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融通

2020-02-24 22:27冯奕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融通马克思主义传统

冯奕佳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文化纷争长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中西文化”及“中西马文化”之争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当前,中国文化仍处于多元结构的发展态势,即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仍需处理好“中西马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关系。许全兴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认同比附解释阶段、互相冲突互相简单否定的阶段、既冲突又融合的阶段、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的阶段和重新确立既对立又统一的阶段。[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在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两者不是对抗的关系,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何以必要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而遗留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根和魂。虽然,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对抗性的关系,两者是需要互动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两者的融通还是对抗西方文化不良影响的切实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需要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和破坏,但是这种文化惯性的影响依旧巨大。中国人民大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前见”,虽然这种“前见”可能是潜在的,正如黄玉顺指出的“人天然是儒家。”[2]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广泛地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走进中国实际,融入中国元素。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也要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对话与融通,实现“民族化”或“本土化”,否则就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方面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融通却是比较缺失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以政治的成功代言了自己文化的胜利。”[3]因此,为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需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意义深远。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自五四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迷信、落后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遭到冲击,这也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疑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音,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新重视起来。当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复古主义,而是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促进其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除了要与当前的中国实际及世界历史潮流相结合,更要首先实现与已被中国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融通,这既是适应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又是汲取其他优秀文化因素的内在发展要求。

(三)克服西方文化弊端的需要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这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和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在面对物质与精神、理与欲、义与利等问题时更易陷入受役于物的境地,更易关注个人物质的满足而忽视道德修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同时,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化更注重理性与科学,这就更易于带来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中庸、亦此亦彼的整体思维方式,更注重修身养性,在科学与人文中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因此,面对中国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至上”所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技术时代文化何为的时代之问等问题,马克思主义需要主动开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融通,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进而着力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改善道德冷漠、个性突出忽视集体的不良现象,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失衡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和互补性。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能够融通的重要条件;互补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借鉴提供了可能,是两者开启融通的内在动力,是中国文化建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使融通得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民族,但两者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得以可能的重要条件。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是“阴阳”与“气”的相关论述,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立场相契合;(2)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也有些许遗产,特别是韩非子在《五蠹》篇等文本中用物质生活条件的变迁解释社会道德的嬗变;(3)儒家政治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相契合;(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大同社会理想”“天下观”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5)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相契合;(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相契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性使融通得以可能

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域,并且形成了一些相契合的观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的不同,这一不同既表现在它们的共同话题域方面,也表现在双方所特有的思想观点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使中国传统的物质观、历史观、民本观、规律观转向更加科学的发展向度,能够使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突破小国寡民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视域;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思想文化资源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深层发展,如“礼义廉耻”“舍生取义”“扶危济困”的伦理道德追求,“亲亲仁民爱物”“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的待人处事之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以人为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国理念,“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平思想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等。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性为两者的互鉴融通提供了可能。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通何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关系着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融通不仅是交流,而更重要是结合后的创造。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通和创新性发展,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要着力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实现两者的创造性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确保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方向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多元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和整合力,从而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弊端、确保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方向。

首先,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科学回答世界的本原、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根源等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观、“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规律观和“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观等,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哲学问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不是要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是要在批判中促进两者的整合创新。这种整合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开放的胸襟和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费孝通先生讲“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4]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面对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被冲击和割裂的现实状况,当前中国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必须要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觉醒,从而夯实中国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中国文化建设的底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要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积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道德建设、人与自然关系等有益启示,在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

(三)正面中国现实问题,实现双方的创造性发展

思想文化的变迁具有历史传承性,也有其自身独立性,但更重要的是还会受到一定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现实问题的限制。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要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实现双方的相互创造性发展。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至上”所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技术时代、文化何为”的时代之问等问题,这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融通的现实基础。

第一,在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此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要积极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有益资源,使中华传统美德在“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5]

第二,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当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已经在着力整改,但问题依然严峻。要真正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重视和维护生态环境,就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强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资源,其中“天人合一”是自然观发展成熟后的文化传统。如《庄子·达生》讲“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齐物论》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天人合一”即强调天人融为一体但又相生相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又要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要积极汲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控制欲望、敬畏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缓解现代社会心理问题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现代人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过度地追求物质欲望甚至会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得满足,“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观念突出,人们普遍存在浮躁、得失心重、不安全感强、人情冷漠等社会心理问题。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要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无为”思想、“知止”观念以及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的“禅宗三要”等合理因素,引导人们要活在当下,追求真正幸福的快乐。

第四,在回答“技术时代,文化何为”的时代之问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这里说的“‘技术时代’不仅仅意味着使用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6]显然,“技术时代”出现了科技与人文的不平衡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汲取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发展科技哲学、强调科技伦理、注重科技的人文关怀,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但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具有契合性和互补性,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亦或是现存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着力促进两者的融通。融通不仅是交流对话,更是整合创新。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既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又要精通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懂得中国的现实,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促进两者的整合融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融通马克思主义传统
四链融通 创新发展 推动新商业人才培养改革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在二元对立中实现多元融通——论张曼君的导演思维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