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2020-02-25 00:11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营造乡愁色彩

刘 爽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城市色彩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看到的城市直观呈现的色彩,也包括这种外在色彩在人们心中的体验、感受及联想,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1]2。人们在生活的城市中寻找着归属感与舒适度,这种归属感与舒适度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城市的记忆。城市记忆的传承具有多方面因素,色彩记忆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城市色彩的规划是一种历史的视觉传承与创新[1]3。有关于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最早始于1800年意大利都灵的色彩地图,这对国外的色彩规划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213。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高度的追求也日益显现。2000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色彩使用提出统一的规定[1]216。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盲目的跟风模仿会失去城市原有的历史底蕴,城市的乡愁文化逐年减退,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1 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乡愁文化

1.1 城市色彩规划

城市色彩规划,是指对于城市公共裸露的空间进行主观地、计划地、系统地色彩涂抹、装扮、规划、建设,使其能够满足人们在从事生产、经营、居住等活动下的精神需求。这里的城市色彩,除了人们所知的绿化土地、植被等自然属性的色彩之外,还包括裸露的建筑空间色彩,居住环境中的广告、交通工具等非自然的色彩[2]。受诸多要素的影响,人们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心理感知度,而开发商会根据自己的色彩喜好或企业的识别色来确定开发的楼盘色彩,这种情况造成了城市色彩发展的不规则、不合理。为了打破这一不均衡性困境,急需人们对所属城市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进行概括分析,形成系统的、规范的色彩规划体系,为城市建设者的色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3]。

1.2 城市乡愁文化

提起乡愁,大家都会想到余光中的那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诗的内容可以了解,所谓乡愁,是人们脑海中对生活过的地方乃至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感知,是一种精神的承载,重视乡愁文化的营造是人们居住在一座城市中提升居住舒适度的最佳方式,因此以城市色彩规划为主的活动不能忽视人们的乡愁情结[4]。城市建设需要人们充分地利用城市色彩规划的技术性设计,从城市既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领域出发对城市的乡愁文化进行探索、营造,从而解决城市色彩混乱的矛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促进人们精神文明进步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模式。

1.3 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乡愁文化营造的关系

1.3.1 城市色彩规划是城市乡愁文化营造的措施

城市色彩规划是管理人员、设计师等通过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与分析,整理出城市的历史色谱,运用既定的主要色与辅助色,去解决城市色彩混乱的矛盾,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对于城市乡愁文化的营造来说,是需要唤醒人们脑海中对于城市的记忆,满足人们的城市居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营造是需要对城市的历史及传统色彩进行规划总结运用,以此作为营造乡愁文化的一种措施。

1.3.2 城市乡愁文化营造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必然要求

规划服务于建设,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的视觉审美。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考虑欠缺,必将造成城市特有属性的缺失,这种情况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特色体现,形成了千城一面的不良景象。与之对应的是处在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开发商或设计师根据企业的标准色和自我的喜好来确定建筑的色彩,每个楼盘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造成了一座城市千张脸的尴尬效果。城市色彩规划是要以城市原有的传统色为参考基调,是要在城市原有的特色之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而不是要拆后重建一座城。充分考虑城市的乡愁文化,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必然要求。

1.3.3 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乡愁文化营造相互作用

城市色彩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成功的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适度,舒适度的提升会增加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可见,城市色彩规划是提升城市乡愁文化营造能力的有效措施,色彩的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乡愁情结。乡愁文化的营造又为城市色彩规划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人们的需求促进了制度的完善,只有重视并合理地利用城市色彩规划这一有效途径,才能使营造城市乡愁文化的城市建设有质的飞跃[5]。

