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发展的整体性思路

2020-02-28 23:15赵宇霞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赵宇霞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如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的“八个明确”,就是对我党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所作的实践总结,对新矛盾、新时代、新进程与新思想进行的理论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的光辉。他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联,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统筹安排、周密部署,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全局意识和对策意识,指导着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立足整体抓主要矛盾、“十指弹钢琴”协调推进工作的辩证思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

一、全局发展中的短板和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期。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一系列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凸显着发展的整体性和“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内核。我们所推进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不同行业、阶层、地区、民族的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半数人口在农村。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1]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 6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386万人;贫困发生率1.7%,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2]这一成绩的确来之不易,但是尚未达到我们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3]23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人的发展论述中十分重视每一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著名论断,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程度还不可能达到自由全面的高度,但是要把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将党的“以人民为主体”宗旨体现落实在每个人身上。“人民”由众多个人组成,个人是“人民”的元素与细胞,每个人的发展权利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障。阶级社会里通常是将少数人发展建立在遏制和牺牲大多数人发展的基础上,造成严重的社会对立和对抗;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坚持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并保障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尽快摆脱贫困,由温饱走向小康与富裕,是补经济的“短板”,强发展的“弱项”,抓全局的“重点”。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取向就是要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凸显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须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并将其落实于各项具体制度安排,就是致力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时空维度内的定位与考量

(一)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4]721当前全球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日趋扩大,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了其余99%的人口的财富的总和,全球有7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这一状况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到2020年,如果我们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使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也将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增强全体人民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也将为全球反贫困作出重大贡献,并且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范例。

(二)渐进式地推进共建共享

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脱贫攻坚迈向全面小康,我们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国家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普遍较贫穷的时期,必须先做大“蛋糕”,为解决其他一系列问题打好基础。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更高基础上和更高发展程度上的矛盾,是解决原有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展示出社会运动前进上升的性质。彻底解决少数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是现阶段更有基础、条件和手段做到的事情。东部帮助西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社会扶助贫困、全局补增短板,正在促成渐进式发展的一个飞跃,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将步入一个更高阶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5]完成这一伟业,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提出的任务,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宏大宽广的视域下思考和推进中国的贫困治理工作,让发展更加均衡、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可以说意义非凡。

三、制约因素间的关联与分治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苦战、硬战、难战,最后的堡垒总是最为坚固的。如习总书记所言,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必须要啃硬骨头,要攻坚拔寨,这一时期的工作更为艰难。因为要解决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的问题,不是以往的常规思路和一般办法所能奏效的。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下更大的决心,要思路明、举措准、力度大,也要多方联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才能最后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受技术、资金的制约,也受观念、思维的束缚,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作整体分析及综合治理。

(一)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必须精准扶贫

习总书记心系贫困群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看望问候,调查致贫原因,思考脱贫对策。他说:“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6]5-6“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是不同的。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7]75习总书记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解贫困形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精准扶贫”的提出,突出了靶向定位和靶向施策,具体到“六个精准”。即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方面做到精准。对致贫因素全面客观的分析,强化了治贫举措的综合配套与环环紧扣,取得了优于和高于“大水漫灌”的扶贫成效。

(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培育内生动力

在导致贫困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最重要因素。习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摆脱物质的贫困并不是首要的或唯一的方面,相对而言,改变意识的贫困和思路的贫困才是更重要的方面。扶贫必须要扶智,治贫首先得治愚。贫穷我们可以改变,但如果智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意识,没有致富的思路,知识能力不足,精神萎靡不振,贫穷难以根本消除。所以说,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要解决富口袋问题,更是要真正解决富脑袋问题。要想拔掉经济上的穷根,必先去除观念中的穷根;只有强大内生动力,才能摆脱贫困状态。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1]38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和干劲。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49这些话字字珠玑,直击要害,切中了扶贫工作的根本。帮贫困地区贫困农民培育人才,提高素质和技能,激发穷则思变的信心和干劲,才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

(三)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扶贫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或固定的,要依据分类指导、整体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全国一盘棋统筹布局。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1]40要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种途径实施脱贫。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搬迁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式,解决大部分结构性贫困问题;以社会保障的低保最后兜底特殊困难群体。这样,就可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和“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

切脉问诊、对症下药、抽丝剥茧、综合治理,这一细致周密、运筹帷幄的战略安排工作布局,大大增强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四、动力机制里的主导与协同

现阶段,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领导的、社会各界合力推进的重要工程,多方力量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动力机制。这一大扶贫的格局,确保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各要素的相互协作、有效耦合,是打赢这一战役的关键。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主导

贫困问题自古就有,全球存在,但怎样对待和解决,各国的做法及成效迥异。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把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制度优势。其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我们的扶贫攻坚战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有力领导是政治优势与胜利保障。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贫苦地区贫困农民的疾苦,把脱贫重任担在肩上,党员干部做到干在先走在前,体现着贫困治理的中国社会主义鲜明特色。其二,各级党组织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脱贫攻坚大政方针,统筹协调全局性重大问题;省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内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市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选好配强村领导班子,建设一个好支部。[1]40这样的周密安排和责任落实,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责任重于泰山的人民情怀。

(二)统筹社会力量组“合力”

习总书记说,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8]19其一,坚持专项扶贫。如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革命老区建设等专项项目,要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优先落实;其二,开展行业扶贫。发挥不同行业的各自优势,进行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兜底保障、就业扶持等;其三,搞好社会扶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东部要与西部加强协作,国有企业量力帮助农村扶贫,社会各界发挥各自所长参与扶贫开发,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自觉自愿地加入到扶贫工作中来。比如扶贫投入上,交通建设、水利工程等要多向贫困村庄和贫困农户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让更多贫困农民参与并使他们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要为贫困农民撑起社会保障的伞等等。通过社会参与、各方努力,就能有效构筑起“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确保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位贫困农民摆脱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扶贫目标中的人的全面发展

摆脱生活贫困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面而非全部,更为核心的是要促进贫困农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1]50人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贫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指贫困农民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都应获得充分发展,其各方面才能都应得到协调发展。

第一,培育贫困农民自强自立的脱贫致富意识。扶贫要扶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创造活动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和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要重视和调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民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面貌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他们确立起奋发图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面对贫困决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只有增强主体意识,消除思想贫困,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会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才能取得扶贫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成效。

第二,提高贫困农民的劳动生产能力。扶贫也要扶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要尊重贫困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开发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得以掌握一项就业本领,就是授人以渔。

第三,提升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说,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他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文化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人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生活贫困易导致贫困者在教育机会与条件方面的不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反过来又会扩大贫困,甚至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发展农村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养,是他们摆脱愚昧、改变命运、走向现代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习总书记还谆谆告诫,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

此外,还要增强贫困农民的身体素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医疗保障,减少因病致贫现象;引导贫困农民的风尚习俗,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因某些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随份子、还人情等)而使家庭陷入贫困。这些方面习总书记都有论及。应当看到,贫困农民的发展是一个渐次提升的过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满收官,贫困农民的发展也必定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人整体发展从依附走向独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片面走向全面的一个标尺。

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浓厚情怀和长远谋划。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规划,体现了全面和重点的统一,整体和个体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生动范例,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