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潜世系

2020-02-25 21:01胡传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遂宁康熙

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

明清遂宁有“席、黄、吕、李、张”五大文化望族:席氏以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右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为代表;黄氏以明代南京工部尚书黄珂及其子陕西右布政使光禄寺卿黄崋、女黄峨为代表;吕氏以南明兵吏两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大器及其子吕潜为代表;李氏以语言学家李实及其子清代榜眼李仙根为代表;张氏以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其玄孙大诗人张问陶为代表,俱以文章经济,焜耀宇内,为江山生色。

遂宁吕氏,乃明代巴蜀书香门第、中国文化世家。清代遂宁学者张知雄《太傅支谱序》云:“余戚吕公阳春,名正春,江右人,中迁楚黄之麻城。其始祖环公,由楚而蜀,侨寄梓州之遂宁县北路兴贤里旷家岭花园居焉。明太傅大器公,阳春七世祖也。以兵吏两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著《东川诗集》,名冠一时,与席、黄、旷,并列为四大家。子潜,即半隐翁,崇祯进士,授太常博士。博艺精诗,善书画,为邑中之巨擘,乔梓皆入乡贤祠。孙其楣、其樽、其棅,甲第蝉联,俱我朝名儒。”[1]

据清光绪六年(1880)遂宁吕天驷纂修《吕氏家谱·吕氏分支世系谱》载:吕潜祖先原籍湖北,明代来蜀,入籍遂宁县北路兴贤理旷家岭花园(今遂宁市船山区遂宁北固镇一带)。入川始祖吕环,至吕潜,已历五世。其世系为:

第一世

吕环,原籍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氏,明时携弟吕瑼,由楚之黄州府,迁蜀。吕瑼居蓬溪县白鹤山;吕环居遂宁县北路兴贤里旷家岭花园,入邑庠,配张孺人,生子一:吕克谦。

兴贤里位于遂宁北部,包括今遂宁市船山区嘉禾街道、介福桥街道、北固镇、新桥镇、永兴镇、桂花镇和蓬溪县吉祥镇等地。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本《遂宁县志》卷一《疆域》载:“遂宁通邑,原置在城、淳化、福昌、安仁、大炉、忠诚、安居、大安、河郁、仁信、善荣、昭化、永乐、乐安、大宾、兴贤、大昌十七里。明季惨遭兵燹,民无孑遗,田土荒弃。至顺治间,始上报人丁。二丁熟田一顷四十亩零,以故里并为七,至今仍焉:在城里、忠诚里、兴贤里、仁信里、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清代乾隆年间,兴贤里桥梁有嘉福桥、嘉禾桥、望云桥等;场镇有上马头、桂花园、吉祥镇、鱼栫滩等;坝有北坝、苟家坝、小坝、凤台坝、杜孔坝、焦石坝、岳家坝、车家坝、甘糖坝、葫芦坝等。

吕环父吕诚,字自成,治春秋,明景泰四年癸酉科(1453)举人,任甘肃巩昌府教授,以“正人”著称。

民国《遂宁县志》卷三乡宦:“吕诚,字自成,甘肃巩昌府教授。”

清代学者陆廷抡《吕文肃公传》:“公五世祖孝廉诚,尝及同邑二孝廉计偕入上都,有中贵请三孝廉见,诚曰:‘吾党立身,自有本末,宁当与貂珰作缘也。’谢不往。而二孝廉往后皆隽,惟诚被放。两孝廉窃笑诚曰:‘不肯鹿鹿,反下第。’为诚闻之,岸然不屑也。于是西蜀称正人者,推吕氏。”

第二世

吕克谦,吕环子,以孙吕大器贵,貤赠光禄大夫,修百岁坊。配史氏,诰封太夫人,子一:吕有闻。

吕大器祖母史氏,享年百岁,遂宁县建有“百岁坊”旌表之。清乾隆十二年(1747)《遂宁县志》卷五坊表载:遂宁县有百岁坊,“为吕文肃祖母史氏立”。

第三世

吕有闻,吕克谦之子,后子吕大器贵,貤封太保、光禄大夫。配文氏,诰封一品太夫人。生子二:长吕大器;次吕大熙。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遂宁县志》卷六封赠:吕有闻“以子大器,封行人。”

