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群:从交际的角度看高适的交际诗

2020-02-26 06:54
关键词:交际

董 灏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孔子很早就提出诗的兴观群怨观,其中“群”指出了诗歌的交际功能。任何诗都具有交流功能,用以沟通作者和读者,但只有一部分诗具有交际功能,它的创作带有明确的阅读对象指向,作者和阅读对象之间存在着人际交往上的关系。“交际诗是指那些用于应酬的诗歌,如赠、和、答、应制、奉和、寄、酬、饯、问、送、别、宴会、邀请、贺、悼、贻、问、挽词、谒、谢、献、投、示、上、劝勉之类的诗歌”[1]。这也和咏史、咏物、咏怀等独吟式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交际活动中,交际诗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言语”。

尚永亮先生在《唐代诗歌的多元关照》中指出,高适交际诗的创作数量在所统计的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开天十大诗人中仅次于孟浩然,排名第二位[2]。高适的交际诗主要分为送别诗、宴游诗、酬唱赠答诗三类。笔者统计,高适的送别诗有70首;宴游诗包括宴饮诗、游赏诗、题诗等共37首;酬唱赠答诗包括酬赠、唱和、干谒、伤悼等类型,共有50首。现有的研究多注重考述高适的交游,探索其交际诗中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精神,未能抓住交际诗的本质:交际功能。因而本文从交际的角度入手,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交际诗的写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交际场合中,高适交际诗的写作有哪些规律?写作交际诗对于诗人来说,有着什么目的和价值?

一、社会关系和交际能力支配下的交际诗创作

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社会关系对交际诗写作的影响,如吕肖奂、张剑在《酬唱诗学的三重维度建构》中提出:“诗人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其实比‘诗人’这个‘名号’显得更加重要:社会身份与关系不仅决定他参与哪种性质与层面的交往、聚会,决定他的交游圈和交际圈,而且决定着酬唱诗的书写与表达。”[3]高适的交际对象可以分为三类:身份、年龄在自己之上的官员;山人、逸人等修行者;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的不同主要影响交际诗的体裁选取和内容安排这两方面。

身份、年龄在高适之上的官员一般社会地位较高,高适与他们的交际活动以干谒为主,交际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引荐提携,因而多作五言排律。五言排律篇幅长,格式严,既有足够的语言容量,又能展现出自身才华。在内容上则多是对对方的称颂赞扬,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和《留上李右相》是高适分别上左相陈希烈和右相李林甫之作,诗中赞陈希烈“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1)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本文所引高适诗歌皆出自此书,下文不再一一列出。[4]和李林甫“傅说明殷道,萧何律汉刑”,虽然饱受诟病,但从交际的角度来说是符合会话“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的。再如当时名将张守珪因隐瞒兵败军情被贬括州刺史,高适侄子去括州投之,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称张守珪“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却能“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既维护了张守珪的面子,也为侄子投张守珪博得好感。

高适写给修行者的多是古体诗,如写给沈千运的《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诗中多次换韵,句式长短不一,灵活多变,这也和交际对象自由不羁的身份相符。内容上,高适常常安排对于修行者来说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语,有意地将自己置于与交际对象相同的文化系统中,体现了会话的“合作原则”。如《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中用了“世谛”“空王”“亿劫”“恒沙”“佛印”等佛教用语;《赠别褚山人》用了蓟子训、褚伯玉、韩康这三个修道人的典故。虽然诗中涉及了佛道,但与王维信佛在诗中掺入禅理,李白信道在诗中书写道教不同,高适在这两首诗中是出于交际的需要作为点染和衬托安排的这些内容。

