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新解
——兼谈杜甫诗歌的审美追求

2020-02-28 23:15张金杰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境界

张金杰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当时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为“李杜”,代表了唐代诗歌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杜甫“以诗为史”的创作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歌受到历代文人及学者的喜爱,在宋代时就拥有了“千家注杜”的盛誉。

由于杜甫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现实意味和人生内涵,因而也使得不同的读者拥有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如对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此略作小议,以供品析。略引诗如下: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

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辞客未能忘。

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举天悲富骆,近代惜卢王。

似尔官仍贵,前贤命可伤。[1]640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虽然是杜甫在赞美高、岑二人的诗歌特点,但实际上也反映出了杜甫的诗论观。清·朱鹤龄《王吏部西樵诗集序》中说到杜甫论诗的三种境界:“尝观杜陵之论诗矣,一则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一则曰‘妙取筌蹄弃,高宜百万层’;一则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2]178杜甫将“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放置第一位,足以看出杜甫对此种诗歌艺术风格的推崇。

一、“意惬”解析

要想深刻理解杜甫这句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就必须对这句诗歌中的重要语词进行细致分析。“意惬”一词的注释,古今著作基本沿用了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之注:“《世说》:‘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思意甚不惬’。谢灵运《还湖中作》:‘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3]35今人谢思炜《杜甫集校注》舍去了《世说新语》条,只取用了谢灵运条为注。“意惬”即是“惬意”,《汉语大词典》中“惬意”是指“称心,满意”,如唐·韩偓《卜隐》诗:“世乱岂容长惬意,景清还觉易忘机”。[4]652此处的“惬意”即是“意惬”,又与“惬怀”意思相同。但有时诗人为了考虑诗歌中上下句的对仗而常将两字颠倒使用,此种情况较多,历代诗歌多有记载。如:

人幽想灵山,意惬怜远水。(唐·高适《宴韦司户山亭院》)

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唐·孟郊《游韦七洞庭别业》)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唐·王勃《怀仙》)

意惬时会文,夜长聊饮酒。(唐·戴叔伦《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

睡醒风惬意,意惬风醒睡。(宋·张孝祥《菩萨蛮》)

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金·元好问《饮酒五首(襄城作)其一》)

以上诗歌中“意惬”皆是指一种满意的心境。查阅杜甫的诗歌,“意惬”一词也仅仅出现在此一首诗歌之中,而且是赞扬高、岑二人作诗之心境,对于忧国忧民的杜甫自己而言,他却从未用此词直接表达过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之情,或创作上的满足心境。但不可否认,杜甫对在文学创作时所产生的这种“意惬”心境,是其一生都在追求的。

仔细品味,杜甫在此所说的“意惬”,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心理上的一种满意之情,除此之外,似乎还具有一种更深层的内涵,即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满意的、轻松愉快的心境。因为对于一位文学家来说,在诗文创作中,心理上的满意心境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但创作时的满意心境更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诗文作品。那这种创作上的“惬意”心境的获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思维敏捷,文思畅涌。即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5]244杜甫自己亦有诗云“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它与第一层次的心理境界不同,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心境,这种文学创作中的“惬意”境界是一种轻松的、畅通的、奔涌的、毫无阻塞的文思境界,与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的、阻塞不通的创作心境是相反的,具有一种“意惬关飞动,迹陈任去留”(明·张瑞图《戏和魏太史诗》其四)的才情。其次,广泛积累,信手拈来。清·卢震《说安堂集·杜诗说略·渊源》中在评价杜甫诗歌时云:

广收其材,于是乎浑浑焉,浩浩焉,噩噩焉。行乎所行,止乎所止。游六艺之圃,入百家之林。奇珍异宝,牛溲马渤,随吾所取也。瓦砾可以为金珠,收轮囷可以列钟鼎。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杜诗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今之才人求其“飞动”,或有之,而“浑茫”难矣。大海回风,而为百里之澜。蜃气、楼台、日月所出,其所积者深,故所流者远也。……胸无大书,目无名山水,若才情穷。[6]6

