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双江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2-28 23:15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江德治教化

任 健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廉吏和抗倭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在心学理论上,聂双江持守良知虚寂说和归寂主静说,认为虚寂是本体,主静是工夫,主静是虚寂的修养工夫,更是维护仁心善性、人伦物理、社会秩序的法门,“双江把‘静’看成是贯穿于整个宇宙及其人伦社会的普遍原理”。[1]177聂双江的虚寂主静说贯穿于其政治社会和人伦物理之中,也与他的学术生命、政治活动紧密相连,其思想涵盖“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内以静来修身养德,外则表现为治平天下;内以培养和实现理想人格为旨归,外以参与治政治世、治军宁边、勤政廉政的社会治理事功为最终目的,此类似于其师王阳明的“事上磨练”。聂双江一生既重视虚寂主静的心性修养,更重视治政安民的治理实践,实现了内圣与外王、“良知”与“治世”、“治心”与“治政”、治内与治外的统一,其社会治理思想具体包括以心治政、仁心善政、以心化民、孝治天下、整顿吏治、治军宁边等。

一、聂双江社会治理思想之内容

第一,以心治政。聂双江的社会治理思想围绕“仁心”展开,他将仁心践行于仁政善治中,希望以仁心实现善政和善治。他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仁心善性即是良知,人之心体本善,因“蔽于欲”则有不善,故须正。而考量心之正邪与否之标准在于对是非、善恶、美丑等主观性较强的意识判断有无偏倚,有所偏倚则不正,反之则正,有所偏倚则需正,则需涵养,但如何涵养?聂双江认为良知本寂,人之视听言动皆须以虚寂为本,归寂主静是使良知虚寂之工夫。他接着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讨论了良知若不虚寂的害处,会“生于其心,作于其师,害于其政”,会“心生娟疾”、会“害于其政”。[2]75由此他指出,政治社会治理之前提是持守心体之寂然,再将寂然之心体落实到治理实践。他主张以严厉手段整顿吏治,但他又特别强调整治吏治之根本在治心,而治心的关键在于去除人之私欲杂念。因此,他首先要求治政者在政治社会治理实践中需先保持“不动心”,才能排除私欲杂念之纷扰,才能保持“良知虚寂”,纵然有一点点萌动也须克制,此乃治政安民之前提。

第二,以孝悌治天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德治手段,历代儒者皆以此为圭臬。《论语·公冶长》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强调孝悌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仁政德治”中的重要性。《大学》之“八条目”指出心正而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陆王心学的治道原理也以孝悌思想为理论基础展开,认为应该依循孝亲敬长、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推至社会则社会安定有序,则国治天下平。双江继承此传统,提出“修身不可以不”,希望治政治世者孝亲敬长、修身齐家、亲亲仁民以实现天下平。可见,双江“以孝治天”是对以仁心行仁政、以良知治天下的推衍,其本质是以“良知仁性”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前提,因而仍未脱离王阳明“以心治世”和以良知治天下的推演逻辑,是对儒家孝治思想和德治理论的发展。

第三,兴学以化民正俗。双江社会治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兴学化民正俗,即通过兴学校培养人才,行教化正风俗,正风俗以正风气,正风气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了深刻剖析,认为人才资源匮乏,社会风气不正,民众生活困顿,国力日渐衰弱,世人缺乏谦逊礼让,盗贼横行,刑法虽繁杂但缺乏效力,地方官吏不理政事,究其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整治措施。于是,他提出四条整治方案:一是持守良知兴学化民,二是整顿清算寺庙良田以赈济灾民,三是整治官吏和轻徭薄赋,四是考核官吏作风和整顿官风民风,尤“以圣学正心为要”,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通过正学“得贤才、明圣学、正风俗”,而正学之要在于“正心”,“正心”之要在于诚意。简言之,要革除遮蔽良知之私欲,使心恢复昭明灵觉、澄然明澈之境,其方法就是兴学化民,以儒家伦理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等培养德才兼备的贤才,以此推动和逐步改善社风民风。聂双江认为此乃治政治世之根本和前提,“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2]5。聂双江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即通过学习“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德行艺三个大的方面提升民众,尤其是治政治世者的德性修为,规范其行为准则、提升其综合才能,以此纯正民风民俗。由此可见,双江兴学之目的和核心在于端正已遭致损坏而破败的民风、社风和政风,逐步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稳定,重建理想的政治社会秩序。