第四世

吕大器,吕有闻长子。字俨若,号东川,天启甲子(1624)举人,崇祯戊辰(1628)进士,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兵吏两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东川诗集》行世。生于万历戊戌(1598)年九月初十日卯时,遂宁县兴贤里旷家岭人氏;没于庚寅年(1650)二月廿九日寅时,享年五十三岁。卒于贵州都匀,初殡于遵义之海龙坝,改葬于遂宁磨溪桥,后迁葬于北坝嘉禾桥。谥文肃。妣徐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万历壬寅年(1602)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时,没于戊申年(1668)七月十六日辰时。

明末清初学者余姚张斐撰《晋阶柱国光禄大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文肃公传》载:“公讳大器,字俨若,西蜀遂宁人也。遂宁在唐为东川节度仗钺地,故公又号东川。公五世祖孝廉某,尝偕二孝廉入中都,有中贵人请三孝廉见,某谢不往而二孝廉往。后皆雋,惟某被放,二孝廉窃咲之。然西蜀称正人者,由是推吕氏。……唐藩袭位于福州,以明年丙戌(1646)为隆武元年。晋公行在尚书兵部兼武英殿大学士,未至。间一岁,福州陷,帝崩于汀。桂藩袭位于肇庆,以明年丁亥(1647)为永历元年。大横之卜,公与有力焉,盖丙戌十月事也。元年,公上言:‘川蜀地居上游,为国根本,川蜀安则楚粤俱安,宜及时收拾。’上乃命公以前官加少傅,赐剑,承制封拜,总制西南九省事。……庚寅春,公至都匀,病革。……一日卒,年财五十有三云。”南明隆武元年(1646),晋吕大器为“武英殿大学士”;光绪《吕氏家谱》亦作“武英殿大学士”;《明史》作“东阁大学士”。

吕大器有子六人:长曰潜,次曰渊,三曰泌,五曰溥,四、六名不详,俱早逝。《吕文肃公传》:“公有子六人,见子三人。长曰潜,明癸未进士,官太常博士,国乱不仕,以诗画自娱;次曰泌,癸卯举人,有奇气,陈元龙、辛稼轩之流也;次曰澈,诸生,老成修饬,称其父兄。当公病于都匀,侍汤药惟澈,而潜与泌奉公夫人旅吴兴。”

吕大器有女六人,她们是:

李吕氏,适遂宁李实。李实(1597—1674),字如石,号镜庵,遂宁人,晚年占籍长洲。门人私谥“贞文”。李实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理学家、语言学家,长子为清顺治十六年辛丑科(1661)榜眼李仙根。李实撰有《四书略解》《春秋解》《礼记疏》《崇祯遂宁县志稿》《佛老家乘》《杜诗注》《蜀语》《吴语》,辑有《席文襄公大礼奏议》等书。李实事迹载于《吴郡甫里志》《苏州府志》《遂宁县志》等。李实与吕潜为进士同年。李实元配黄氏,未婚早夭。继配吕氏,为吕大器女。生子九:之钦(子静,即李仙根)、之明、之平、之弦(子上)、之慎、之中、之绵、之治、之槃(子郁)。四川新繁费密流寓苏州时,长住李家,关系甚密。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一:“遂宁李如石,以故吴县令,寓居苏阊,凡三十年,著有《蜀语》《吴语》。其《春闺曲》云:‘碧玉堂前柳絮飞,白狼河外信音稀。征夫不及营巢燕,岁岁春风一度归。’”

余吕氏,适崇庆余璀。余璀,字玉斯,四川崇庆人,曾任四川监军副使(钱海岳《南明史》卷六十四)。余璀妻为吕大器女,吕潜姊(吕潜《<吕文肃公诗>跋》)。吕潜有《寄余玉斯姊丈蜀中》《过崇庆访余姊丈玉斯留三日而别兼哭亡姊》等诗。