杜甫亦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也就是说一位文学家若想达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的创作境界,必须具备敏捷的、充满想象的文思和丰富的材料积累,用这种敏捷的思维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剪裁和再铸造,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优秀新颖的文学作品。因此,这种“惬意”的创作心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时刻都存在的,它来之不易,需要后天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才能获得。

对诗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文思不畅的苦闷心境,古人多有描述,如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杜甫自己亦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可见,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对诗句中字句的雕琢以及所下的功夫达到了何种程度。即使是诗圣杜甫,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也并不是总会出现“倚马可待”“下笔如有神”的情况,因而这也回答了杜甫为什么从未用过“意惬”来表达这种心理上或创作上的愉悦心境的问题。

二、“飞动”解析

再看“飞动”一词,古今人注释此句诗歌中的“飞动”一词时,或引用沈佺期《祭李侍郎文》“思含飞动,才冠卿云”[7]316来作解,如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或引用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5]73来作解,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但无论是《祭李侍郎文》,还是《文心雕龙·诠赋》中的“飞动”,皆指“飘逸生动”。《汉语大词典》中“飞动”具有三层含义:

①飘逸生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宋·陆游《玉局观拜东坡先生海外画像》诗:“公车三千牍,字字岌飞动。”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间作指头小画,楮墨珑玲,气象飞动,人多宝而藏之。”②犹振奋。唐·杜甫《赠高式颜》诗:“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宋·洪迈《容斋随笔·孟子书百里奚》:“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予愈觉飞动,亹亹不辍。”③飞扬飘动。唐·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4]698

从上述三层意思可以看出,第一层意思多用于描写语言、书法、绘画等艺术,第二层意思多用于描写内心激动的心情,第三层意思多用于描写自然事物。杜甫诗歌中出现“飞动”一词共六次,引之如下: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惨澹壁飞动,到今色未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群生各一宿,飞动自俦匹。(《写怀二首》其二)

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赠高式颜》)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以上几首诗歌基本上涵盖了“飞动”一词的三种含义。第一首是赞美许十一诵诗令人耳目一新,气势恢弘,有压倒雷霆之势;第二首是赞颂薛稷的画技高超,在墙壁上留下来的未完成的遗作,活灵活现,飞动传神,如活了一般;第三首称赞使君诗才“捷如骥足,健比飞扬”,皆是“飘逸生动”意;第四首是写万物经过一夜的休息,清晨开始繁忙起来,寻找各自的同伴,是第三层意思;第五首《杜诗详注》阐释文意时曰:“见式(高式颜)而意飞动,文酒之兴勃也”[1]483,是指振奋的情绪,但“飞动”之下又引“思含飞动,才冠卿云”为注,看上去有些矛盾。仔细品析,此处用“振奋”意似乎更恰当。因为这里的“飞动”是着重描写杜甫自己的内心感受,说自己见到高式颜时内心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再者,当“飞动”和“意”相连用来描写人的内心感受时,用“振奋”来解释更为恰当。

而“意惬关飞动”中的“飞动”,似乎也可用“振奋”来作解。首先它也是描写一种内心情绪,从“意惬”可知,而且这种心理上的或是创作上的“意惬”和内心的振奋情绪有关。这种振奋飞动的情绪,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是一种创作冲动,也就是韩愈所说的“不平”之气。他在《送高闲上人序》说到: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8]258

这虽然是在说张旭的书法创作需要“不平”之情,但也可以用之于文学创作之中。正因为张旭将“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之情充分地倾注于书法之中,才创作出了优秀的书法作品。由此推知,任何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都需要这种强烈的内心冲动和不平之气,也就是这种“飞动”的内心情感。清·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的议论更为深刻:“诗之音节,不外哀乐二端。乐者定出和平,哀者定多感激。更辨所关巨细,分其高下洪纤。使兴会胥合,自然神理,胥归一致。即乐者使人起舞,哀者使人泣下,所谓‘意惬关飞动’也。”[9]340在这里,李重华把“飞动”完全理解为是一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那么杜甫所认为的“飞动”的创作冲动或心境,又有何种特点且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呢?从他的诗歌《戏为六绝句》中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戏为六绝句》其二)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戏为六绝句》其三)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