第四,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之才。选拔和任用人才是双江社会治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选拔人才之首要条件是德行,其次才是能力。德具体包含“六德”,“六德”对应“六位”(君、臣、父、子、夫、妇)。与传统儒家“五伦”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不同的是,双江提出君德为“义”、“臣德”为忠、夫德为“智”、妇德为“信”、父德为“圣”、子德为“仁”。可见,双江考核用人的标准具体而严格,涵盖智、仁、圣、义、忠、和、孝、友、睦、姻、任、恤、礼、乐、射、御、书、数等十八项标准,各个单项累计加分,从高到低进行选拔。双江认为行道义比知经义重要,即使理论上精通经义但不在实际行动中行道义,也不能任用;起初是善,后弃善从恶,这与不善没有任何区别,因此也不能任用;开始时有过错但逐步修正改过,也应该任用并提拔。需要指出的是,聂双江对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教典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做了深刻分析,他指出以此选拔人才是“旁求外袭”。他对其师王阳明的学问倍加推崇,认为授学之要在于“致良知”,认为“学本良知”,“良知之学”可以“援天下之陷溺者”。[2]7良知之学不仅能帮助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还能拯救深陷泥潭之人。双江对“良知”所涵盖的内容洞见深刻,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的道德判断以及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常规约皆不出良知之外。由此可见,双江的良知观涵盖道德、人伦、政治、社会、生活诸方面。概言之,聂双江希望通过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品行兼优的人才服务社会,通过正人心、正风俗改善社会风气,实现良政善治之目的。

第五,一体以治政治世。“一体以治政治世”是聂双江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万物一体”观最初源于《道德经》“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后被宋明儒上升为系统的思想体系。宋明儒为治政者提供了一套构建社会政治秩序的方案,即“万物”思想。二程首先阐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朱子极力推崇并大加阐发,陆象山从“吾心”与“宇”之关系讨论了“万物为一体”思想,象山高徒杨慈湖承其师,降至阳明,甚至构建了一套系统的“万物一体”理论,阳明后学对“一体”理论无不重视,大加阐发,尤以王心斋为甚。聂双江对“万物一体”思想较多讨论,提出了“天下为一家,万物为一体”的观点,认为家、国、天下实为一体,无论尊卑贵贱、大小强弱皆为一体,是平等共生关系。聂双江的“一”思想弱化了贫富、贵贱、强弱之分别,淡化了高低贵贱之差别,认为应平等相待、和谐共生。双江说:“天下人之父兄皆吾之父兄,天下人之子弟皆吾之子弟,天下之强弱贵贱,皆吾身之强弱贵贱。”[2]71双江由自身血缘亲情关系推及天下,视天下之事为己之事,一视同仁而无差等分别,此与儒家“视人如己”“视国如家”思想毫无二致。双江认为,如果“仁”只体现为“爱”则很肤浅,“仁”在本质上应该是天地万物生生和谐之理,爱是仁践行于政治社会治理实践之体现形式。“仁”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要求敬畏生命、珍视万物,视万物为己;在社会政治领域,“仁”的要求则体现为处事公正、爱民恤民、惠泽万邦、恩泽万众等。

双江的“一体”思想落实到政治社会实践中则要求治政者关心民瘼、体察民情、视民若伤。双江将此思想践行于治政治世的实践,提出了切实解决民众负担的方法,要求在实际政治社会治理行动中以民为本、赈济灾民、惩贪治污等,这是其一体思想在治理实践上的展现。无论授学还是化民,治军还是治政,双江皆仁民爱物、视民如己、爱民护民,并希望建立“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

第六,整顿吏治以治乱。双江一生历经数职,治政治世思想与实践皆丰富,曾授平阳知府、华亭知县,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使、都御史,后迁任兵部侍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上疏反对增设巡视福建大臣和开放沿海互市激怒世宗而被罢官,由此开启了讲学授徒的生涯。

在双江的政治社会治理实践中,最为棘手而艰巨的便是整顿吏治。正德十五年(1520),双江任华亭知县,赴任之初,见掌管簿书案牍者多而杂,常与社会闲杂人等往来,其间关系错综复杂,严重影响日常政治事务的有效开展。聂双江调查清楚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严厉整肃吏治、严格财务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惩治措施,规定严禁搞钱权交易、官商勾结,严禁衙役私通外界,严禁上下送礼、卖官鬻爵等等,贪墨小吏闻风丧胆。经过双江严厉整治,华亭的政风很快好转。在华亭任上,双江切实帮助民众解决民生,如免除征银、兴修水利、清理余田、兴学教化、移风易俗,为华亭县的地方政治社会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聂双江的政治生涯中,无论在平阳知府和华亭知县任上,还是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都御史任上,他都大力整治贪腐,对抑制吏治腐败产生了积极效用,对清廉政风和促进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赢得老百姓爱戴。但由于整顿吏治损害了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双江甚至惨遭诬陷而下狱,但当情况查明以后,他重获自由。

