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教学
——以统编版和人教版教材的《开国大典》为例

2020-03-08 09:34朱晓敏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人教版习作

朱晓敏

(浙江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310000)

《开国大典》是一篇众所周知的课文,原先安排在人教版五上第八单元,而在统编版里,则放在了六上第二单元。不管是年级安排还是单元目标设置,亦或是课后题设计,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明显的不同。

一、统编版与人教版教材的对比

(一)单元编排意图及目标的对比

统编版和人教版都是单元整组编写,但在单元目标的设置上却有所不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单元要求是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了解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目标指向的是“思想情感”和“人物描写方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方面按照“内容主题”安排单元课文,另一方面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单元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二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从课堂的阅读教学和该单元的习作教学来看,都指向“点面结合写场面”。

从文章的内容上看,《开国大典》非常适合进行“点面结合写场面”的阅读教学。课文先后描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尤其是“典礼”和“阅兵”这两个议程的叙写,是点面结合写场面方法的最好举例。比如,“阅兵”这一场面写得相对集中,先是用一句话整体交代阅兵式的情况,继而通过一个“开头”,四个“接着”描写了各个军种方阵的特点,让我们从细节之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武强大。结构上“面—点—面”,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效果上以面衬点,阅兵式的盛大不言而喻[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了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上的目标,其中有一点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结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简单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无论是“会场”“典礼”“阅兵”“游行”中哪一个场面,都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去描述,不仅达成了课文教学的阅读目标,更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其能条理清晰地描述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1]。

这个单元安排的课文紧扣住“点面结合写场面”,除《开国大典》以外,《狼牙上五壮士》中“诱敌上山”的场面,《灯光》中战斗的场面等,都适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二)课后习题设计的对比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提及,教材里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对于提升学生知识点或能力点都非常重要。因此,课后习题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我们发现:

版本 课后习题 编排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主要内容人教版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映的语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课文信息提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再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人们强烈感情的句子讨论交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积累语言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体会情感,提炼信息进行概括,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统编版读写阅兵式的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聚焦关键句段,了解文章写作手法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再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抓关键语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作批注

相同之处: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不同之处:

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要求更明确、更具体,注重对学生思维广度的锻炼。同样是读句子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人教版要求“注意加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只说体会心情,而且提示了词语,学生的思维容易被限制。而统编版要求“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提出明确的要求,即体会“热烈、庄严的氛围”。同时,学生可以多角度去发现词语、句子的使用,只要围绕“热烈、庄严的氛围”来理解就可以。学生的思维更容易被激发,思维会更有广度。

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人教版在要求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没有提示学生可以采用何种方法。而统编版则提到“想想从群众入场到游行结束,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这里暗含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法,将课文中所写的各个场面串联起来,就是整个开国大典的过程,即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与例子相似的句子,与同学交流其表达作用时,统编版多了一个“作批注”,这是在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养成边阅读边作批注的好习惯[3]。

统编版教材的课后习题更紧扣单元目标的语文要素,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统编版《开国大典》课后3道习题,有2道都指向单元目标“点面结合写场面”,尤其是第2题,聚焦“阅兵式”这个场面,分析作者的写法,让学生去思考、判断作者是如何描写场面的,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课文与单元习作结合的对比

温儒敏教授在谈到如何使用统编版教材时,提及:“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单元课文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单元习作。

比较两个版本,人教版的单元习作是这样要求的:“《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我们也可以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简言之,习作要求是“用时间顺序把一个场景写具体,写清楚”,但在人教版第八单元的编排意图和目标中,以及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没有明确出现“写场景”的学习要求,更没有出现“写场景”的写作方法分析和引导。因此,课文的阅读教学与单元的习作教学是不易结合的,甚至有些脱节。

而统编版的习作中,虽没有提到《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但从习作的第二个要求“写活动的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我们不难联想到《开国大典》的课后题2,明确提出“课文是如何描写阅兵式这个场面的”。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一定会分析阅兵式这部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正好可以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甚至进行迁移训练,一举两得,将课文教学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

由此可见,统编版教材更注重单元课文与习作的结合,注重单元语文要素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二、基于版本差异,准确把握教材

比较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设计及作用,可以明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一)明确编写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1]。

统编版教材保留了《开国大典》这一经典课文,安排在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语文要素是“点面结合写场面”。《开国大典》将两者完美融合,文中有很多场面,有多处“点面结合”的实例,语言朴实,可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编排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点”、什么是“面”,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以及通过点面结合的描写,体会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气氛,全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4]。

(二)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根据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以及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大典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场面,概述大典的盛况。

2.聚焦关键语句,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感受大典的庄严、热烈和人民群众的自豪、激动。

3.重点品读“阅兵式”这个场面,感受作者抓特点来写不同方阵,体会作者详细写群众表现来侧面衬托阅兵式激动人心的构思。

4.迁移运用,模仿“阅兵式”的写法,写一个活动场面,如拔河比赛。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清晰明了,能紧扣语文要素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三、结束语

2019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这是教育革新的必然选择,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如何用好、用足统编教材?如何让保留下的经典课文焕发出新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在解读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时,可以用对比研究、课后题分析、单元目标细化等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编者意图,更好地理清语文要素,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5]。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人教版习作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开国大典(组诗)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保卫开国大典
习作展示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