首先,杜甫所认为的“飞动”的创作冲动是一种“意纵横”的、“鲸鱼碧海中”的,这是一种胸有万物、思游天地、广阔无边的大境界。其次,这种“飞动”的创作冲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风雅刚健的语言。从《戏为六绝句》的诗歌中,可以看出杜甫追求的语言风格是“凌云健笔”“龙文虎脊”“清词丽句”“风雅”的。二是新颖出奇的结构。结构上的跳跃性和出人意料会让人耳目一新,达到“诗成泣鬼神”的神奇效果。如明人沈懋孝在其《论文有五综七纬》中云:

古之杰,构不倚前人,皆由直寻,如“大江流日夜”“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山水含清晖”“高台多悲风”“鸟散余花落”等句,不从人间来,并是胸怀独至之语,所以有“启夕秀、披朝华”之论。此五论者,总以自然为宗,解此可以自作千古,杜少陵所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者”耶。[10]

清·陈廷焯评论周邦彦的《浪淘沙慢》时亦云:

美成词,操纵处有出人意表者。如《浪淘沙慢》一阕,上二叠写别离之苦。如“掩红泪、玉手亲折”等句,故作琐碎之笔。至末段云:“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水、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蓄势在后,骤雨飘风不可遏抑。歌至曲终,觉万汇哀鸣,天地变色。老杜所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也。[11]14

杜甫用“飞动”二字赞美高、岑二人的诗才,充分说明了两人的诗歌具有上述的特点。作为边塞诗人的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都达到了“飞动”的境界。

概括来说,杜甫此处的“飞动”与刘勰《神思》篇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5]244的描述相似,它既是指作家自然流动的创作冲动,即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才华出众的人往往情思溢于胸中,文思敏捷顺畅,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指在这种飞动的情思之下而创作出的一种灵动的诗歌风格,这种风格多通过灵动的语言和新颖的结构来体现。杜甫对这种既有“飞动”的创作才思,又有“飞动”的诗歌风格的诗人是极为欣赏的。

三、“关”字解析

继而,从对“意惬”和“飞动”两词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关”字在此诗句中的确切含义。“关”字在古今杜诗注本中都未有详解,在此稍作浅解。“关”在词性上有动词、名词之分,有时也可作介词,此处显然从动词的角度去理解更符合诗意。首先,“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是一个对偶句式,根据这个特点由“接”字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关”字的词性和含义。“接”在此处有接连、连续之意,“关”有牵连、涉及之意,此对偶句又属于意思相承接的流水对,从词性和含义上都应相近。其次,“意惬关飞动”是杜甫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在平静、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下才能文思飞动,激发创作才能,也就是刘勰所说的创作前所需要的重要条件之一“养气”,只有这样才能“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5]244,也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飞动”风格的文学作品。由此可以得知,杜甫认为心境和文思两者有极大关系,“意惬”的心境是激发“飞动”的文思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此处“关”取牵连、涉及之意应更为贴切。再者,杜甫诗歌中“关”字大多数除了表示“关隘”之意外,也有多处“关”字取用了上述含义,如:

不是爱微躯,非关足无力。(《偪仄行赠毕曜》)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谷暗非关雨,枫丹不为霜。(《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

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又上后园山脚》)

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写怀二首》)

干戈未揖让,崩廹关其情。注曰:“崩廹,指歌哭者;关情,触于闻见也。”(《早行》)

