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校园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2020-02-24 12:40高芳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育人

高芳艳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文化竞争的加剧,时代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文化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人文素养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最高殿堂,它的工作中心和终极目标就是“育人”,是对人性进行塑造,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成为一个有着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的人。

人文教育是现代大学的基础。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是高校在新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也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氤氲在浓厚文化氛围中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巨大的影响。杨叔子先生就曾说过:“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滋育着优秀人才的成长。”[2]因此,文化校园是大学的隐性课程,是滋润培育优秀人才的沃土。而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时代气质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校园的内涵

“文化校园是高校围绕教育目标,将校园文化不断内化为师生的文化人格和行为素质,继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3]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的高级阶段,是一种更成熟状态或更理想层次的校园人文环境与和谐氛围。文化校园主张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较注重“生态化和人文化相辅相成的校园环境,淳厚向上的校园精神,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等。”[4]文化校园的最高目标是把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无形的、内在的、文化的”大学。它更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最能代表大学的精神和内质,体现大学的功能与责任,成为培养大学生优美风仪与中华气质的摇篮。

二、文化校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文化校园是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且实现文化育人的一种新的理性诉求。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00后,他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且崇尚消费的时代。尽管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积极自信,但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简单,情感心理还比较脆弱,不够成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意识逐步升高,他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目标变得模糊。甚至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有了追逐名利的取向。不仅学习变得实用化和功利化,而且社会公德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极差。文化校园有着以“文”化人,以“化”至教的作用,它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所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充满活力、学术氛围浓厚的现代大学,它的发展历程,校园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道景观,教师在课上课下的一言一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以及学生的言谈举止,这些都会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能够让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养成他们的责任、自律、仁爱和诚信等现代人文素养,并进而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的自由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总书记的讲话也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化校园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功能优良的文化育人环境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三、 建设文化校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大学的本质在于对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大学职能实现的根基和动力。建设文化校园,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文化校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是多方面、深层次、细无声的。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文化校园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全力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在点滴中体现出育人的功能;强化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多样化推进校园文化活动,把育人融入活动之中。

(一)全力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育人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6]但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腾飞,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都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人文科学得不到重视,甚至趋向边缘化。很多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的专业开设和课程的设置也以满足社会需要和能促进就业为目标导向,注重实用性,功利化色彩明显,对人文类专业和课程缺乏准确定位,以至于其在院校中位置非常边缘化。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学习也功利化,阅读远离经典,疏于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学习对自己以后就业或考研有用的课程。即使有些院校给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所占学分和课时较少。理工类学生对语文没有学习兴趣,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巨大的影响。”[7]因此,面对当前大学生这种浮躁功利的学习状态,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各种校园设施,都可以散发出“育人”的味道。让学生在忙碌地穿梭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他们在漫步校园时能愉悦身心,处处感受到美。

校园里各种可触可感的建筑,如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宿舍楼等,这些建筑不但浸透着设计者的思想和审美理想,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审美追求。建筑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文化,能传达出比较深厚的人文精神;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道路设施、健身娱乐设施、路标牌、人像雕塑也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传达着一种人文情怀;触目可及的花草树木也不仅仅是校园的点缀,它们在愉悦眼球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舒适感。大学生漫步绿树成荫、花香沁人的校园,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会使他们感到和谐宁静,激发他们的美感;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和宿舍楼都是学生最频繁的出入地,这些建筑物墙上的壁画、名人名言都润物细无声地体现着“文以载道”的精神,传达着“育人”功能;校园网络和学校的宣传栏,让学生在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传达着一种人文关怀,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正面宣传效应, 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以上这些载体都可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文化特色等融入进去,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

(二) 强化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

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师德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它是师风和学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载着塑造生命、塑造灵魂、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时代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教师个人的形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立德”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去规范广大教师的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严格督查和考核评价。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意识。高校除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之外,还应加强学风建设,从学生一进入大学就明确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衔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要严格考风考纪,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考试理念,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优良学风。那些刚性的规章制度,执行起来看似没有温度,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纠正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形成良好学风的“矫正器”。文化校园是立德树人的肥沃土壤,在这片沃壤中生根发芽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格,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营造和谐校园的重点和关键。人的和谐是校园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方式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消费决定一切的时代,大学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移。因此,除了校园里点点滴滴饱含人文色彩的物质环境对他们的熏陶之外,学校还应在校园内营造公平、民主和自由的浓厚氛围,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价值,坚持学校里涉及学生的各项事务,如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班干部评选、考研推免、勤工助学岗位等都要公正、公平和公开地展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严肃性和大学的神圣性。教师在教书之外也应关注并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需要。思想品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的老师如果经常能和学生互动沟通,老师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职业素养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能够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的与老师真诚交流。不同阶段的学生诉求不同,如刚进大学的学生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4年大学时光,尽管有入学教育会对他们进行引导,但他们还是迷迷糊糊,这就需要专业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提一些合理建议,让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合理规划。再如,对一些有考研打算的学生,老师可以组建微信群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提高考研上榜率。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体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四)多样化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文化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对于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格调积极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佳的实践舞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因此,学校和老师不仅都要对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进行场地、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还要积极推动,多样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学术讲座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就自己专业感兴趣的话题和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组建读书会,定期开展阅读鉴赏经典名著的活动。这些学术活动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激活他们对自己专业热爱的同时,也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学科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再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支农支教”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如各种主题的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朗诵比赛、相声小品大赛、摄影大赛、书法比赛、英语文化广角和健美操比赛等,这些文体活动在极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气氛,寓教于活动之中,达到了“育人”目的。

四、结语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要阵地,培养高素质的全面的人才也是时代交给高校的重要任务。文化校园和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密切相关。因此,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校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学风,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素质高、意志坚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文化校园以“文”化人,以“化”至教的作用真正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人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