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突破口

2020-03-05 23:51童洪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方法

童洪星

摘   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极富张力,读懂其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有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篇中最明朗、最温暖的一首,你同意吗?”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便可抓住该课教学的命门,使文本解读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效果。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方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语言极富张力,读懂其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本课的重点,亦是其难点。如何进入文本,多数教师皆以为难。笔者认为,围绕下面一个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便可抓住本课的命门,文本解读一定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笔者设计的供学生讨论的问题是:有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篇中最明朗、最温暖的一首,你同意吗?

先看第一节: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首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最值得玩味。为什么不是“从今天起”?为什么不是“从后天起”?而要“从明天起”?“明天”到底是哪一天呢?应该说,与“今天”“后天”相比,“明天”最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指向,甚是渺茫。“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至少说明今天不幸福,而到底将来哪一天能够幸福,其实也不得而知。——所以这开篇的第一句,看起来笑嘻嘻的,充满温情,充满憧憬,其实一点都不明朗,一点都不温暖。

第三句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么今天“我”关心的是什么呢?海子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一代人”,是一个心忧天下的“读书种子”,对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痛心疾首。所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并不是说自己世俗了、物质了,实乃愤世嫉俗之语。——这乍看起来是一句温情的诗句,但这一声温情中却带有无限的悲凉和无奈,仿佛是诗人摇着头吟出来的,脸上堆满了苦笑。

再看第二节: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为什么从“明天”起,“我”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因为他们“每一个”都知道“今天”的“我”不幸福。这些年来“我”让亲人们操心了,从明天起“我”要在书信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好让他们不要太过操心。那“我”的明天真的会幸福吗?前面已经讲了,“明天”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指向,甚是渺茫。而且真的有“幸福”,那也只是“闪电”。说“幸福的闪电”,一是说幸福是短暂的,如闪电,一是说“我”一直都不幸福,所以一点点幸福就如闪电般让“我”震撼。——这一节诗中的“幸福”,充其量只是一个谎言,它只能用来安慰远方不明就里的“亲人”,却不能用来慰藉欺骗诗人自己。

接下来看最后一节: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这一节诗中,最值得玩味的是“陌生人”这三个字。既然上一节最后一句用的是“每一个人”,这一节第一句用的是“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那么这里来一句“每一个人,我都要为你祝福”才对。为什么不用“每一个人”,而要用“陌生人”呢?这恰恰暴露了诗人的心境。“陌生人”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说明了“我”与世人的隔阂。在诗人看来,現实太缺乏“温暖”了,周围太冷酷了,所以“我”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尽管“我”为“陌生人”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个“愿你”和一个“只愿”对比,说明“我”和世人不一样,也就是说,你们过你们的,我坚持我自己的。为什么要“面朝大海”而不是“面朝世界”?如果“面朝世界”,那就温暖了;“只愿面朝大海”恰恰说明了“我”的愤世嫉俗,“我”的坚守,“我”的不愿随波逐流。

有意思的是,诗人立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便是“幸福”的具体内容,但这些所谓“尘世的幸福”其实是诗人所摒弃的。虽然“我”真诚地祝福“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但“我”自己呢,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试想,既然都已经“面朝大海”了,哪里还能见到什么“春暖花开”呢。“春暖花开”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中,只在彼岸。

所以,首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隐含了对“今天”的否定;末节“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暗示了对“明天”的否定。把“今天”和“明天”尽皆否定了,这才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微旨”。所谓的明朗、所谓的温暖都是皮相,这应是含着泪的微笑,这应是瑟瑟发抖的温暖,这是一种真正透彻的悲哀。该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仅仅过了两个多月,3月26日诗人便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个行动本身不就是对此诗的最明显也最强有力的注解吗?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