齐吕氏,适中江齐璋。齐璋,字侣涪,榜名吴月英,清康熙十三年(1674)易名为漳,四川中江人。顺治十四年丁酉科(1657)举人。康熙五年丙午(1666)至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任山西武乡知县。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奉命招抚吴逆,加通政使司左参议前往荆州,后卒于荆。齐璋妻为吕大器女。康熙《武乡县志》卷二:“吴月英,四川中江人,顺治丁酉举人,康熙五年任,十三年改姓名齐漳,十七年奉命招抚吴逆,解任至京,加通政司左参议,往荆州,后卒于荆。”民国《中江县志》卷六:“吴月英,顺治丁酉,原名齐璋”。吕潜有《嵋庵叔赴武乡因寄齐侣涪姊丈》《抵武乡呈齐侣涪明府》等诗。

张吕氏,适安岳张象翀。张象翀,字六飞(一作六非),四川安岳人。清顺治十七年庚子科(1660)举人,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进士。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任河北饶阳知县,有政绩,旋知胶州,后擢工部都水司,转兵部职方司主事致仕。著有《处和堂集》《处和诗集》《野史辨谬》。张象翀与其兄张象枢、张象华合称“安岳三张”。张象翀妻为吕大器女。《大清一统志》潼川府二:“张象翀,安岳人,康熙甲辰进士,知饶阳县,以廉干称。寻擢知胶州,有治绩,祀莱州府名宦。”《安岳县志》:“张象翀,字六飞,象枢弟,康熙甲辰进士。以孝闻,下笔为文,粹然不滓,著有《处何集》。始宰饶阳,力请裁减驿站。邑多盗,廉得首恶,尽法治之,盗风顿息。擢知胶州,内擢工部都水司,转兵部职方司主事,致仕,归。”吕潜有《怀张六非之吴兴》《抵饶阳赠张六非姊丈》等诗。

李吕氏,适西充李映庚。李映庚(1636—1675),字白符,四川西充人,明末以父李兆荫授都察院司务。张献忠陷西充时,映庚才九岁,相继为家仆袁氏、乳母李氏所救。入清后隐居不仕,惟教子及门人为制科之学。工诗擅文,贵要慕名;拯贫睦邻,人咸爱敬。吴三桂叛,郑应蛟诱从,力拒之。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卒,年四十。妻吕氏,为东川公吕大器女、半隐先生吕潜之妹,以孝称。光绪《西充县志》卷十人物下孝妇孝女赞李吕氏“即兵戈扰攘中,曲尽妇道。”吕潜撰有《袁氏李氏传》,载李映庚幼年为袁氏、李氏救助事甚详。

吕大熙,吕有闻次子。万历中与乡先达游,皆以必贵目之,后中崇祯举人,国乱不仕。乡谥惠廉。妣雍氏,以抚侄潜成立,得封恭人,子一名洪。

第五世

吕潜,吕大器长子。字石山,号半隐,崇祯壬午(1642)科进士,授太常博士。博学工诗,善书画,著有《怀归》《守闲》《课耕》诸集行世。吕潜生于天启辛酉年(1621),卒于康熙丙戌(1706),葬遂宁枣子坪,父子俱入乡贤祠。妣黄氏,诰封宜人。子二:吕其樽;吕其棅。

清乾隆十二年(1747)《遂宁县志》卷五《吕潜传》载:“吕潜,字石山,号半隐,大器子。博学,工诗,善画。举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太常寺博士。明年,李贼陷京师,时大器官南京,以劾马士英去,入粤,潜奉母,寓于苕,复客于扬。初闻父殁都匀,继遭母故邗江,流离逋播,极人世琐尾之苦,以蜀道险远,且继有滇黔之乱,往来苕与扬者四十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扶母柩旋里,并迁父柩至遂。先是潜离蜀,女生,才五月,至是四十六年矣。潜见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潜归,名其楼曰‘课耕’。日惟徜徉山水,年八十六,卒。所著有《怀归》《守闲》《课耕》诸诗集,子其棅,西宁知县。祀贤祠。”

