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以中文电影《1942》为例

2020-02-28 23:15贾和平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名堂归化传播学

贾和平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一、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传播资讯、交流文化、反映生活、分享情感、艺术创作等功能。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深,“在西方电影走进来和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电影译制及其文本翻译的话题就凸显出来了”[1]。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当前国内的影视翻译研究大多都是基于纯粹的语言学视角,而忽视了电影字幕翻译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本文以中文电影《1942》的字幕翻译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了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传播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做出全面关照,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反应,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影在译语语境中的传播。

二、翻译的传播学视角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就是要完成信息的传播,因此,翻译具有传播的本质属性。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划分为传播者、受众、传递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后来香农—韦费模式又在传播的过程中增加了噪音因素。反观翻译过程,它就是一个由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信息传递而组成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2]可以说,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传播,因为普通的传播过程只是在源语的符号系统中完成的,而翻译则是要在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中通过复杂的转换来完成。尽管二者从本质上讲是相同的,但具体过程不尽相同。当然,翻译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系统,这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难度。随着传播学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引入自身研究的方法论,进而传播学又被引入翻译研究,从而促使翻译研究的视野更加扩展。沃尔夫拉姆·威尔斯(Wolfram Wilss)通过借助传播学对翻译的研究指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3]14。这充分说明了翻译的传播本质,也说明了传播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翻译作为一个动态的信息传递系统,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单从这个层面上讲,翻译绝非简单的双语转换活动。此外,由于翻译过程中有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可以说是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噪音是多样的,翻译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消噪的过程。在翻译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个‘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4]。最后,翻译是要实现预期目标和效果的,而检验效果和目标是否实现则要看反馈。翻译过程中的反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译者对原文作者产生反馈,译文读者对译者和原文作者都产生反馈”[4]。通过反馈能够及时地对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或者修正,从而保证翻译的质量。

综上所述,传播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其引入翻译研究领域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就电影字幕翻译过程而言,译者是电影内容信息传播的发起者,而电影字幕译文的预期读者则是观看中国电影的国外普通民众,他们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发展了解并不够深入。“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语的表达方式若直接译成英语,都有可能成为冗余,产生语义、结构、逻辑上的问题,从而不被英语读者接受,造成翻译传播过程的失败。”[5]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译者要素、受众要素、内容要素和目的要素。

三、电影字幕的英译策略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内涵丰富,电影字幕的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运用两种有效策略,即以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和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策略。概括地说,电影字幕翻译,不仅要使观众理解电影的内容,同时也应保留源语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一)归化策略

例1:蒋介石:培基,没有吃好吧?

李培基:吃好了,吃好了。

原译文:Peiji,did you have enough to eat?

I did,I did.

单从字面上来讲,这句翻译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英语译文与汉语完全对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招待客人时总会特别客气,即便照顾得特别周到也难免会补上两句客气的话,而作为客人当然也会客气地予以回应。本句中的“没有吃好吧”和“吃好了”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成“You didn’t eat well,did you?”和“I have eaten well”,虽然影视字幕给出的译文已经简化变通了,但这与西方的问候方式还是有所不同。正如中国人见面总爱问一句“吃过饭了吗?”如果逐字译出难免会使英语读者觉得你要请客,这样一来不但起不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反倒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此处应作归化处理,改译为:Peiji,how was the meal?Very good.这样就更符合西方人的寒暄方式。

例2:白修德:库蒂耶神父帮了我很多忙。他为人很好。他说你是河南通。

原译文:Father Coutie has been very helpful.Very kind.He told me you know Henan very well.

此句台词中的“河南通”如果只简单地译为know Henan very well,则会很难凸显原台词中想要表达的羡慕语气。此外,对于目的语文化中有较为与之对应的表述却弃而不用,另起炉灶,这无形中会增加传播的难度,抑或说难以传播出源语中想要表达的效果。事实上,在一些报道中经常把“什么通”翻译成“什么hand”,hand表示“内行,精通某项业务的人”,例如,an old Parliamentary hand(精通议会事务的人)。要想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是行家,可以用a good/great hand at来表示。因此,美国记者斯诺、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还有人们很熟悉的大山都被称为old China hand或者China hand。因此,此处不妨借用这种翻译,改译为:He told me you are an experienced Henan hand.原文中的“河南通”和英文中的“什么hand”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而本质内容应该是对等的。采用归化套译的方法更加贴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传统,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6]

例3:李培基:我说老方,你这话什么意思?搞什么名堂?