第七,治军宁边以维稳。如前所述,聂双江集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他多次带兵打仗、治军宁边,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军功显赫,并任命为兵部尚书。

双江治军严格、奖惩分明,提出了详细的治军宁边措施,形成了独特的治军思想:从战略战术上讲,他首先根据地形排兵布阵。面对凶猛的虏寇,他安设重兵把守要道,派遣边军镇守险要关口,重点布兵虏寇侵犯之地;其次,为了防御和有效抵制虏寇入侵,他修筑墩城以增强防守事务,加强训练军队以抵御外来攻击;再次,广开受降渠道,对不愿对抗有意降服者,双江利用攻心方法说服其主动投诚,并对来降归服者安抚并奖赏,此法使降服者甚众。此外,他还不断训练和提升士兵使用火器的能力。从军队内部治理上说,首先,双江挑选精兵强将加强训练,传授其临阵破敌之法,再选拔优胜者升任军官,此举既提高了作战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兵的作战士气;其次,双江命令将军粮、布料等及时发放给士兵,解决其温饱问题,以稳定军心。他还不断增加军队开支以奖赏优秀者,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再次,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双江还建立了一套奖惩制度。他赏罚严明,对勇敢精进、破敌有方者重加奖赏,对胆小懦弱、临阵退却和贻误战机者一律按军法查治。双江从内外两个层面,即战略战术和军队内部治理上提出的御敌和治军方案,一方面抵御了虏寇的入侵,另一方面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水平和作战能力,且他治军赏罚分明,以提高士卒的作战积极性,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聂双江社会治理思想之特质

综上所述,聂双江的社会治理思想立足于其良知虚寂说和归寂主静说,其以心治政、一体治世、以孝悌治天下、兴学化民成俗、整吏治以治乱、治军宁边以维稳等社会治理思想和实践是归寂主静工夫在政治社会活动中的反映。双江以归寂主静为其理论核心,把仁民爱物、安民护民、一体治政的儒家政治社会治理精神落实于治政治世的实践中,实现了立德与立功、治内与治外、治心与治世的有机统一。对此,吴可为先生有一段中肯客观的评价:“双江子之为政也,其在府县,则宽仁以安民,通变以利众,革习除弊,惩奸警猾,秉公持正,决断刚毅,所至之处,多有贪吏墨役闻其风而解印绶去者。政事之余,则兴学重教,正励风俗,奖掖后进,作养人才,一方令才美质,往往尽入其门下。是则双江之为政也,不唯保一方士民之安利,亦根极于人伦教化之所由击。凡为政者,或当有取于斯夫?”[3]1这是对双江一生的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之特质的客观总结,体现了双江治心与治政、治内与治外、一体与治世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特点。

一方面,聂双江以“良知”为判断治理得失的标准,在政治社会实践中体现为勤政为民、为政以德、清廉治政、体民恤民等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共性。双江一生持守乃师阳明的“良知”理论,强调道德对政治、社会和人心的治理作用具有普遍性特征,可以包治百病。他说:“良知是轩岐肘后之方,何病不知,何病不能医”[2]339。在此理论前提下,他希翼通过对上中下三个面向做道德教育:向上表现为劝谏君王行王道仁政、体民恤民、博施济众、恩泽万民;向中的主要群体是中上层官宦,通过劝导、制止和惩戒等形式使之遵循王道、持守臣道、循道良知、严守道义、仁民爱物、护民恤民、重视民生、解决民命,做到真正普惠于民;向下围绕下层地方官吏和普通民众,主要以惩戒和教化两种形式开展。对违背王道仁政的地方官吏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一方面对其进行教化使之改过纠偏、为善去恶、爱民为民。对基层民众,双江多采取兴学化民措施对之做道德教化,使之向善,民风纯正则地方社会秩序稳定。总之,双江希望通过致良知以整顿官风、士风和民风,使之趋于正、善、纯,以此建立良好的政治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聂双江的政治社会治理实践时时处处无不践行其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精神,他把修齐治平、仁民爱物、爱民恤民等儒家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落实于治政治世、治军宁边的政治社会实践中,实现了立德与立功、治心与治政、为学与治世的统一。双江官居高位时始终以身作则,一方面清廉治政、整顿官风世风、惩戒贪腐、治军宁边、选贤任能;一方面挤压闲暇时间兴学化民、整肃民风,推动良好的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双江以心治政、良知治世的治理思想与实践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对官吏的道德教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以心治世还是良知治政,皆是儒家仁政德治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双江认为“良知”是诊断和治疗社会百病的万能药方,无论官风士风民风还是政治社会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良知教化得到诊治。客观地说,双江的良知治世思想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际政治社会治理过程中,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实则不足,若过分倚重和依赖良知在治政治世中的作用,难免充满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即内圣未必能开出外王。

