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实证研究

2020-02-26 11:32叶小青朱跃波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景区居民满意度

叶小青,朱跃波

(1.丽水学院 商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

2.丽水学院 科研管理与地方合作处,浙江 丽水323000)

引言

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雷德雨,2018)。[1](p11-1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就是为了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乡村振兴就是通过大力发展,通过多举措增强农业农村活力,推动产业振兴,优化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强化乡村治理,改善农民生活,使乡村逐步兴盛和繁荣起来,最终达到全面振兴目标。

旅游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被许多学者提倡,认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之一(刘芬,2018)[2](p73,89)和切入点(刘成森,2018),[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廖军华,2017),[4](p6-212)和助推乡村振兴(马丽卿,林道北,2018)。学者们也提出通过重构乡村旅游的综合性功能可以推动乡村文化、乡村经济、乡村生态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刘战慧,2018)。[6](p28-31)

也有学者提出观点,认为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全国大多数村庄仍将主要发挥保底功能,发展乡村旅游只是对少数村庄适用,过分关注乡村旅游也是一种误解甚至误导(王德福,2018)。[7](p46-48)因而判断发展旅游产业是否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需要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绩效进行一些量化的评价,以实际来判定它的成效。

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经济的振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民福祉的增进,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魏后凯,2018),[8](p14-18)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衡量指标。韦家华、连漪对乡村振兴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具体的乡村振兴评价案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2018)。[9](p82-85)罗健阳以湘西州为例对乡村旅游绩效进行研究,从游客、当地居民和开发主体员工三个层次进行评价(2017)。[10]徐秀美基于农牧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西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绩效评价(2015)。[11](p1-9)一些学者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包含了很多生活质量方面的指标。Andrews&Withey 等(1976)[12]提出自下向上的溢出理论(Bottom-up Spillover Theory)。生活满意领域中,生活总体满意度与所有的生活领域满意度相关。两个不相关的生活领域是相互影响的,假设个体在工作、家庭领域中所获得的愉快感受同时也会影响他在其他领域的感受。相关学者在研究中也认为旅游影响感知维度属于底层,生活质量感知维度属于中层,底层的旅游影响感知维度会对中层的生活质量感知维度产生影响(郭安禧,郭英之,李海军,孙雪飞,2017),[13](p115-127)因此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获益程度进行评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否达成。

同时社区居民在生活质量上的获益感知差异,对社区归属感、支持和参与意愿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社区归属感越高,满意度越高,而满意度越高,对当地社区的建设参与热情越高。如地方感较强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能力更强并有可能产生更高的满意感(胡孝平,2019),[14](p179-190)居民参与旅游风情小镇建设意愿受到居民满意度的显著正向影响(张安民,赵磊,2019),[15](p119-131)满意度对旅游地成功进行开发、经营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汪侠,甄峰,吴小根,et al,2010),[16](p841-851)因此,从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是否从事旅游业、距旅游景区的距离、社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成熟度等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性,对居民是否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是否实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为研究案例地。浙江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接合部,自古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下辖1 个区(莲都区),1个市(龙泉市),7 个县(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景宁)。

丽水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天然氧吧”“浙南林海”之称,空气和水的质量处于全国前列。所辖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呈现“一县一品”格局,各具特色,互为补充。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等艺术瑰宝享誉海内外,龙泉、青田也被称为中国青瓷之乡、中国宝剑之乡,中国石雕之乡等。

2007 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丽水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到了2011 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提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旅游业打造成丽水第一产业”。2013 年5 月,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丽水第一支柱产业”。2014 年又提出“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名城”的建设目标。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262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省内三个全市范围内创建区之一。

在这样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同时又在全市范围内发展全域旅游的案例地考察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获益感,旅游对居民生活质量获益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出旅游发展对居民影响的真实状况。

本研究选取了丽水市区的多个旅游发展较为有特色的乡村点作为研究对象,有遂昌县的湖山社区,此地有温泉,被列为省级度假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当地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较大,但是社区内没有4A 级景区。缙云仙都社区、莲都区大港头社区,龙泉青瓷小镇社区,石雕小镇山口社区,这四个社区都有4A级景区。

(二)研究方法。

在生活质量指标的选取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及研究者有不同的测量框架,在国际组织和各国代表性幸福评价指标体系中,法国统计与经济研究局2010 年发布了《衡量生活质量报告》,(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将健康、教育、个人获得、政治表达和治理、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人身与经济安全纳入生活质量的测度框架中来。

英国统计局2010年10月公布的一套国民幸福项目指标体系里,共涵盖了10 个领域的主客观指标,包括个体幸福感、人际关系、工作、居住、个人财务、教育、健康、工作、经济状况、政府、自然环境。

