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改名考

2020-02-24 15:51蔡升奕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字狱从军燕子

蔡升奕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提要: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由廖燕生改名为廖燕,其实改名是廖燕内心世界的一个告白,是在清初严酷的文字狱和政治迫害下不得已的一种表达心声的方式。廖燕解释说燕子是“得天地巨灵者”,结合廖燕的字“人也”来看,其用意在于表明心迹。

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人也,号梦醒,晚号柴舟,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清初文学家、启蒙思想家,有《二十七松堂集》行世。廖燕一生经历顺治、康熙二朝,正是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历史时期。由于满族入主中原,征服与反抗、统一与割据的斗争持续不断;而在思想领域更是一片持续不断的经世、救世的呼声。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廖燕作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他内心的所思所想究竟怎样?我们从他的《二十七松堂集》中很难得到一个直观的答案。笔者拙文《廖燕从军性质考》,专门谈了廖燕在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五年(1676)一次短暂从军。廖燕对他的那次从军语焉不详,当是有意为之。经考证,那次从军廖燕参加的是叛军而非清军[1]。廖燕之所以不愿明说(可能是后期作过删改),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受到清初残酷的文字狱的迫害①清代自顺治朝开始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日趋严密,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文字狱案,“康乾文字狱”持续百余年之久,如庄廷鑨《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等。。所以我们探索廖燕的内心世界,必须另辟蹊径。笔者的另一篇拙文《廖燕〈灵泷寺石枢铭〉解》分析了廖燕的一篇小品文《灵泷寺石枢铭》。《灵泷寺石枢铭》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梦境,笔者通过剥茧抽丝地分析,发现该文大有深意,其实是通过这个离奇的梦境表达对南明衰败的痛惜,对明遗民逃禅行为的崇敬,表达了希望能像女娲补天一样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2]。我们认为,廖燕改名和廖燕的那个离奇梦境一样,也是我们探索廖燕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廖燕的诗文集中多处论及改名一事,《小品自序》一文写道:“辛酉七月,偶搜破簏中旧稿,得文九十三首……时予适改‘燕生’单‘名燕’。”[3]170可见廖燕改名是在辛酉七月,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这时“三藩之乱”已近尾声,离这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自杀于昆明,“三藩之乱”结束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叛军已退守西南一隅,大势已去。偏处台湾,一直打着南明旗号的郑经也于同年正月病逝,继明延平王位的郑克塽,时年甫十二岁。笔者在《廖燕从军性质考》一文中考证廖燕曾于康熙十五年(1676)参加吴三桂的军队,但不久就失望离去。然而当看到一支自己原本寄以厚望的军队真的就要走向没落,其内心的煎熬是可以想见的。笔者在《廖燕〈灵泷寺石枢铭〉解》一文中指出,廖燕通过一个离奇的梦境表达了对明遗民逃禅行为的崇敬之意,对满清的批判,表达了希望能像女娲补天一样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认为廖燕改名表达的也是这种情感。

廖燕《记学医缘起因遗家弟佛民》一文写道:“予改燕生,单名燕,弃举业不事,以从事于医者也。”[3]756-757文中称改名是因为“弃举业不事,以从事于医”,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弃举业不事,以从事于医”只是一个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说的理由。我们认为,廖燕改名,“改燕生单名燕”,是有很深的讲究的。《小品自序》一文解释了燕字的含义,该文称:“燕者,小鸟也。古燕字从鸟从乙,或曰,盖得天地巨灵者。”[3]170燕子又名(或作“乙”),玄鸟,鸸。《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也。”[4]52《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玄笺:“玄鸟,鳦也。”[4]529《玉篇·鸟部》:“鸸,玄鸟。”[5]那么,燕子“得天地巨灵”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燕子为候鸟,来去有信。古代信幡使用鸟书,鸟形使用雁或燕,就是为了突出信字。信幡是古代题表官号、用为符信的旗帜。晋崔豹《古今注·舆服》曰:“信幡,古之徽号也,所以题表官号以为符信,故谓为信幡也。”[6]用于信幡的鸟书其鸟形呈雁或燕形。“信幡用鸟书,取其飞腾轻疾也。一曰以鸿雁燕乙者,去来之信也。”[6]可见,燕子的巨灵表现在信是一个方面。其次,燕子性机敏,古人认为,燕子是最聪明的鸟。《庄子·山木》云:“鸟莫知于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7]18《渊鉴类函·鸟部七》注解释道:“人间堂上社禝之神存焉,神徳好生,故托于神以免祸也。”[8]燕子习惯筑巢于人间堂上,因为那里是社禝之神所在之处,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免祸。所以廖燕说燕子是“得天地巨灵者”。

廖燕称燕子为“得天地巨灵者”,无异于称廖燕自己为“得天地巨灵者”。从信的方面来看,廖燕是一个极其讲信的人,甚至近乎迂。康熙三十五年(1696)苏州被骗盘缠就是如此。廖燕《家信与儿瀛》:“正月廿五日发舟,于二月十一日至南昌。……十三日,公祖分路北上,留盘费三十金与予。同薛某至苏州,即寓其家,不意竟落虎口,前物化为乌有。彼盖以文人第一自居者,而所为若是。”[3]474《与蔡九霞先生》:“寓贵郡数月,一病作祟,佳山胜友俱付之梦想中,几有空寓吴门之叹……昨所告常熟薛某作如此举动,于燕实无所损益,但不识乃公是何肺肠,然彼实不欲以人类自居,置之不足道也。”[3]471由此可见,正是廖燕对信的执着近乎迂,才导致了盘缠被骗。人无信不立,廖燕也因此称薛某“不欲以人类自居”,这和廖燕字“人也”正可正反对照。

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传统的夷夏观念说起。清政府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对深受夷夏观念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天崩地裂的灾难。《论语·八佾》称:“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9]这就是夷夏之辨。《汉书·匈奴传下》:“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各其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10]《后汉书·鲁恭传》:“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也。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11]王夫之《读通鉴论》说:“夷狄非我族类者也,蟊贼我而捕诛之,则多杀而不伤吾仁。”[12]黃宗羲《留书·史》说得更明白:“中国之于夷狄,內外之辨也。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13]视夷狄为禽兽,这种言论,虽有失偏颇,却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民族情感,高扬的民族意识,高尚的民族气节。联系到廖燕改名,廖燕字“人也”,意为非禽兽,指廖燕是人,是不同于满清兽类的。这一做法,颇为符合廖燕张狂的个性。廖燕生性自由奔放,曾璟《廖燕传》称之为“古之狂者”[3]1304。廖燕《狂简说》称:“若不狂不简,则为天地间之废物而已矣,乌乎人!”[3]511廖燕改名后的名与他的字搭配得如此天衣无缝,因此我们认为廖燕最初的字并非“人也”,“人也”是改名为燕时一同所改。“人也”这一表字,此后再未有变化,这也表明了廖燕的民族气节一生从未动摇。

猜你喜欢
文字狱从军燕子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从军
燕子叫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燕子一家
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诗僧函可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