双江非常重视乃师“万物一体”思想在治政治世中的作用,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认为家、国、天下实为一体,无论尊卑贵贱、大小强弱皆为平等共生关系。他希望君王和官吏持守“万物一体”,以“一体”治政治世。然而,一体是建立在内心的道德自觉基础上的,纯粹靠政治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来践行,但在现实政治社会实际中,内在自觉和自律会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而漂浮不定,因而很难推行。

综上所述,无论是良知治政治世还是一体安民抚民,都过分强调德治在政治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难免充满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诚然,在政治社会治理过程中,德治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正如前所述,德治是软约束,是以自觉性为前提的,而自觉性会因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变化,因而政治社会治理需要辅之以制度性的规范,即制定强制性的惩处措施和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从这个角度上讲,双江的政治社会思想呈理论健全而制度不足、德治完备而法治欠缺的特点。

三、聂双江社会治理思想之当代价值

如前所述,聂双江的社会治理思想强调治心与治世、治内与治外、良知与仁政相统一的治理特征对晚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当今政治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一,双江的主静思想对净化和安定当代人浮躁的心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双江“主静”之目的在于促使心体之“常定”,《大学》有曰:“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保持内心安定则能心静,内心平静则能心安,心安则能深思熟虑,能虑则不乱,则能持守心灵的平静,则能去除心浮气躁,正所谓“心体不明、杂念丛生”。他说:“后世人心汨没,全不同身心体贴,故种种受病,才数语儿于治乱之源,忒煞分晓,于是见聪明之独到耳。夫所谓病者,岂徒病于己哉?凶于而家祸于而国,流毒于天下,病亦长也。是故学也者,所以调养吾之元气,而祛治夫百病之方。”[2]251心体归寂主静,世间万毒和人心诸病将自然消失,这对现代人保持内心安定和谐具有启示意义。

第二,双江兴学化民和良知治世思想对当今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儒家德治特别重视以礼乐教化维护社会秩序,王阳明及其后学对礼乐教化非常推崇,双江认为,要实现德治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社会秩序,除了明本体和持主静外,尚需通过礼乐教化、良知教导以维护政治社会秩序。他对当时的民风世风非常不满,他说:“盖自隋唐以来,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风益微。书本益多,而道理愈晦;文章愈盛,而行实愈衰。积至于今,弊也极矣……虚伪枝叶之繁,未有甚于此时”[2]5,要改善此种状况,需对世人加以教化,“故欲善今日之风俗,当自今日之士夫始,欲善今日之士夫,当自今日之学校始。学校者,又士夫之所关也”[2]640。改善之途在兴学校行教化,双江便将其行政资源发挥到极致,大力兴办学校行教化,他在繁重的行政事务之余,非常重视兴学教化。据宋仪望《双江聂先生行状》载:“先生往守苏州,至则首兴学校,正风俗,问民疾苦,禁革赌博,裁抑豪猾,吴人旧以豪纵自喜,初不甚便,其后乃帖然安之。苏为东南首郡,旧称难治,先生处之裕如。日群诸学士于学道书院,相与切磋。”[2]642双江用《周礼》之教和良知仁性兴学教化,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秩序之稳定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双江之德治、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对当今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双江主张以心治政、良知治世、孝治天下、一体匡世、选贤任能、惩贪治污的德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周礼》“六德”“六艺”和“六行”来教化和约束民众以治理社会,从德行艺三个大的方面规约治政治世者和民众的德性修为,抑制不正之风;在治军过程中,双江制定了近乎完备的治军方略,包括奖惩分明、严格军法、惩治严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见,双江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德治、礼治和法治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德法并用,不可偏废。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4]这些重要论断与由此形成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论,传承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

总而言之,聂双江的社会治理思想对净化心灵、疗治人心、规范秩序、化民成俗有积极的现代价值,其德治、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今政治社会治理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双江德治教化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TDICCD时序改进方法探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农民工法律知识培训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邓小刚油画作品选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