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策略促进自读课深度学习

2020-03-05 23:35郭进贵
关键词:深度学习

郭进贵

摘   要:在统编教材的教学中,比较策略是从教读课到自读课都可以广泛运用的阅读策略。自读课教学可从“同向比较”“异向比较”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完成指向“这一类”和“这一篇”的知识、策略、方法的建构,从而沉淀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自读课;同向比较;异向比较;深度学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加大了教读、自读两类课型的区分,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旨在实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重点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可以说,自读课是统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桥梁般的连结过渡作用。“桥梁”的左边承接着教读课阅读获得的策略、方法;桥梁的另一头连接着课外延伸所需形成的自主阅读的策略、方法、能力等。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形成的就是语文阅读策略、方法反复运用,不断迁移,进而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不断沉淀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读课和自读课课型的准确定位、有效衔接,显得十分重要。目前,语文课堂中会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教师在惯性中继续把自读课当作教读课来教,学生继续把自读课当教读课来学;二是自读课过分自读,放任自流。这样两种现象只能产生这样的后果:一是学生在一篇一篇的教读中,没能形成该有的阅读能力;二是丧失了自读文本的价值。

语文课堂要珍惜宝贵的自读文本,但要明白其珍贵之处不在于作为教师“教”的文本,而应珍惜其作为学生“学”的文本。那么,如何挖掘自读文本的价值,发挥其重要作用呢?教师可运用比较策略,以教读文本作为被对比项,将自读文本作为对比项,通过同向比较、异向比较等方法,来构建自读任务,开展自读活动,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比较策略,可以让“新旧知识经某种磨切达到融合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自读课教学走向深度。这一深度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走向“这一类”,形成“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第二个是走向“这一篇”,形成“这一篇”文本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同单元的教读课《壶口瀑布》作为被对比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形成游记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感受不同类型游记不同的写作方法、抒情方法等。

一、同向比较,走向“这一类”

同向比较,是同一单元文本围绕同向的语文要素进行比较阅读,旨在迁移阅读知识,运用相同阅读策略和相同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经验、策略、方法,沉淀阅读“这一类”文本的能力。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游记是常见的文学体裁,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连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是文言文。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会有一个阅读知识迁移的过程,会有一个运用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这节课学习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壶口瀑布》,大家能说说如何读好一篇游记吗?

生1:可以抓关键词,了解作者去了哪里,了解游记的游踪,梳理所至的内容。

生2:可以通过品味美景,梳理所见的内容。

生3:还要注意所至、所见背后,作家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所感”。

师:是的,理清所至、所见、所感,就是我们读好一篇游记的方法。那么,就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参考“阅读提示”自读课文。比较《一滴水经过丽江》和《壶口瀑布》这两篇游记在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上的异同。

[学生自读,举手回答。]

生4:《壶口瀑布》以作家的游踪为线索;《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踪迹为线索,运用了拟人手法。

生5:《壶口瀑布》描写某处景点,主要写雨季和枯水季的瀑布。《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全方位、多角度写丽江之美。

生6:作者以一滴水为视角,从玉龙雪山出发,到丽江坝,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看到了象山、狮子山、笔架山,见到了百姓筑起了四方街,然后落入了落水洞。几百年后,“我”被亮光惊醒。“我”流过了四方街,流入中河,穿过小桥,经过小店,经过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经过字画店,来到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我”来到茶楼酒吧。最后,“我”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我”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奔向大海。

生7:《壶口瀑布》在结尾的时候,升华情感,赞美黄河的伟大性格;《一滴水经过丽江》则是……(学生有疑难)

生8:《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情感是隐含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丽江的热爱和赞美。

学生以《壶口瀑布》为被对比项,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种以旧带新式的比较。学生运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掌握相关知识或阅读方法。学生运用《壶口瀑布》中学到的游记阅读方法,以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来解读游记。学生的阅读策略和经验来自教读课。由教读到自读,学生在学到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筛选、接纳和拓展自读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比较的是文本的同还是不同,训练的都是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经验、策略、方法。

二、异向比较,走向“这一篇”

异向比较,与同向比较相反,它着眼于文本的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以不同形成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反复比较中,明晰文本的独特之处。它的目的是走向“这一篇”。因此,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而变。学生阅读自读课文时,会发现很多以前在教读课上没有学到的阅读策略,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场”指导。这个指导更多表现为创设支架、设置任务、组织活动等。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抒情方式不一样。《壶口瀑布》的情感是在结尾处直接抒发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没有这样的结尾,没有这样的抒情。它的情感是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一个“丽江,丽江”已是文章中最具情感的词语了。对此,笔者进行如下教学:

师:作者的赞美之情就像丽江的水一样,浸漫在富有诗意的画面中。请你找出这样的语言,仔细品味。

[学生自读品味、小组讨论。]

[第一组学生汇报。]

生1:“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个句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丽江景物的美丽,古城、老街的建筑和自然景物完美结合在一起,十分美丽。

生2:这个句子,用多个相同句式,排列在一起,很有诗歌的味道。眼前,仿佛呈现出了一个个画面,像电影一样,还富有动感。

生3:依山而建的“依”,顺水而去的“顺”,丽江的建筑,美在景物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所有的建筑都依着、顺着自然展开。

生4:这几句还可以修改成诗歌: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丽江啊,丽江!

学生在教读课中所学的“法”,既包括阅读同类文本的策略、方法、路径,还包括语言品味、赏析的方法。但是,由于作家不同,文本特質不同,也会造成语言风格不同,最终造成语言品味、赏析方法的不同。这一教学,呈现出与《壶口瀑布》不同的语言品味赏析的角度和方法。《壶口瀑布》语言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有韵味,耐咀嚼。《一滴水经过丽江》则富有诗意,多用铺排手法,抒情性、节奏感都很强,既很形象,又有厚度,透着哲理。因此,《壶口瀑布》多从语言的凝练、四字短语的典雅、用词的巧妙、多感官角度的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而《一滴水经过丽江》则较多品味抒情性的、诗意的语言。《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诗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抒情性的语言形成诗意——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巧妙地选景形成诗意——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铺排的句式、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形成诗意——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不一样的比喻形成诗意——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对于诗意语言的赏析,走向的是品味文本独特的“这一篇”。文本的“这一篇”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还表现在作者巧妙的写作视角上,即一滴水的视角。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异向比较。

师:“一滴水”的游记视角比起《壶口瀑布》中作家的视角有什么好处?

生1:拟人化的视角,让文章的语言表达更有诗意,更能表现丽江的建筑美、自然美、民俗美、和谐美。

生2:“一滴水”的视角,其实也是人的视角,水和人,仿佛结合在一起了。

生3:从《作业本》的材料中,我了解到阿来是一位藏族作家,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乃至每一滴水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阿来在观察自然景物时,不会高高在上,而总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来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自然和人融合在一起。

生4:丽江的美,是水带来的。这样的视角也表现了丽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师:是的,阿来以一滴水为视角来向读者介绍丽江,不仅有利于穿越空间和时间,介绍丽江优秀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建筑、民俗、文化,更是作家创作思想的体现,作家认为一草一木、一滴水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它是丽江古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见证。

通过第二次的异向比较,文本的特质更加鲜明,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藏族作家阿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在比较中也更加鲜明:诗意是阿来文学的灵魂。学生在同向比较、异向比较中丰富了阅读经验,沉淀了阅读能力,也厚实了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比较,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是在阅读达到一定程度后的高级智力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并完善阅读“图式”,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进行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让自读课的学习走向深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自动智能分类器的图书馆乱架图书检测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