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在杜甫所有带“关”字的诗歌中,除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和《早行》中用了单独的“关”字表肯定意,且两处的“关”字含义基本一致外,其余诗歌中用到“关”字时,杜甫都在其前加了一个“非”字表否定意,且否定的对象都是客观自然环境或条件,如“足无力”“使者急”“雨”“风露”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否定客观外在事物,其实就是在肯定主观的内在情感,即“关其情”。杜甫诗歌中的“意惬”“飞动”二词也皆有情的存在,情感上的“惬意”是产生“飞动”文思和作品风格的前提条件。此外,仇兆鳌在《早行》中,将“关”字含义注释为“触”,即指牵连、涉及之意,又可作为一证。

再者,从历代诗人的诗歌中也能找到一些“关”字用此意的诗句,而且“关”与“情”连用的情况最多,其次是与“愁”连用。如: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唐·李白《猛虎行》)

酒蕴天然自性灵,人间有艺总关情。(唐·方干《赠美人四首》其三)

从此西冈数登眺,白云飞处总关情。(宋·喻良能《送伯寿兄之官上虞》)

又是春生杜若洲,凭栏回首总关愁。(宋·葛起耕《初春感旧》)

王事匆匆骑马去,落花啼鸟总关情。(元·陈基《游狼山寺三首》其一)

泛腊酒香频中圣,流年花发总关愁。(明·林鸿《寄高逸人》)

肠断十三弦上月,一弦一柱总关情。(明·王恭《月下闻筝》)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不难看出,当“关”字和“情”字同时出现时,诗人大多数情况下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情的肯定,尤其是“关情”前又常常会出现一个“总”字,更加强调了外在自然事物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影响。“意惬关飞动”即是指这种“意惬”的创作心境是和“飞动”的创作冲动密切相关的,“意惬”的创作心境是形成“飞动”的创作冲动的前提条件,“飞动”的创作冲动则是“意惬”的创作心境的结果。

四、“混茫”解析

“篇终接混茫”句中“混茫”较难理解,且有多重含义。查阅其词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茫之中。’②指广大无边的境界。唐·杜甫《滟滪堆》:‘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③混杂不清;模糊。”[4]1374古今杜诗的注本中,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皆引《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作解。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曰:“混茫,谓天地也,言高、岑之词章该贯天地及万物也。”[12]

以上三层含义中,第二层含义似乎更加符合杜甫所要表达的情感,指诗歌作品所具有的一种广阔无边、浑然一体的风格特点。《庄子·缮性》中的“混茫”之意,是指一种混沌蒙昧、未开化的状态,而杜甫在此是高度赞扬高、岑二人的诗才和诗歌艺术风格的,认为二人的诗歌具有一种广大无边的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并不是给人一种混沌蒙昧之感。因此,用“混沌蒙昧”之意作解,失之恰当。蔡梦弼的后半部分解释较为合理,但在此处将“混茫”理解为“天地”,亦指一种混沌状态,与《庄子·缮性》中意相同,亦不当。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多次用“混茫”来评论杜甫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大境界、大气候。如: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注曰:“用意惬当,则机神飞动,此诗思之妙。篇势将终,而元气混茫,此诗力之厚。二句极推高岑,实少陵自道也。”[1]640

《成都府》引李长祥评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少陵之作诗也。‘篇终接混茫’,则其诗之气候也。‘死不休’,用力处;‘接混茫’,神化处。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又曰: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727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注曰:“诗到尾梢,他人几于力竭,公独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正所谓‘篇终接混茫’也。然须玩其转折层次,不可增减,非汗漫敷陈者比。”[1]71

从仇兆鳌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杜甫所言的“混茫”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指一种诗歌风格或诗歌境界。杜甫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应该具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诗境,即一种大境界、大气候,而且这种大境界、大气候是诗歌风格的最高境界。它的特点即是“篇势将终,而元气混茫”,“诗到尾梢,滔滔滚滚,意思不穷”。此种情况在杜甫诗歌中极为常见,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作者总是在诗歌末尾塑造出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以此来升华情感。

