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递进、全程贯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20-03-08 09:34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全程实验专业

郝 峰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理论和现代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下形成的交叉学科[1],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新的伟大征程中应有所担当[2],但近几年,综合性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被取消或者逐步被边缘化,教育技术学脱离教育创新实践[3]。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显现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与当今社会的就业能力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现象,很难满足信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4]。然而,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在线教育强势崛起,急需大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构建适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审视

虽然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人员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少科学的顶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的特点是方向多、涉及领域广,实践课程的广度大于深度,只注重了学生的通才培养,而忽略了专才培养,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和递进度不够。

其次,实验项目因师设置,实践项目缺乏行业对接。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师背景不同,每门实践课程的实验项目没有严格按照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设定,因师设置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无教育信息化行业背景,实践项目不能对接行业标准。

最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方法不尽合理。大部分课程实验项目以验证型为主,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也以“示范—模仿”为主,缺少综合项目训练,缺少创新能力培养,更缺少对创新过程的评价,往往教师针对实验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考核,验证性的实验结果千篇一律,不能对实验过程、学生实验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自2012年,湖北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始招收中职生源(计算机专业),随后教育技术系开始深入研究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应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结合我校本专业实际,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针对中职生源的学习基础及特点,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构建“中职与本科”相衔接的“三对接、一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即“中职课程与职业本科课程对接”“学历课程与职业课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三对接,“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一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1]。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6年初,借助学校应用型、综合型大学创建活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契机,我们适时提出了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立足点的修订原则,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活动所占比重不能低于35%,并统一设置了每学年2周的小暑期教学周,包括:教育信息化行业认识实践、教育信息化基础项目实训、教育信息化综合项目实训,全程、递进式的将课程内容整合到项目实践中去,按照学校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提出了“层级递进、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层级递进即:“基础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层级递进,“基础课程—典型任务—综合项目”层级递进,“创新项目训练—创业项目训练—职业导向训练”层级递进;全程贯通即:“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全程贯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全程贯通,“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全程贯通,“校内指导+校外指导”全程贯通。

图一 “层级递进、全程贯通”实践教学体系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保障“层级递进、全程贯通”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教育技术学专业做了以下主要改革。

(一)全面修订课程方案,重新梳理实验项目

课程是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组织本专业教学团队及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进行讨论,审定每个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实践项目,引进商业案例、竞赛项目到课程实验中,缩减“验证类”的实验项目,加大“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保证每个实验项目有难度、有延续、有创新、有价值[2]。

(二)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要想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必须。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团队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方法改革,基于超星尔雅平台建设课程,除建设常规课程资源外,还加强建设标准化的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库(微课资源、实践项目指导书、商业化案例、学科竞赛项目、学生优秀作品等),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指导和传、帮、带作用。在课堂上推行“参与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讲、练、展、评、赛”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改变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理论论文撰写)为多种形式(作品集设计、系列微课开发、学科竞赛替代等),鼓励教师把企业、行业的一线、竞赛选题需要凝练为毕业论文选题,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检验实践教学成效。

(三)打造“校企互通、创新训练、学科竞赛”的实践平台

为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摄影实验室、数字影视编辑实验室、教学设计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室等,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外,实验室全天开放,并出台规范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设教师教育技能训练中心,培养学生的常规教学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微课程实训室,训练学生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能力,充分发挥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导师的优势。

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借助国家、省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重视,积极做好“校校协同”(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校企协同”(本科院校与企业)、“校地协同”(本科院校与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大力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当地教育局、市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武汉达内软件有限公司、武汉华信智源、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派数名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邀请校外基地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搭建学生创新工作室,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了使基于实践教学理念的各种先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发挥真正的效力,通过学生申请、学生答辩、教师审核的流程组建学生创新工作室,教育技术系出台相关学生创新工作室制度,使创新工作室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地开展。依托创新工作室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3]。

搭建学科竞赛平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真正使知识成为活的知识,真正让学生融会贯通的需要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应该由认识的主体去完成这种过程,即主动实践。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而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数字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课程考核就结合《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微课与教学辅助类,以省赛参赛成绩为期末考核依据,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本专业近几年主要依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两个全国专业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善课外创新学分认定办法。

(四)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

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每个基础实验项目都有评价标准,综合实验项目可以小组团队开发,小组成员要实行“头脑风暴—确定选题—选择方案—技术实现”,作品完成后,课内作品汇报展示,讲思路、讲设计、讲技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实训课程邀请行业导师参与教学和评价指导。

(五)建设“双师型”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实践教学理念的主力军,是实践教学运行的操作者,为确保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组建以教授、博士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专职实验教师为主体,以企业导师为拓展,建设一流“双师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组建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4]。

一是强力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每学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主题为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聘用和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又具备授课能力的工程师、行业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近三年,外聘企业讲师8人,进企业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6.7%。

五、改革成效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显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参与实践项目申报和学科竞赛的氛围十分浓厚。近三年,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国家级2项,省级4项,校级9项,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1项,软件著作权18项。虽然改革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少数课程的前沿性较强,参考项目案例较少;部分大三学生准备考研,没有更多精力参与实践项目训练等。因此,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探索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猜你喜欢
全程实验专业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