在国内,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邢占军,2005)。[17]

薛新东用职业状况、社交关系、收入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环境来衡量主观幸福感(2015)。[18](p95-98)

俞灵燕,王岚身心健康、物质充裕、生活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交际(2010)。[19](p23-25)

邢占军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包含以下10个维度,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2003)。[20](p703-705)

朱民阳用主客观指标来确定江苏省江阴市的幸福指数,在主观指标中用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状况满意度、身体状况满意度5个指标(2011)。[21](p75-78)

学者们至少提到上百个测量幸福中的生活满意度的维度,根据分析,归类意思相近的维度,将上述指标维度进行合并得到以下几个被至少在三套指标中出现过的维度,得到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初始量表,用以测评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同时在对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又结合文献再次进行梳理,最终得到量表,包括政府廉洁获益度、社会诚信获益度、社会公平获益度、文化保护获益度、当地社会保障水平获益度、当地社会保障水平获益度等23个观测量。通过因子分析将其归为四个因子:社会环境获益、基础保障获益、个人经济发展获益、自然环境获益。

表1 生活获益感知

生活质量获益量的计算选取生活质量各个领域中的指标,分别调研其重要程度、满意程度以及由旅游发展所引起的程度所得分数,最后算出旅游发展的社区生活质量获益得分。

(三)数据来源。

首先对当地的相关旅游社区进行调研,发放问卷,青田石雕小镇回收有效问卷166份,仙都景区周边社区回收有效问卷167 份,古堰画乡回收有效问卷118 份,遂昌湖山度假区周围社区回收有效问卷139 份,龙泉青瓷小镇回收有效问卷153 份。文章主要对这几个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感知进行计算和分析,共743份。

同时为考量不同的性别、年龄、是否从事旅游业、离旅游景区的距离等人口统计特征,旅游发展较成熟社区和处起步社区的生活质量获益感是否有差异,对变量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其中对性别做了独立样本T 检验,其他年龄、家庭结构等分别做了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旅游发展前后,矛盾出现调节前后做了配对样本差异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调研中,利用生活质量各个领域的重要程度、满意程度以及由旅游发展所引起的程度所得分数,最后算出旅游发展的社区生活质量获益得分。具体数值如下:

(一)生活质量感知。

在生活质量满意度中,社区居民们最满意的5项为社会治安、身体健康、文化保护、空气质量、当地人的自豪感,最不满意的几项为贫富差距、家庭收入、交通拥堵、职业状况、清洁的水、医疗条件这几项。

在对生活质量满意度、重要度及由旅游引起的程度这三个数值进行测算后,数据显示文化保护获益感、当地人自豪感获益感、当地知名度获益感、公共基础设施获益感、社会治安获益感,这五项是获益感最强的几个方面,而贫富差距获益感,家庭收入获益感、交通获益感、水质量获益感、职业获益感是得分最低的几个方面。

文化保护获益感由原来排名第三的满意度变成了现在的第一位,当地人自豪感获益度从原来排名第五位的满意度排到现在的第二位,当地知名度从原来第六的满意度上升到第三的获益度,公共基础设施满意度由原来的第十位满意度上升到第四位。原来排名第一的社会治安满意度变成了排名第五的获益度。

(二)差异性分析。

表2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3 社区方差齐性检验

1.性别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

通过对性别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度量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P值均大于0.05,说明男性和女性对总体的生活质量获益感及各领域生活质量感知都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2.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典型人口统计特征等单因素方差分析。

(1)不同社区对总体生活质量感知和领域生活质量感知的差异比较。

此次调研的对象既有城市里的居民,也有较为集中的旅游社区居民,不同社区的旅游发展背景不尽相同,有旅游发展时间较长、游客较多、旅游地较成熟的社区,也有一些新兴的旅游地,发展势头较好的社区,也有新兴旅游地但是由于旅游资源、旅游管理等限制发展一般的旅游社区,对这些社区进行生活质量获益感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首先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表4 不同社区对生活质量获益感多重比较检验部分结果