吕渊,吕大器二子。庠生,生于天启乙丑年(1625),没于顺治丙戌年(1646),年二十二。妻齐氏(?—1646),齐君用之女。齐君用,遂宁人,明天启四年甲子科(1624)举人,与吕大器同年中举,官江西南城县知县。齐家和吕家在遂宁县北门外有园。清乾隆十二年(1747)《遂宁县志》卷五列女:“齐氏,明南城知县齐君用女,适吕文肃次子庠生渊。年二十二,渊殁。氏坚贞自守。顺治三年,献贼虽歼,余党未散。拥兵强娶,氏求死不得,乃散其金珠于诸姪。明晨,贼勒上轿,行数武,以所藏刃自刎。血漂轿外,贼始惊走。氏姪收葬之。吕潜有《忆二弟渊时在江右》:“秋风不可触,秋情不可绾。才随蜀岭云,又逐章江雁。”

吕泌,吕大器三子。又名柳文,字旂山(位于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旂山村),号长在。清癸卯(1663)举人,授叶县知县,有奇气。妣李氏,封孺人。

吕泌后易名柳文,寄籍夔州。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同年中举有遂宁彭王垣,字君藩,号觉山,顺庆府教授),康熙二十八年(1689)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官河南叶县知县,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充河南乡试同考官。吕泌为吕潜三弟,与费密、孔尚任、卓尔堪等为知交。吕泌任叶县知县期间,抚集流亡、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重视文教(如康熙二十九年重修问政书院、晒书堂书院,增修叶县儒学),对叶县在清初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曾与县儒学教谕许尔倜等编撰康熙《叶县志》。康熙《叶县志》之撰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秋,迄于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并予当年刊印。

吕溥,吕大器五子。原名吕澈,字崃山,遂宁岁贡生,赠修职郎,授甘肃西宁县知县。妣陈孺人,生子一:吕其楣。

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旨在培养出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独当一面的高素养人才,这一教学方向决定了中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应当严格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语文的实用性特点,提升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近几年来,中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愈发受到重视,各中职院校多次更新教材内容,希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语文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吕澈(?—1687),字卿藻,后易名吕溥。吕澈曾云王应熊(1589—1646)有谥,“而考之无闻焉”(《野史无文》)。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夏,吕澈即卒于遂宁课耕楼。吕潜《哭五弟溥》云:“去尔仅逾月,谁知诀死生。移家缘就食,力疾为求名。患难一身老,别离千古情。湔江无复望,滴泪满荒榛。”“两亲才入墓,坚意走唐安。罔念兄㷀独,空悲路曲盘。步趋重见杳,妻子计归难。尚有书盈箧,尘封不忍看。”

吕洪,吕大熙子。志淡名利,避世习玄,后登仙果。妣周氏,生子一:吕其敏,又名吕世敏。

第六世

吕其樽,潜长子,字尚素。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1720)举人,乾隆五年庚申(1740)至乾隆十年乙丑(1745)官湖北竹山知县。吕其樽曾参订乾隆十二年(1747)《遂宁县志》。妣彭氏、张氏、黄氏。清张松孙、李培峘修,寇赉言纂乾隆五十二年(1787)《遂宁县志》录有吕其樽《出南津关》《过襄阳杜工部故里》等诗。

清代石门(今浙江桐乡市石门镇)周彭年撰《遂宁县志序》云:“遂之于蜀,夙称平远,且谓水陆所凑。宋范石湖帅蜀经此,赋有‘半年崎岖得夷路,一笑未暇怜飘蓬’句,其征也。今虽以县治,在昔为州、为郡、为府、为大藩、为节镇,则历视为要隘矣。至古今人材辈出,风俗淳美,为全蜀冠。兹且赋甲两川,洵为屹然巨邑。其志先作于明嘉靖陈中丞讲、杨太史名。迨崇祯甲申(1644)、乙酉(1645),叠遭献贼之乱,志遂无存。国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张文端公扈驾过吴,于李光禄宅始得残志。先经光禄父长洲公论著,文端复加搜访,明年(1690)镌于浙抚任,迄今几六十年矣。惟是文端搜访于浙,长洲论著于吴,两公虽皆邑人,咸于数千里外遥为秉笔,事每缺略。及今不修,则前此之遗轶,与近有之名宦、乡贤、文章、韵事,日就湮没。他日考文征献之君子,暨天子輶轩之采风,能免沦落无稽之叹,其责要惟司土者是归。乾隆八年(1743),外兄田君象三(遂宁知县田朝鼎)涖任兹邑。时余客都门,承札远招。适遇邑吕孝廉其樽(吕其樽)赴任竹山,同车出都。其樽,文肃公(吕大器)之嫡孙也。途中以邑志宜修为嘱。及余抵遂,未言竹山公(吕其樽)所嘱,而外兄先以志事汲汲为言。是竹山公与外兄未相识而修志事有同心也。……呜呼!余果何知,特惧六十年来名宦、乡贤、文章、韵事与前此遗轶,日就湮没,勉从外兄教及竹山公所嘱,代为辑录,聊以信今传后云尔。若掞藻摛华,尚以俟博雅君子。”[2]