高适与亲朋好友的交际诗以情义为重,不大注重形式。如《赠任华》不同于传统的以景衬情或列举两人交好事例的写法,全篇都是论证友谊比金钱重要的议论,却自有感情贯穿其中。内容上因为关系亲密,高适则多诉说一些心里话。如他50岁时才得了一个封丘尉的小官,在赴任途中经洛阳时作《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自嘲“高山大泽征求尽”才“此时亦得辞渔樵”。当时李欣作《赠别高三十五》勉励道“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吾观圣人意,不久召京师”[5]971,用心良苦地劝高适暂时隐忍,日后定能飞黄腾达。后来高适做到蜀州刺史,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中对杜甫说“愧尔东西南北人”,诚挚地表达了对于当年二人不同的政治站队之后,杜甫离开权力中心四处漂泊的愧疚。高适去世后杜甫“今晨散帙眼忽开”,又看到这首诗,顿时“迸泪幽吟事如昨”,感叹“东西南北更谁论”(《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5]151,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按说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写作合适的交际诗应当是诗人的基本素养,这也是人们对优秀诗人的既有印象,然而不同的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又呈现出交际能力的差异。比如李白《上李邕》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5]1345,当时李邕为渝州长史,即使李白受到了李邕怠慢,但这种回应明显违反了会话的“礼貌原则”,也显示了李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稚嫩。同样是写给李邕的诗,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则把自己放在谦逊的位置,不吝对李邕的称赞,两人成为有名的忘年交。可见虽然公认李白的诗歌稍胜一筹,但是高适的交际能力更强。虽然我们每每赞叹于李白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但是站在实用的层面评判,艺术水平高超的诗歌是否达到了它预期的交际效果?因而,诗人在交际诗中要使用符合社会关系的话语,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就算诗人交际诗中的技巧再巧妙,艺术水平再高超,一旦他违反了交际原则,诗中说了与双方社会地位、身份不相符合的话,他这种以诗歌为媒介的社交活动都是失败的。

二、高适交际诗的创作规律

在与他人交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写出一首与对方身份、现场情形、天气物候等情况相契合的诗作也是颇不容易的一件事。杜甫《寄高三十五书记》曾说“叹息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5]168,指出了高适诗有所“法”。特别是像送别、宴饮等需要现场创作的场合,更是需要一些写作套路来应对。

(一)句式上的“应酬活套”

叶燮《原诗》评论“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后人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6]65。高适受到批评的这一首诗,就是《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其中的应酬活套是中间四句“艰苦地名+悲伤事物”的结构,所说的也都是空洞无物的客套话。再如同样送人贬谪的《送郑侍御谪闽中》“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送人去艰苦地方赴任的《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猿啼山不断,鸢跕路难登。海岸出交趾,江城连始兴”,《别冯判官》“碣石辽西地,渔阳蓟北天。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高适的造句都是罗列艰苦之地,再加上“雁”“猿”“瘴”“雪”之类的景物填充。当然这样写也不是一无是处,悲壮之景渲染了离别的不舍之情。而且应酬活套也不是那么容易学,如薛雪曾说“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嘉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7]109,玩其话语,是讽后人连高、岑的应酬活套都没学到。

如果说以上的结构还能够翻新的话,高适有的交际诗则对旧有的句子进行改写后直接套用,如在济南与北海太守李邕等人宴游时所作《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

每揖龚黄事,还陪李郭舟。云从四岳起,水向百城流。

幽意随登陟,嘉言即献酬。乃知缝掖贵,今日对诸侯。

其中“幽意随登陟,嘉言即献酬”是高适来济南前旅居东平时作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中的“高兴陪登陟,嘉言忝献酬”挪用来的。此诗的结尾“乃知缝掖贵,今日对诸侯”意思是:今日和各位身居高位者在一起,希望自己能得到重用提拔。其实高适早期去北方在《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中已经用过类似的结尾:“从来贵缝掖,应是念穷途”。离开济南后不久高适来到淇上,在写交际诗时又将“每揖龚黄事,还陪李郭舟”改写成了《送魏八》中的“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干谒诗等容易模式化的作品中,或者需要现场发挥的交际诗里。再如《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乃继三台侧,仍将四岳俱”和《奉酬睢阳李太守》“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唯见白云合,来临邹鲁乡”和《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等等。当然,其他诗人也有在相似的交际情况下用相似句式的现象,例如梅尧臣《邵考功遗鲚鱼及鲚酱》“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8]726和《至和元年四月二十日夜梦蔡紫微君谟同在阁下食樱桃蔡云与君及此再食矣梦中感而有赋觉而录之》“味兼羊酪何由敌,豉下莼羹不足宜”[8]730;《表臣惠蜀笺偕玉砚池》“惭无右军书,亦乏左思赋”[8]857和《王几道罢磁州遗澄泥古瓦二砚》“赋无左思作,书愧右军写”[8]942,都是在相似的交际情况下用到了相似的句式。不过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使用一些应酬活套,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二)语篇结构的套用