图1 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社会环境获益图

图2 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基础保障获益图

图3 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个人经济发展获益图

图4 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自然环境发展获益图

图5 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

P值大于0.05,则通过方差齐性的检验,在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查取LSD数据,P值小于0.05,在之后的多重比较结果中读取Tamhane’s T2 的数据。在对方差齐性检验中,变量MQc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其余变量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在这些发展旅游的社区中,遂昌选取了湖山社区,以温泉度假乡村旅游发展为主,是省级度假区。大港头社区、龙泉青瓷小镇社区,目前均有4A级景区,是浙江省和国家特色镇,这两个景点近2年来旅游发展很快,知名度、游客量都较大,当地的民宿在周末及节假日时都一房难求,是属于较火爆的新兴旅游景点。案例地仙都社区是当地最为老牌的一个景区,是国家首批4A景区,发展旅游已近20年,属于成熟的旅游社区。山口社区是当地青瓷小镇所在地,此地虽然也是4A级景区所在地,但是由3 个小景点组成,青瓷博物馆、千丝岩,单体的体量较小,当地居民很多都以生产石雕和销售石雕为生。游客量较少,旅游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属于旅游刚起步的阶段。

通过检验,在Qa社会环境保障领域,遂昌和龙泉的P值大于0.05,说明它们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的几个社区都存在较大差异。

Qb 基础保障获益项,遂昌和龙泉没有显著性差异,大港头和山口,大港头和仙都,山口和仙都,其余的几个社区都有较大差异,Qc个人经济发展获益项,遂昌和山口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的几个社区都有较大差异。

Qd 自然环境获益项,遂昌和龙泉,大港头和山口,山口和仙都,没有较大差异。其余的几个社区都有较大差异。对于总体的生活质量获益感,遂昌和龙泉,大港头和山口没有较大差异,其余的几个社区都有较大差异。

从上表及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各领域生活质量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中,作为成熟旅游社区的仙都社区是感知度最低的。其中旅游发展势头较好的龙泉青瓷小镇社区无论是各领域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都是最高的。

(2)不同年龄对总体生活质量感知和领域生活质量感知的差异比较。

上表显示P 值全都大于0.05,则通过方差齐性的检验,在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查取LSD数据。

表5 年龄方差齐性检验

表6 不同年龄对生活质量获益感多重比较检验部分结果

图6 不同年龄社区社会环境获益图

图7 不同年龄社区基础保障获益图

图8 不同年龄社区个人经济发展获益图

图9 不同年龄社区自然环境发展获益图

图10 不同年龄社区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

在Qa社会环境获益项,30—39岁、40—49岁群体和50—59 岁群体的感知有显著差异;在Qb 基础保障获益项,50—59 岁群体和18—29 岁,30—39岁、40—49 岁、60—69 岁的感知有显著差异;在Qc个人经济发展获益项,18—29岁和40—49岁、50—59 岁和30—39 岁、40—49 岁有显著差异;在Qd 自然环境获益项,18—29岁和40—49岁、50—59岁和30—39岁、40—49岁有显著差异;在总体获益感上,18—29岁和40—49岁、50—59岁和30—39岁、40—49岁有显著差异。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发现50—59 岁阶段及70岁阶段无论是在领域生活质量感知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中都是最高的。而40—49 岁阶段却无论是领域生活质量感知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中都是最低的。

3.在社区居住的时间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

表7 居住年限方差齐性检验

上表显示除了MQa 的P 值小于0.05 外全都大于0.05,则通过方差齐性的检验,在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MQa 查取在之后的多重比较结果中读取Tamhane’s T2的数据。其他的查取LSD数据。

在MQa社会环境获益项,5—10年组和20年组有显著差异,在MQb 基础保障获益项,5—10 年和10—20年组有显著差异,5—10年组和20年以上的有显著差异;MQc 个人经济发展获益项,没有显著差异;在MQd 自然环境获益项,5—10 年和10—20年组有显著差异,在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中MQ 没有显著差异。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发现居住时间为5—10 年的居民在各领域生活质量感知是最低的,而居住时间在10—20年或20年以上的居民的个人经济发展获益项上是最低的,但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却较高。

4.是否为旅游从业者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

上表显示P 值全都大于0.05,通过方差齐性的检验,在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查取LSD数据。

表8 居住年限对生活质量获益感多重比较检验部分结果

图11 不同居住时间社区社会环境获益图

图12 不同居住时间社区基础保障获益图

图13 不同居住时间社区个人经济发展获益图

图14 不同居住时间社区自然环境发展获益图

图15 不同居住时间社区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

表9 旅游从业者方差齐性检验

表10 是否为旅游从业者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多重比较

图16 不同职业社区社会环境获益图

图17 不同职业社区基础保障获益图

图18 不同职业社区个人经济发展获益图

图19 不同职业社区自然环境发展获益图

图20 不同职业社区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

在MQa社会环境获益项,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和不相关存在显著差异,MQd 自然环境获益项,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和不相关者存在显著差异,总体的生活质量获益感,旅游相关行业者和不相关者存在显著差异。

从以上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生活质量领域获益及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上,旅游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获益感知都是最低的。