2 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与矛盾

2.1 传统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着这片土地。罗马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6]。在中国古老的国度里,以红色、白色、黄色、黛色的建筑颜色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遗迹数不胜数,这也形成了以红、白、黄、黛色为代表的民风建筑色彩[7]。甚至可以通过建筑色彩的描述获知建筑所在地,如安徽徽州一带民居多是白色墙体和黛色瓦当;西藏一带民居多是白色墙体;北京一带民居多是灰色墙体;西北一带民居多是黄色墙体;河南一带民居多是红砖墙体等。生活于此地的人们心中涵盖的乡愁文化具有对应的色彩感知,这也是传统色彩对乡愁文化营造的结果。当然,这样的传统色彩是源于历史上对城市传统色彩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是历史的、传承的,在传承中对乡愁文化营造是不同时代对于色彩规划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对城市乡愁文化的营造是有着深远影响的。

2.2 传统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矛盾

传统色彩对于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不仅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定的矛盾存在。传统色彩规划对于乡愁文化营造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色彩使用乱象,很多设计师为了体现乡愁文化中的传统色彩,盲目地进行传统色彩堆砌,这样的混乱性色彩集中出现在了城市的建筑建设中。由于城市是流动的活动性概念区域,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交流逐渐扩大,在不同认知下,人们对于色彩的理解逐渐产生了分歧,这也导致城市公共领域的色彩变得杂乱。如西北的人偏向于居住在外立面色彩为黄色的建筑里;江南的人则希望能居住在白色、青黛色的空间里等。这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是熟知的,是具有归属感的,这样的行为性选择反映了他们追求乡愁文化的行为。时代的进步促使很多人走出家门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同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城市记忆,为了在他乡寻求归属感,都在寻找自身的城市色彩记忆。市场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对于建筑物的风格设计了不同的类型,涂上了不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也造成了传统色彩的丢失、色彩矛盾的加剧。

历史上的色彩规划是通过人群的地位、权力来进行分配。例如,黑色、红色、黄色此类纯度高的强对比色多为帝王将相使用的颜色,是权力的象征,这种颜色的对比使用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威压[8]。如今这些颜色也被应用于城市建设中,来营造城市的乡愁文化。可当前趋向于集聚式的居住结构,密度远远大于从前,传统色的盲目堆砌,色彩对比度过大,给人们造成了视觉的压抑感,加之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人人平等的理念成为共识,再利用人群的地位、权力来进行色彩规划,显然是行不通的。面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对传统色彩进行保留与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现代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

人们的价值观和鉴赏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与进步。中国在1840年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色彩文化传入国内,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受此影响,国人的审美理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国很多建筑开始朝着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筑模式发展,西式的建筑多分布于青岛、天津、上海等商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筑发展一度受到前苏联的影响,色彩规划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乡愁记忆中,青岛、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印记多数具有“白色双层洋楼”“绿色、红色穹顶”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热衷西式的建筑风格,城市的颜色规划也有了很明显的西式印记,西式建筑颜色的风格与本土的文化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矛盾性的局面愈加突出[9]。为了能缓解这样的矛盾,人们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希望能真正地在传统文化之中融合现代色彩规划。但是,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是需要时间且具有历史性的,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性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2.4 现代色彩规划对乡愁文化营造的矛盾

现代色彩并不是完全区别于传统色彩而存在的创新色彩,而是色彩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规划。现代色彩成就属英国、法国为高。例如法国埃菲尔铁塔以灰色为主色调;英国的王宫以白色为主要色调等。鉴于现代色彩对于乡愁文化营造的影响,现代色彩规划为了应对乡愁文化营造过程中的矛盾,采取了相对简单的“模仿”规划模式,这就造成了单调色集中出现在了一些城市中。国内的很多古城在时代进步的冲击下,面临着传统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权相争的矛盾。外来文化的简洁与新颖,无论在视觉还是心理上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丢失了城市的原有记忆,城市的固有归属感也在逐渐消失。如何利用好现代色谱来营造乡愁文化是广大设计师面临的具有开放性、传承性的问题。