高适的交际诗,在语篇结构上也带有一定的模式化套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地套用旧有的语篇结构,以图写诗立就;二是押韵惯性导致了结构固化。

旧有的谋篇布局为创作新诗提供了现成的模板,诗人在相似的社交场合中可以方便地拿来套用。如高适著名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诗是“写景+预想前路结交朋友”的结构。其实这种结构在高适交际诗中多次出现,如《夜别韦司士》“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也是先写送别之景,然后表示对方名满天下、前路也能结交到朋友。又如《别王八》“征马嘶长路,离人挹佩刀。客来东道远,归去北风高。时候何萧索,乡心正郁陶。传君遇知己,行日有绨袍”,虽然写景的内容放在了颔联,但颈联依旧是描写情境的延续,紧接着尾联表达了前路有知己结交的意思,与上面两诗的整体构思类似。

再如高适在与自己交好的官员朋友的诗中常用“回忆自己游历经历+叙述与对方的志同道合+就眼前景象抒发感慨”的套路,如《别韦参军》和《酬庞十兵曹》;干谒诗中常用“赞扬干谒对象功绩+叙述自己与干谒对象真挚感情+表达需要援引”的三段式。当然不单是高适,很多诗人包括杜甫的干谒诗也多这样写。毕竟社交场合是以交际为目的,能够迅速写出用以交际的“书面话语”才是关键,若是做不出或做不好,难免为人耻笑,自损声名。

还有一些语篇结构相似的诗作押韵相同,明显是受到了韵脚固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需要现场写作的场合,惯用的韵脚字,常常使得诗人不由自主地转入到那层意思上去,表现出相似的篇章结构。如下面三首诗:

离别长千里,相逢数十年。此心应不变,他事已徒然。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别韦兵曹》

饯君嗟远别,为客念周旋。征路今如此,前军犹眇然。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独孤判官部送兵》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河西送李十七》

诗人在写作时有时会掉入固有的押韵模式当中,韵脚字相同就容易出现表达意思相似的句子。如写花常用上平十灰韵中的“来”“开”“台”“栽”字,写愁绪或者怀古常押下平十一尤韵中的“游”“流”“愁”“休”等字。这和汉语构词能力和用词频率有关,如在远游思乡一类的诗歌中常押到下平六麻韵中的“家”“涯”“鸦”“沙”等字,因为这几个字有语义上的关联,很容易构成一幅远离家乡、身在天涯、暮鸦飞过、浮沙遮眼的景象。三首诗都是送别诗,都押下平一先韵,“年”“然”“天”“鞭”作为韵脚在这三首诗中都至少出现过两次。这三首诗结构便十分相似:首联都是点出送别的场合,颔联都是虚写,颈联转入实际景物,尾联表达鼓励劝勉的意思。

(三)用典上的“宓子贱情怀”

高适交际诗用典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宓子贱情怀”。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曾任单父宰,鸣琴而治,使得单父井然有序,他是高适心中的政治模范。高适所居的宋中离单父很近,他曾多次至单父“载酒登琴堂”(《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称赞宓子贱“鸣琴能自亲”(《宋中十首·其九》),感慨“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其一》)。他在交际诗中也毫不掩饰这一点,如在《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中就表示“灌坛有遗风,单父多鸣琴”。高适、李白、杜甫同游单父时,高适《同群公秋登琴台》亦写道:“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在《观彭少府树宓子贱祠碑作》中有“吾友吏兹邑,亦尝怀宓公。安知梦寐间,忽与精灵通”,欣慰好友也认同宓子贱。在《同鲜于洛阳于毕员外宅观画马歌》中“知君爱鸣琴,仍好千里马。永日恒思单父中,有时心到宛城下”和《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所思在畿甸,曾是鲁宓侪”,都将对方以宓子贱作比以称赞他们的贤德才能。

以宓子贱为范本,高适的诗中还常见其他名臣贤士,如鲁仲连、蔡泽、朱买臣、主父偃、冯谖、范雎等。从用典可以看出,高适秉承着用世思想。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多年在底层奔走,高适常用阮籍穷途悲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进仕无路。如高适与杜甫、岑参、储光羲等人登高游赏本是乐事,却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依然有“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的感慨。再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淇上别刘少府子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从来贵缝掖,应是念穷途”等。

