辞,视角独特,贴近生活,语言流畅恣肆。此外,他作品中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黍离之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