5.社区离景区距离对生活质量获益感。

表11 社区离景区距离方差齐性检验

上表显示MQc、MQ 的P 值,MQ 的P 值小于0.05,在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中查取Tamhane’s T2的数据。其他的查取LSD数据。

从数值看,在MQa 社会环境获益项,景区就在村子里的和其他社区具有显著差异,MQb基础保障获益项,景区就在村里的和其他社区具有显著差异,MQc 个人经济发展获益项,景区就在村里的和就在附近的具有显著差异,MQd 项,景区就在村里的和其他社区具有显著差异,MQ自然环境获益项,景区就在村里和就在附近的居民具有显著差异。

从以上图表中我们看到景区就在村里的社区居民无论是领域生活质量感知还是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都是最低的,而景区就在附近的居民却无论是生活质量获益感领域还是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都是最高的。

四、结果讨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作用显著。

对比传统生活质量研究单一满意度指标,旅游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获益感领域是有变化的,体现在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知名度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等的改变上,因为仅考虑生活质量满意度这个视角,这几个领域不是当地居民最满意的领域。特别是当地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变化显著。

图21 不同景区距离社区社会环境获益图

图22 不同景区距离社区基础保障获益图

图23 不同景区距离社区个人经济发展获益图

图24 不同景区距离社区自然环境发展获益图

图25 不同景区距离社区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

该数据结论有力支持了许多学者提出的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论断,旅游产业发展在基础设施上、乡村文明、乡村的有效治理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新发展旅游业的社区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更高程度的生活质量获益感。

从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各领域生活质量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中,作为成熟旅游社区的仙都社区是感知度最低的。其中旅游发展势头较好的龙泉青瓷小镇社区无论是各领域还是总体生活质量感知都是最高的。

表12 社区离景区距离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的差异多重比较

期望理论提出来后,很好地解释了满意度及主动参与行为等,相关研究也指出在我们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实践中,居民期望通过旅游开发来获得生活的改善和地方的发展,[22](p736-744)这个和实际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的居民期望情况也一致,数据也支持了这样的结论。

在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基础建设、产业带动就业等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到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阶段,该地如何进行产业的转型或升级,或者如何进行可持续性发展又是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提前谋划的战略。

3.生活富裕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目标。

从调研的数据结果来看,个人经济获益的感知是最低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个人经济收入上的增长是微小的,只有少部分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能从中获利。产业发展如何带动大多数人的就业和发展,依然是一个较为艰巨的现实问题。

4.要提高从事旅游产业群体及青壮年的生活质量获益。

对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分析中,从事旅游行业的群体不论在领域生活质量感知还是整体的生活质量感知中都是最低的。当大家的目光都关注在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上,却也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旅游从业者们的生活质量,他们的利益。没有了充足的人员和人才,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空谈,不论是社会还是旅游相关企业都应重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获益。

从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作为中年群体,受到了种种压力,这一群体的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知是不高的。这个也是值得进一步思索的问题,产业发展如何提高壮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获益度。

5.要特别注意产业发展对核心区居民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以上图表中我们看到景区就在村里的社区居民无论是领域生活质量感知还是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都是最低的,而景区就在附近的居民却无论是生活质量获益感领域还是总体生活质量获益感都是最高的。

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分异研究中,居民居住地与吸引物之间的距离是用来解释他们之间关系的变量之一,[23](p963-972)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不一样,认为邻近景区的居民对旅游成本感知强烈,离景区较远处居民对旅游业的利益更为期待和乐观,[24](p296-312)当旅游的正面影响超过旅游的负面影响时,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支持的,反之,当地居民会对旅游发展持反对态度。数据显示,景区就在村里的居民在生活质量获益感知上是最低的,说明旅游的负面影响已经一定程度干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将影响到乡村振兴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也要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未雨绸缪,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解决产业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研究贡献。

本文对旅游社区的生活质量获益感知的程度进行了测度、生活质量获益感知是结合了对生活质量各领域的满意度、生活质量各领域的重要程度及由旅游产业发展引起的程度,三个变量综合进行测度的结果,同时对生活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这些都拓展和增加了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的研究范围和文献。

(三)局限性及启示。

本文主要对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获益感知程度和影响生活质量获益感知的因素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未对影响生活质量获益感知的内在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如个人获益、地方感、旅游影响等要素是否对生活质量获益感知有影响,内在的影响机理是怎样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影响生活质量获益感知的内在机理进一步进行探析。

发展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在增加个人利益方面它是不足的,要努力使旅游发展为当地居民谋取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个人收入。旅游产业发展在文化恢复及构建居民文化自信上,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在思考乡村文明复兴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景区居民满意度
石器时代的居民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摘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摘牌”
某景区留念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