虽然报国无门,但高适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交际诗中常提到一些早期不得志而通过一番奋斗取得成功的人物,例如苏秦。苏秦曾经说自己若有洛阳良田,哪还会去挂六国相印,高适在《别韦参军》中自嘲“归来洛阳无负郭”。再如高适《酬裴秀才》“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说自己像落魄时的司马相如和苏秦一样。还有《别孙》“离人去复留,白马黑貂裘”也提到了当年苏秦说秦不成的失意往事。而在《别王徹》中又以发达后的苏秦勉励朋友:“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这样的例子再如《酬庞十兵曹》“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田园同季子,储蓄异陶朱”等。

从用典类型上可以窥见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如李白的诗中则常常提到仙、侠,他自己的政治典范则是由平民直接封侯拜相,事业大成之后飘然归隐的战国名士。而高适虽然加入过密宗,但他骨子里还是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在交际诗中向别人传达的是自己务实的治世精神。因而高适作诗有常用“宓子贱”类型人物典故的规律。

(四)感情色调上的相似

按照感情色调进行分类,高适的交际诗大致可分为乐观式、悲观式和中立式。高适写给山人、逸人、法师的交际诗多表现出中立的情绪,这方面的诗较少。这里主要讨论乐观式诗歌和悲观式诗歌。

朋友送别的场合,难免会令人伤感,高适常在诗中劝慰对方,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乐观的感情色调。如在《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开导遭受贬谪的朋友“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在《别韦参军》中则说“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劝朋友不要有离愁别绪。相似的再如《送裴别将之安西》“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别韦五》“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等。另外高适还常作对方前路顺利式的预言,如前文中提到的《别董大》等诗预言朋友前途会有知己,《别冯判官》“遥知幕府下,书记日翩翩”,畅想朋友到了目的地后生活会顺心如意。再如《别王徹》“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东平留赠狄司马》“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等,宽慰朋友日后定会发达。

高适也喜欢在交际诗中劝勉朋友建功立业,如提到“着鞭”典故的诗除上文三首外,还有《酬鸿胪裴主簿雨后睢阳北楼见赠之作》“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再如《涟上别王秀才》“赠言岂终极,慎勿滞沧州”,“沧州”指隐居之地,此处勉励王秀才积极进仕,不要安于社会底层。还有《送蹇秀才赴临洮》中勉励朋友“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等。高适勉励的对象不光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还包括有一定官职的朋友,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送董判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着取宝刀雄”等,鼓励朋友追求功名富贵。高适鼓励对方建功立业,也是自己积极进取心态的反映。

当然,高适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时也会有悲观的想法。如崔二与他境遇相似,都是空有才能无处施展,高适有《效古赠崔二》一诗,感慨“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临别之时在《过崔二有别》中又说“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是伤朋更是伤己。《淇上别刘少府子英》中感叹与刘子英都才华陆沉,因而“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这都和上文劝勉友人时的昂扬进取迥然不同。甚至在欢愉的宴中,高适就已开始为离别悲伤,如《涟上题樊氏水亭》“明日又分首,风涛还眇然”,《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即此伤离绪,凄凄赋酒筵”。

不只是伤感情绪,高适甚至表达过归隐的想法。如在《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中说“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答侯少府》“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赠别王十七管记》“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不过高适的伤感之作多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宣泄,本质上还是体现了他进取的态度。例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结尾说自己“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虽然表面上是说自己此后清闲度日,不再有取得官职的念想,实际上是正话反说,委婉表达了希望李邕能够引荐自己的想法。从写作时间上看,这些诗多作于开元二十三年到天宝八载,期间高适到处漫游干谒,心里比较压抑和苦闷。天宝八载后高适中第,后又投身西北边塞,送别诗中几乎都是昂扬向上的态度。可见在一段时间内相同的心态下,高适交际诗也容易表现出相似的感情色调。

