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学校发展规划 打造特色优质学校

2020-03-04 10:02丘远光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体艺特色学校

丘远光

学校发展规划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特色品牌的打造,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工作的长远方向和努力目标。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小学作为区域重点学校、优质学校,将新一阶段的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立足学校发展情况,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

一是区域发展推动学校发展。龙华是深圳的中轴新城,得益于区域发展的助推,学校周边环境质量正在飞速提升,区域形态正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交通、住宅等的规划建设都按高标准完成,人才的引进促进了居民素质的提升,也带动学校学生生源质量得到了提高。

二是学校发展迅速、特色突出。学校依托区教育局大力的支持和教科院的专业引领,借助市、区两级教科研力量,强化专家引领作用,让科研走进课堂,培养研究型教师,健全研修制度;注重师德和师能的提升,开展教育改革实验,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索学科整合,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式学习,优化学习空间的建设,促进学习场域的改变,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课堂的重构;依托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化与学校工作的整合,有利于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课程”“信息化+家校”。这些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品牌效应,提升了学校声誉,也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满足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是区域内的正面影响力扩大。规划发展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鼎力革新,聚焦课堂,在特色课程、科技创新和智能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区域内的社会声誉逐步提高。

基于学校现阶段发展情况,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起点规划,学校制订出了适合长远发展的目标。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需从教师培养、课堂教学常规落实及课堂改革几个方面来发力。

1.推动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全面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工程”,以“致远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建设高素质、教学特色鲜明的“致远教师队伍”,进行新进教师、发展型教师、名优型教师三个梯队的培养。同时,也借助教科院专家智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对学校教研组的引领、指导、服务职能,提升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品质。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学校强化科组建设,由学科组系统规划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逐步做好学科教研、校本教研、课程建设研究等教研工作,深入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建立合理的奖教奖学制度。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的检查和考核,采用定量定性、单项综合和过程业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定优秀教师标准,并对受评教师给予奖励。

2.细化教育教学管理,强化“两个常规”细化落实

学校将“两个常规”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规范,全面落实《深圳市龙华区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和《深圳市龙华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2017年版],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严格落实教学准备(备)、教学实施(教)、教学巩固(辅、改)等步骤。教学管理常规细化到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研管理、教师管理四个方面。

3.聚焦课堂教学,构建“三维四环”基本范式

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注重课堂学习习惯与学科教学,构建起学校“三维四环”教学基本范式。

“三维”,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衔接的教学维度。“四环”,是指在强调“教学三维度”的基础上由四个教与学的关键环节组成。通过“三维四环”教学基本范式的实施,学校以课堂变革为抓手,把课程改革落实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上来,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研究,探索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等学科融合方面的统筹整合与研究。全面实施“心润小禾苗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聚焦课堂,着眼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以新劳动教育为平台,打造劳动教育品牌

学校将推进新劳动教育系列课程,通过学校生活,将劳动教育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它融合了学校与家务劳动、信息技术等多种内容,并形成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田”教育的基础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特色,将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把“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是课程开发。学校将继续提高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聘请综合实践课程经验丰富、有技术专长的人士做兼职教师。

二是课程实施。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其他诸育的有机融合,与各项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基础劳动教育,形成奠基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积极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节日体验课,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研究实践。开展新劳动教育的专题研究,以科研中心为基地,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爱好、科技创新精神等品质,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新时代的劳动者,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打造学校“家国文化”,提高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增长点

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爱国情怀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从打造“家国文化”出发,提高家庭教育的增长点。

一是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践行“积极德育”理念。学校将继续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打造特色德育体系,构筑“心润小禾苗”德育课程;结合龙华德育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和工作研究;继续推进面向教师、家长的“积极德育论坛”;根据区内统筹安排,大力推进学校国学普及和研究工作。

二是推进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加强学校、家庭教育的科研与实践,创建家庭教育特色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示范项目,推进学校整体德育创新,将学校、家庭、学生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将心理健康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和完善学校“生命健康”课程,上好“生命健康课”,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推动教师与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培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活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相结合,线上开通家长课堂、家长咨询热线,线下举办班级家长交流会、心理辅导帮扶站等活动;创办特色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定期进校参加学习。

四是厚植“家国文化”,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把“家国文化”情怀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爱家之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学校生活,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与责任担当。

五、以体艺活动为抓手,做强做大学校特色项目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体艺项目发展一直属于学校的特色,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大推广足球、啦啦操、田径等特色项目的力度,让学生从体艺活动中获得快乐,受到体艺氛围和精神的陶冶。

一是坚持面向人人的体艺育人机制。学校重视学生体艺项目的普及教育,注重激发学生体育与艺术兴趣。继续拓展体艺项目的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特色队训练、比赛等帮助学生至少形成一项体艺特长和爱好,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是深化学校体艺教学改革。学校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鼓励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在完成部编教学内容的同时,将体艺特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形成“一校多品”的新局面。围绕体艺项目发展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三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体艺师资素质。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师徒结对、集体教研等多种形式加强学校体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陈孔芳陶艺工作室”,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

四是强化艺术社团,打造体艺特色项目。加强学校体艺社团的组织,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体艺社团培训活动。社团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以及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突出体艺特色项目的打造,明确努力的目标,初步构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开展美育浸润计划,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学校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学校将继续为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努力打造优质学校,培养优秀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体艺特色学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研究
江苏乡村体艺教师定向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调查研究——以江苏H高校为例*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学校推介
中学“体艺2+1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实施体艺2+1过程中几点存在问题的思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