3 城市色彩规划与乡愁文化营造矛盾的应对策略

我们的城市建设性目标是要充分利用色彩的规划性,根据自身的文化建设条件,探究属于中国的城市、城镇建设的规划。皖南的徽派建筑,长久以来,植根于人们心目中的黑瓦白墙,是关于徽派建筑的固有记忆,一代一代的徽州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斑驳的墙面映射了当地人的生活轨迹。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城市规划的产生,其作用在于如何营造城市的乡愁文化提供自己的发展理念,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城市的乡愁文化营造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色彩的修旧如旧,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固有传统色彩的认知需要改变,即对新的多种色彩进行认知融合,在保留原有传统色彩的基础上接受并融入新的色彩,使原有的色彩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加入创新,进而达到乡愁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宿州市的城市色彩规划分为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老城区历经沧桑,多以古朴厚重的色彩示人,而新城区焕发着勃勃生机,色彩的选用多为简洁明快的色彩,两种色彩的矛盾性如很多老城区的新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矛盾,宿州的色彩规划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规划上,主体色的选取保留了宿州的传统色彩“灰白”色系,根据墙体色块的占有比率来区分新老城区:老城区灰里透白,展现厚重;新城区白里透灰,清新靓丽。统一的基调解决了新老城区的色彩矛盾,又使宿州的城市色彩在保留原始基调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3.1 认知城市色彩,解决城市矛盾

如今人们对于城市色彩有着不同的认知度,盲目的模仿造成了城市色彩的使用呈不规则、不合理的发展趋势,建筑商的色彩喜好成为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参考标准。为了打破城市色彩发展的这一不均衡性困境,急需人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色彩的高度统一性的认知。此外,城市色彩的规划性发展,主要是依托城市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也是人们活动的区域。对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能够很好地契合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与提高。

3.2 引导色彩规划,营造乡愁文化

从城市乡愁文化营造方式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以传承自我文明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色彩规划模式,都将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广大艺术建造师,须要进行反思,采取探究性的措施,与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例如上海、深圳、广州等现代化城市,一方面要利用其固有的文化底蕴,也应该应用现代的色彩规划模式,对城市中的能够反映城市乡愁文化的元素进行有目的性的再创新。

宿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城市北部的那段仅存的老城墙是保护州衙的一段城墙,斑驳的墙体映射着往日的辉煌。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的地藏庙坐落于老城区的中心位置,迎来送往,历经近千年岁月,是老一辈人最熟悉的场所。古汴河是从北宋时期帝都汴京流过来的大河,河上的大型拱桥——埇桥是《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蓝本,桥侧的街道在北宋时极为繁荣。喧闹的街道、幽静的青砖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消失殆净,悠久的历史文化、熟悉的乡愁气息也已经被现代的新鲜事物所取代。规划部门针对这样的文化丢失现象对宿州的城市进行了规划,从新城与老城的融合入手,充分考虑城市的舒适性与功能性,从城市的色彩统一性出发,完善城市色彩体系,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居住空间,打造城市的品牌形象,逐步实现城市的乡愁文化。同时,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也可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为城市色彩管理提供系统方法与理论体系。另外,多进行色彩规划方面的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对色彩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认知[10]。只有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色彩规划的重要性,才能使城市的乡愁文化营造显得更重要,更有深度和广度。最后,针对色彩规划的劣处进行探讨整合、再开发,进行探索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对于后期色彩规划的问题进行研判,使色彩规划为城市乡愁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11]。

4 结 语

城市规划是营造城市乡愁文化的基础,城市色彩规划是城市乡愁的直观体现,而乡愁文化营造又是城市色彩规划在实现人们精神文明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建设新时代下的新型城市,广大的艺术建造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以营造更贴切城市人群的乡愁文化为己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出适合新型城市的色彩规划方案,从而解决相关的矛盾,进而建设适用于中国的宜居城市,实现城市乡愁文化建设,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营造乡愁色彩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永远的乡愁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神奇的色彩(上)
回头一望是乡愁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