三、自我形象的展示

高适写作交际诗的目的,是为了在别人心中留下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形象,以获得机会踏入仕途。当然,这里面有些是真实的自我表露,有些是刻意的形象塑造。高适展示和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非凡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才能。政治上高适有宓子贱情结,常言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理论,如《过卢明府有赠》“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送崔录事赴宣城》“大国非不理,小官皆用才”,这比起其他多豪言壮语的初盛唐诗人多了务实精神。再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写道“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鲜明地提出了愿意为拯救黎民百姓受鼎镬之刑的人生理想及选贤安民的政治主张。军事上,例如安禄山屯养降胡为叛乱做准备,高适虽不知安禄山用意,但在《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中写道“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对这一现象表示了担忧。再如安史之乱中睢阳被围,高适作《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劝贺兰进明驰援睢阳,显示出了他敏锐的军事判断。事实也证明高适有着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如永王璘叛乱后肃宗召高适相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9]3331,事情果然像高适预想的那样发展。相比之下,李白不分背景,盲目地作《永王东巡歌》,缺乏政治敏感性和军事判断能力,为自己带来了灾祸。

二是丰富的人生经历。高适有的交际诗中有大段的人生自叙,具有自传性,如《别韦参军》前十二句、《酬庞十兵曹》前十句,都叙述了其20岁至长安求仕未果、归居宋中务农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有志于功名而郁郁不得志的个人形象。《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前二十二句则向好友们诉说了自己宋中务农之后,十年来“守章句”不成,北上蓟门,四处漂泊的经历。高适任封丘尉后北上蓟门送兵,目睹了将“边兵”当作“刍狗”的景象,对安禄山早已有所警惕,在《答侯少府》中说道:“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塑造了一个为边庭担忧的士人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不是空泛的,高适是多次到过边塞的,因而非常有说服力。到了乾元二年,高适任彭州刺史时作《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这种自传性的书写由前诗中的辅助内容变为了主要内容。此诗开篇二十八句回忆了自己早年北游蓟门的经历,倒数后二十八句写自己出任彭州刺史后的生活,中间三十八句则写安史之乱中自己的所历所见。在安史之乱中,杜甫是一个逃难者,而高适是一个参与者。他在诗中以另一个视角诉说了自己助哥舒翰守潼关、出镇淮南平永王叛乱、遭李辅国谗言贬职等一系列事件,详细记录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的悲惨情景,显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自己爱国者、行动派、实干家的形象。如杜甫也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昔游》《壮游》等诗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世人留下了忧民爱国的形象,但杜甫自传性书写的代表作多是自咏,高适的人生经历则多是包含在交际诗当中,是在与别人交际的过程中主动讲述的这些经历。有唐一代不乏人生经历丰富的诗人,但高适有着明显的展示和塑造意识。

除此之外,高适的交际诗写得贴切生动,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和学养;他出入边塞不惧苦寒,体现了刚强、坚毅的性格;他放下身段,四处干谒,释放出了有志于建功立业、寻求援引的求助信号。正是通过交际诗中自我形象的展示,高适向世人展现出了一个文学水平高超,有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讲究实干,性格果敢坚毅、乐观豪放,不得重用却积极向统治者靠拢的英雄形象,最终他也获得统治者的青睐而平步青云。

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诗中反观这个形象,如杜甫《奉寄高常侍》“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5]243,说高适的才能治理楚蜀都未尽其长,才华上可与曹植刘桢并肩,军事能力则比之汲黯和廉颇,可见评价之高。再如后世胡震亨《唐音癸签》“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适议独与琯左。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10]267,可见他政治军事上的才能。与高适相比,李白则没有经营好自己的“人设”,他想进入上层统治集团,但却在诗中把自己包装成了豪饮烂醉的酒徒形象,虽然名扬天下,但试问这样的人统治者怎敢委以重任?

四、结语

很明显,高适的交际诗受到了社会关系的支配,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服务的。古人评价高适诗,多从大处着眼,言其“悲壮”。仔细分析的话,高适有的交际诗为了达成交际的目的,在句式、篇章结构上对旧有的作品进行套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周裕锴先生总结唱酬诗的作用是“通过诗的唱和,表达了礼节,调节了关系,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交流了思想,切磋了技艺”[11],交际诗的作用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而结合唐代诗人到处交游、干谒的社会背景来说,做好交际诗,经营好自己在交际场上的“口碑”,能为自己进入仕途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在那个特殊时代交际诗的另一大作用。

猜你喜欢
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口语交际班(二十九)
内向性格与交际障碍无关
测测你的交际难题是什么
论《红楼梦》中王熙凤与平儿的交际策略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交际策略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