原译文:Fang,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

本句台词中的“名堂”极具文化内涵,但即便是中国人也少有知道“名堂”一词的来历。它其实是由“明堂”一词演化而来,如若按照字面翻译,肯定是不知所云,自然无法实现传播的目的。该词目前主要有四层意思,分别是:(1)[variety]:花样,如庙会上名堂真多;(2)[achievement]:成绩,如搞出个名堂来;(3)[result]:结果,如没商量出个名堂来;(4)[reason]:道理,内容,如别看这东西小,名堂还不少呢。(1)事实上,这句话中的“名堂”大有你想耍什么花样的意味,因此不妨采用归化的策略将其改译为:What do you mean by saying that?What about the trick?

例4:瞎鹿:一天吃了一顿饭,饿得前胸贴后背,没有劲。

原译文:I’m too weak.My ribs are practically touching my back bone.

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是让瞎鹿去拉弦,这本身不是难事,因为瞎鹿可是会这一手的。但由于饥饿所致,他哪里还有力气去。说这么详细,无外乎是在向对方传达“都饿成这了,哪里还去得了”的信息,此话一出,难免会使人体会到饥寒交迫中的窘状。但此句话也体现出了中文的含蓄,这与英语的直白截然不同。对方邀你拉弦,想得到的是直接的答复,而听到的是原因,虽也能明白,但却会在传播中出现偏差。因为译文中把所有的内容都翻译出来了,而对方想获得的答复还是没有说出来,此处最好将暗含之意明示,将原文意思直接译出,可改译为:Hunger makes me to week to play Erhu.这样能更好地传达出瞎鹿当时的处境,也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体会到整个电影的大主题——饥饿。

(二)异化策略

例5:蒋鼎文:……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

原译文:……a dead refugee won’t lose the war for us.A soldier’s starving to death is another matter entirely.

此处把“地方还是中国的”和“亡国”较为间接地译成了“won’t lose the war for us”和“is another matter entirely”。事实上,这两句台词的英译并没有将当时事态的严重性和说话者的语气很好地表达出来。蒋鼎文的话直接体现出其不顾百姓的死活,殊不知国难和民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人民得不到很好地安顿,那战争也难以取得胜利。简单地译为“lose the war”则很难把“亡国”的信度传达出来,建议将其译为:a dead refugee won’t make China perish,but a soldier’s starving to death will。

例6:如果这几张照片发出去,我这个委员长就是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的独夫民贼。

原译文:If those pictures get published,they will call me the Generalissimo who sat by while his people suffered.A heartless despot.

此句台词中“独夫民贼”具有典型的中文特色。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和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虽然二者意思接近但还是有稍许差别,二者的结合使用更是加强了语气。在翻译过程中,如若简单使用“heartless despot”来表达“独夫民贼”,则不足以反映出在他心目中人民对他的痛恨程度,也难以起到文化传递的作用。因此,建议将其译为:A brutal ruler and traitor to the people。

例7:李培基秘书:方厅长,这不正是因为僧多粥少,咱才不能撒胡椒面。

原译文:Mr Fang,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to go around that we can not distribute grain at random.

本句中的“僧多粥少”是中文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和尚数量很多,可要吃的粥却很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原译文中把“僧多粥少”译为“not enough to go around”,这忽略了原句中的比喻意象,更重要的是忽略了文化意象。中国的电影要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本国文化的意象,因此可改译为:the gruel is meagre and the monks are many——not enough to go round,so we can’t distribute grain at random。

例8:蒋介石:过年的时候到爷爷家来,爷爷给你发压岁钱,好吗?

原译文:You come visit us at Chinese New Year,and I’ll give you a nice present,all right?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本句中“压岁钱”极具中国文化内涵,它在民俗文化中指的是用红纸所包的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虽然当前压岁钱已经不再用红纸包裹,但文化意义仍在,仅指在过年的时候小孩从长辈那里获得的钱,这里显然存在词汇空缺,把源语中的“压岁钱”简单处理为“nice present”显然不能很好地传递中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或者民俗文化,自然目的语读者也难以体会到独特的中国风俗和传统。此处建议把压岁钱处理为“lucky money”,这就保留了中文中给孩子带来好运之意,也会让读者明白这个“压岁钱”在中国文化中对孩子的独特意义。

四、结语

字幕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翻译是文化以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的途径。[7]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熟谙中西文化差异及各自文化受众的心理认知,本着传播文化的目的,灵活恰当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对原字幕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进行合理转换和保留,使外国观众不仅能够看懂中国电影的内容,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注释

(1)来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名堂/1849961。

猜你喜欢
名堂归化传播学
张碧林养土鸡名堂多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magmode名堂杭州嘉里中心店
立体的杂志,活着的店铺
——magmode名堂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