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

2020-03-01 04:44崔海随林鸿亮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崔海随,林鸿亮

(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海南 五指山 572299)

在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老年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等合并症,利用常规手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很大手术风险[1]。现如今,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分析研究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应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现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科室(2017年10月~2019年01月)接收的患者(n=104)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2,给予小切口手术)、实验组(n=52,给予脊柱椎间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中,男、女例数为28例、24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79岁,平均为(64.25±1.24)岁,实验组患者中,男、女例数为29例、23例,年龄最小54岁,最大78岁,平均为(65.91±1.07)岁,对两组基础数据值资料实行比较,数据间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具体为:实施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体位姿势,利用C型臂X线机定位病变位置,并进行消毒铺巾处理,从定位点作纵向3~5 cm切口,然后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分离肌肉、切除黄韧带,暴露脊柱神经及硬膜囊,切除脱落髓核组织和突出钙化组织,松解患者脊柱神经根,利用0.9%NaCl冲洗椎间隙,最后放置引流管,按从内到外顺序缝合切口[2]。

1.2.2 实验组

给予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方案,具体为:取患者俯卧体位,利用利用C型臂X线机定位病变位置,测量责任间隙数据,对穿刺点和方向进行标记,实施消毒铺巾处理,实施麻醉处理,将穿刺针刺入椎间孔,到达上关节突根部,利用穿刺针导入导丝,然后将穿刺针拔除,沿着导丝方向切开皮肤,长度为0.8 cm,通过套管实施逐级扩张,将患者上关节突复测部分骨质进行切除,并连接内窥镜,在显示器下利用髓核钳取出变形髓核组织,减压神经根,在术中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和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嘱咐患者活动腰部,髓核无脱落现象可利用射频刀头进行纤维环成形术,最后进行止血工作,退出工作套管,实施切口皮下缝合,手术结束[3]。

1.3 观察指标

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可分为:切口感染、神经根受压以及脊柱不稳等。在患者出院后,利用随访形式统计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计数资料采取(n)或(%)予以表示,实施x2检验,数据采取SPSS 24.0予以统计,P<0.05,出现数值评定结果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析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脊柱不稳2例,神经根受压1例,实验组神经根受压、切口感染等发生例数为0,发生脊柱不稳1例,t=5.4379,P<0.05,实验组发生率仅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9.62%,差异显著。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发展,因此,应该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案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小切口手术虽然具有较高手术成功率,但是患者承受痛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脊柱椎间孔镜手术日趋完善和成熟,该手术方式通过经皮穿刺,在椎间孔置入内窥镜,在内窥镜的作用下,取出髓核并修复纤维环。脊柱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的优势,能够将病变部位准确切除,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缓解患者痛苦程度,促进康复和治疗。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分析并发症情况,实验组发生率仅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9.62%,P<0.05,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利用脊柱椎间孔镜手术进行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术中出血量较少,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