吕其棅,吕潜次子。字慎操,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1702)第十八名举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官甘肃西宁县知县。妣韩氏。

吕其棅《进呈御览履历表》云:“臣吕其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人,年四十四岁。由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乡试副榜贡生,中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乡试第十八名举人。癸未科揀选知县令,于康熙六十一年十月分签,掣直隶宣化府西宁县知县缺。伏念臣三巴下士,一介迂懦,欣逢交泰之时,喜遇明良之会。穷经蓬荜,时厪忠君爱国之恍;谒选京华,益遵敬事后食之教。钦惟我皇上聪明天纵,睿知性成。继志施仁,来庆云景星之瑞;乘乾发政,兆和风丽日之祥。治道精详,惟以仁义为首务;谟猷弘远,端藉教养为先贤。诏下十行,杨柳清风连海甸;恩隆千载,杏花春雨遍溪山。固已世跻诚和,人登安阜矣。乃犹以州县实亲民,特加澄叙,蚕虫当远道,益荷陶甄。臣世习诗书,家传清白,遗训久闻于昔日,丹衷益凛于今时。但智昧烹鲜,谬膺钱榖刑名之责;才惭制锦,滥厕铜章墨绶之林。幸附诸臣之对扬,时凛天颜于咫尺。仰聆恩诏,从此矢志清廉;出宰花封,敢不愈加勤慎。施赏刑以忠厚,寓抚字于催科。良时异奋乎功名,只求无忝于厥职。散材得竭其驽钝,惟期有报乎君恩。为此恭缮履历,进呈御览。臣不胜战慄陨越之至。谨奏。”[3]

吕其楣,吕溥子,康熙拔贡,授四川营山县教谕。

吕其敏,吕洪子,又名吕世敏,处士郎。妣张氏、蒋氏。子:吕胞一。

第七世

吕胞一,吕其敏子。业儒,妣杨氏。子四:长吕杰,次吕仁,三吕倬,四吕仲。吕胞一墓被水淹刷。杨孺人墓在下齐礼桥之左,碑书乾隆三十三年,子四、媳四、孙十四、孙媳九、曾孙二十七、曾孙媳十四。齐礼桥,即七里桥,分上七里和下七里,位于遂宁市船山区西宁和上宁两地。

第八世

吕仁,吕胞一次子。妣王氏,子五:长吕应明,次吕应德,三吕应通,四吕应达,五吕应选。王孺人墓在齐礼桥(七里桥)。

第九世

吕应选,吕仁五子。妣李氏。子二:长吕讲,次吕论。吕应选墓在邑西保合堰;妣墓在郭家沟祠后,均于光绪庚辰(1880)竖碑。保合堰,位于遂宁市安居区聚贤镇;郭家沟,位于遂宁市安居区横山镇,现为遂宁吕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遂宁吕氏第十世、十一世,均葬于此。

第十世

吕论,吕应选次子。妣冯氏。子四:长吕国珍,次吕国士,三吕国佐,四吕国品。吕论及妣墓,均在郭家沟,同于光绪庚辰(1880)竖碑。

第十一世

吕国珍,吕论长子。妣冯氏。子二:长吕正常,次吕正春。吕国珍早逝,墓在郭家沟祠左湾。妣冯氏生于嘉庆己巳年(1809)六月,没于光绪丁丑年(1877)六月,墓在郭家沟。妣青年守节,矢志无他,事载《遂宁县志》,乡里荣之。

