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智慧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04 10:02卢鸿鸣缪雅琴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慧教育

卢鸿鸣 缪雅琴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长沙市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潮流,主动求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全面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数字校园环境和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终身教育学习网,让师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较好地实现了精准化、适应性的教学与服务。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如何让教育教学、教育治理等创新变革适应如“摩尔定律”般的信息技术的极快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是“长沙教育人”经常思考的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之一。长沙以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契机,坚持“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为导向,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八项工程”,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了“智慧的学、智慧的教、育智慧的人”。

一、实施智慧教育生态环境创设工程

全面优化智慧教育基础环境。升级改造长沙教育城域网,将教育主干网络从IPV4升级到IPV6,加快推进5G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打造高速信息智能通道,全面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中小学校教室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提供网络同步教学资源,推进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完善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智慧校园基础环境。

深入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新机制。出台《长沙市智慧教育建设规范》,明确市、区县(市)和学校智慧教育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资源开发应用等具体标准与规范。

升级完善新型智慧教育云平台。在统一用户、统一认证、统一应用、统一权限的基础上,推进应用中心与决策指挥中心的建设。推进云网融合,对全市教育门户网站、OA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等系统集成优化、集群管理,形成以市级应用为主干,区县(市)级、校级应用为枝叶,省、市、区县(市)、学校信息数据联动协同、分类展示、集成应用的新型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

二、实施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提质工程

汇聚各类优质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中小学教材相配套的课程、课件等,引进并丰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习资源,推动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等资源的运用。推进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名校、名师网络课堂,构建适合本土师生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众筹众创数字资源。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审核准入机制,统一资源建设、服务、使用和管理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一点接入、全体系共享”。积极探索“市场竞争+政府补贴”机制,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探索规范合法的积分激励和按用付费机制,建立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市场运维机制和协同保障机制,构建教育大资源规划、建设、运维与服务体系。

城乡共享优质资源。按照湖南省“千群万课”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要求,采用“1+N”或“N+N”模式,组建一批农村网络联校群,实现全市所有农村学校网络全覆盖;组织优质学校对接农村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开展专递教学,实现专递课堂的农村教学点全覆盖。完善网络教研平台,组建学科网络教研工作室和教研联盟,新建100个在线网络名师工作室空间,组建“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参与网络研讨、名师引领等活动,全面提升城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精准帮扶”网络扶智攻坚策略,点对点专项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三、实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变革工程

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聚焦课堂,开展基于移动终端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仿真实验、移动终端、智能纸笔等新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新课堂、新生态,实现教师精准教学常态化、学生个性化学习常态化、教育管理者掌握师生课堂教育教学行为常态化。

强化体验和实践教学。建设“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构建多方协同参与,集产、学、研、培、用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学生学习体系。充分运用各类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等进行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和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建设,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准教学。顺应5G时代,探索“5G+云VR+教育”,开启教育全新模式。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创新发展。学前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开发幼儿潜能,进行虚实结合的互动和游戏,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趣味性。支撑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试点,推进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和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高校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及训练项目系统,建设一批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高校人才培养。

推进智慧教育开放合作。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及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项目,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向国际化迈进。成立智慧教育联盟,着力打造智慧教育“教、学、产、研、培、投”合作体系,共同开展智慧教育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孵化等方面工作,实现协同创新、融合共赢。

四、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工程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升级。完善“长沙市中小学人人通云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多终端,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学习、管理、交流、分享空间,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班级空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实名制空间,推动空间信息发布、家校互联等常态应用,服务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了 “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常态化。

强化网络学习空间系统功能。以学习空间为载体,通管理、通资源、通应用。强化基于空间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等,支持基于空间组建虚拟班级、虚拟小组,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互动交流,支持教师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督导评估和其他监管体系提供在线支持。以新型评价方式和治理方式为抓手,凸显人人通空间生态体系的融合功能,支撑长沙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完善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学分认证、学分互认和学分转换机制,贯通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通过空间集成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评价等各项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利用空间加强教育监测、教育管理,开展空间普及应用典型示范。同时,学校利用空间开展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家校互联互动,提高管理效益;教研人员和教师利用空间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评价等,促进教师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学生利用空间开展常态化的学习过程性记录、个性化展示和自主协作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家长利用空间全面了解、主动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五、实施智慧教育评价支撑优化工程

构建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模式。运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课堂教学,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时评价及反馈,实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建设智能化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发展智慧体育,通过虚拟现实与体育仿真,整合场景数据、个人运动数据等,实现实时、高效、个性化的运动参与,使师生获得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化的运动体验,实现健身与健康的深度融合。实施体质健康监测,应用运动智能装备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汇聚、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和变化趋势,形成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督促学校重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完善智能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长沙市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云平台”,并与“湖南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无缝对接。强化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过程性数据采集,构建以市级为统筹、以学校为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学生成长大数据,形成学生成长画像及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成长档案,全面掌握学生发展状况。

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数据应用。整合综合素质评价、体质健康监测等数据,完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实时监测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状况,分析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及监测报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六、实施智慧校园引领示范工程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为实现智慧校园与“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互联互通,长沙市不断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应用。持续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建设,重点通过远程通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等功能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探索未来学校创新示范。推进“云+端”场景化、个性化教育,探索智能机器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模式,运用人工智能让校园更安全、学习更个性、生活更便捷、学习更智慧、数据服务更精准。加强未来学校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等的改进,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未来标杆校。以课题为主要方式,以学校为主体,承接重点项目,组建创新研究共同体,探索未来学校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创新机制,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七、实施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指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对全市教育管理的服务大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挖掘,从规模、投入、应用等多维度反映长沙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形成长沙市智慧教育发展指数体系,实现全市教育大数据的常态化、过程化和可视化管理。

完善智慧教育决策体系。完善智慧教育应用中心和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呈现过程性数据,客观高效地利用各类教育业务数据,为加强日常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与大数据分析。加强“互联网+教育督导”,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等的监测,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动态科学的依据。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全面深化外部综合治理和教育领域综合治理,保障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升“互联网+政务”水平。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将教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事项纳入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畅通各类政务数据交换渠道,加大教育政务信息共享力度。以教育信息网、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为载体,建成服务广大市民和教育工作者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推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使广大群众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教育服务,参与教育管理和改革。

八、实施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

深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成立智慧教育专家团,邀请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专家组成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资深专家组建专家团,把脉长沙智慧教育工作,指导智慧教育建设和应用,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成立智慧教育讲师团,组织本市在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教育研究等方面领先的校长、教师组成讲师团,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技教深度融合,推动育人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服务转型。

全面培育未来校长教师。加大校长智慧教育思想理念的培育力度,以校长的思想决定行动,引领实践,领导学校以智慧教育理念重构学校制度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面变革。建设一批未来教师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及“人工智能体验学习中心”,分批分层分级开展“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培训”,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加强未来教师工作形态变化趋势的研究,促进教师从“学科教师”思维转变为“教育者思维”,引导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学生成长导师。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全面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素养培育。定期开展测评,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面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虚拟现实、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多维度探索问题、多样化创造和分享常态化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