同时,这种“混茫”的诗歌风格的形成需要借助“神化”的手法,即宕开一笔,在虚处传神,需要通过作家的留白、读者的想象来实现。杜甫认为,诗歌末尾不但要气势宏大,而且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实化虚,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即留白。这样使作者想要创造的诗境不是读者一眼就能看穿的,而是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认真推究和揣度。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杜甫一笔宕开,从描写鹰的形态、神貌转入虚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疾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将诗的意境开拓得更加广阔深远。

再者,这种“混茫”的结尾形式也是杜甫的一种抒情范式,尤其当表达一种复杂的、无奈的,且无法用言语直接表达的情感时,杜甫皆会用这种抒情方式,借此将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推向顶峰。贺贻孙《诗筏》云:“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发语难得有力,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势;结语难得有情,有情故能锁住一篇之意。能挽起一篇,故一篇之情亦动;能锁住一篇,故一篇之势亦完,两相容也。”[13]182而这种含蓄委婉的“混茫”抒情方式,正是杜甫情感最强烈的一种表现。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杜甫《秋兴八首》之七)李因笃评价此联云:“末联自述其播迁绝域,寄慨深而措词雅,无妙不臻,殆难为怀。”(李因笃《杜诗集评》)金人周昂直接在诗中《读陈后山诗》亦云:“子美神功接混茫,人间无路可升堂。一斑管内时时见,赚得陈郎两鬓苍。”(陈必复《全宋诗》)可见,古人对杜甫“混茫”式的诗歌结尾是极度赞扬和欣赏的。

杜甫诗作中还有另一首诗歌《滟滪堆》中亦出现了“混茫”一词,同样是指广大无边的境界,但此处所指对象不是抽象的艺术风格,而是指具体的自然景象,指滟滪堆的江水广阔无边,气势涛涛。其古诗全文如下: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1]1281

除了使用“混茫”一词,有时为了诗歌的平仄,杜甫在诗歌中还使用了与此语词相近的“苍茫”一词。如: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渼陂行》)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上韦左相二十韵》)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发秦州》)

萧索论兵地,苍茫斗将辰。(《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万里苍茫外,龙蛇只自深。(《忆郑南》)

磊落衣冠地,苍茫土木身。(《奉赠萧十二使君》)

《汉语大词典》中“苍茫”有三种含义:①辽阔无边。②迷蒙不清。③匆忙。[4]506第三种是通假义,在杜甫诗歌中也有出现,如《北征》“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仇兆鳌注曰:“苍茫,急遽之意。”除此含义之外,其余两层含义与“混茫”相同,且多使用“辽阔无边”意,如“独立苍茫自咏诗”“苍茫云雾浮”“苍茫斗将辰”“万里苍茫外”等,皆表示一种广阔无边之意境。

正如张志烈所定义的那样:“思想感情恰当完满的表达总是紧密关合着神采飞动的意象,即在纷披密丽、飞舞淋漓的形象推移中完美地贯注、融合进强烈的思想感情,因而,整篇诗读完后,读者犹久久地沉浸在浑厚、生动、如造化演成的神妙意境中,领略那无限深广的义蕴。”[14]2因此,杜甫诗歌中的“混茫”并不是指读后给人以混沌迷茫之感,而是指诗歌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既是一种诗歌风格,也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和抒情方式。

总之,“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是杜甫诗歌观的一种体现,它既反映出了杜甫对诗歌创作文思的要求,也反映出了杜甫所追求的一种“飞动”的诗歌特点及“混茫”的诗歌意境,且又道出了“意惬”“飞动”“混茫”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即“意惬”的心境和文思是诗歌产生“飞动”风格的前提条件,“飞动”的诗歌特点又是创造“混茫”诗歌境界的必要条件,三者密切相关,又互为因果。通过对此句诗歌的分析,仅仅是了解到了杜甫诗歌创作特点和风格的极小一部分,而作为一代诗圣,杜甫的诗歌千变万化,意蕴无穷。正如陈继儒所感叹的那样“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这正说明了读懂杜诗的不易。若想读懂杜诗,则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充足的学识积淀,方能理解一二。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与五柳鱼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慎独的境界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