第十二世

吕正春,吕国珍次子。字阳春,为人公正敢言,两举廉明,排难解纷,乡里钦重。生平以少诗书为恨。送子读书,期望尤奢。其后兴祠,尝修支谱,皆倡首为之。配谢氏,贤孝有能。子三:长吕天佑,次吕天佐,三吕天驷。吕正春生于道光壬午年(1822)二月,没于光绪乙未年(1895)四月,妣生于道光甲申年(1824)四月,没于光绪已卯年(1879)八月。吕正春及妣墓,均在邑西石庙沟。

第十三世

吕天驷,吕正春三子,字次莘,亦字赐馨,号乐山居士。诵读有年,榜名宗尚,屡列前茅。杨子赓太守深器重之,欲予案首,因寝疾场屋未果,从此弃试,士林咸深惋惜,后援例入监,改名骏友,教四方,门下入祠林登乡庠游食者踵相接,其后开办慈善,主教文坛,化导群迷,又几二十余年。配冯氏,亦乐助不倦,子四:长吕心恪,次吕心豫,三吕心愉,四吕心融。

光绪六年(1880)秋,吕天驷受其父吕正春之嘱,纂修光绪《吕氏家谱》。谱成,吕正春请遂宁名士张知雄撰序。张知雄(1821—1887),字介史,张鹏翮六世孙。恩贡,历署天彭(今成都彭州)、长寿、马边等县教谕。参与纂修光绪本《遂宁县志》、《遂宁张氏家乘》。张知雄父张问禹,母吕氏,吕文肃公大器嫡裔。张母吕氏高寿,彭县举人蔡崑撰有《张母吕太孺人八十寿序》。张知雄《太傅支谱序》云:“至阳春(吕正春),又忠厚持家,和平处世,有长者风。弟兄二,嗣丛瓜绵椒衍,日以炽盛。居恒尝慨先世谱牒无存,欲以迁蜀之祖为始,汇成系次,以永其传。……知雄先慈氏吕,阳春母党也。今来索序,义不容辞。因次其略如此,且以雅诗锡类之章颂之。时光绪庚辰年(1880)季秋上浣,邑贡生、营山教谕、姻愚弟张知雄拜撰。”

此谱挂漏颇多,错讹亦有。序文有吕天驷《修谱序》、张知雄《太傅支谱序》,艺文有陆廷抡《肃公傅》、费密《吕文肃公诗跋》、吕潜《文肃公诗跋》、吕柳文《半隐公诗跋》、陆廷抡《吕半隐怀归草堂诗序》、雷珽《读遂宁吕半隐先生课耕楼序》等。对吕大器五世祖吕诚阙载,不知何故?载吕大器“子六:长曰潜,次曰泌,五曰溥,其三、四、六,俱早逝。女二:长适余子璀,次适张子象翀,俱崇祯中进士。”吕潜“子二:其樽,其棅。”吕溥“子一:其楣”,这些记载与其他史志记录,亦有小异;未载吕环、吕克谦、吕有闻、吕潜、吕渊、吕泌、吕溥、吕其樽、吕其棅、吕其楣等人生卒时间、葬地;吕泌、吕其樽、吕其棅、吕其楣等人后裔情况,亦阙载。该谱今存光绪六年秋(1880)抄本一册,残缺不全,藏遂宁吕氏后裔吕平福处。

遂宁吕氏明代入川,至今约500 年了。从第十一世起,字辈为:“国正天心顺,家和世代昌,光宗思祖德,承继显明扬。”今遂宁市船山区北固镇,安居区聚贤镇、横山镇等地吕氏族人尚在使用此字派,已经发展到第十九世“代”字辈了。

猜你喜欢
遂宁康熙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四川遂宁地区健康成人血浆无机磷参考区间的调查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遂宁地区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PLR参考区间的建立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遂宁高新区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康熙大帝玩石头
践行根本宗旨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