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绪氛围,设计教学情感连接
——脑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2020-03-08 09:34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绪

龚 虎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效研究,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引入合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深入探究基础性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际,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任务[1]。

一、提高学生注意度与参与度

根据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当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大脑会获得放松,便于学生快速学习与记忆,同时,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始终充满好奇心。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则应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有效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并探究,使学生在深入探究中迅速建立新的认知,最终在实践学习中有效验证其理论知识,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时,教师应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度,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价值,并在学生热爱学习的基础上,对生活产生更好的情感认知[2]。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本节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为后面的情感学习做铺垫,因此,在学习本框架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注重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优良品质,深化学生对和谐、友善及法治的理解。教师可利用PPT为学生展示图片:《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饱含深情地读了贾平凹《写给母亲》的散文,她哭了,董卿也哭了,观众也哭了。从这可以体现情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深入了解到情绪具有传染性的特点,之后组织情绪辩论赛:情绪表达恰当还是随心所欲,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引领学生主动辩论,学会利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让内心想法自由安全表达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心灵感受,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着强烈的关系。在同一教学情境中,部分学生往往会反映比较敏捷、思路清晰,但是有的学生则会处于短路的状态。实际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前者大部分则采取直观的思维方式,可以快速找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联系,寻找规律也就会更快,可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中形成固有的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想让学生内心想法自由安全地表达出来,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由与充分的交流,并在交流与互动中增进了解,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3]。

例如,在《诚实守信》的教学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成长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学生一般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出现冲动,许下的承诺难以兑现,为了守护自己的面子会出现说谎的现象。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诚信进行交流,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思考,下列事件是否应该记入诚信目录?将军欺骗士兵说,援兵就要赶到,以此鼓舞士气,并取得了胜利;孩子拒不吃药,父亲告诉孩子药很好吃,最终孩子得以康复。你遇到过哪些不好说真话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最后使学生认识到结合具体情景,权衡利弊,坚持原则,了解诚信也是需要智慧的。

三、形成情绪氛围金字塔模式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要注重积极有效的引导,适度启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参与其中,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另外,注重学生情绪发展的变化,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与建议,引领学生从最初的勇气情绪阶段上升到开悟情绪阶段,从而打造情绪氛围金字塔模式[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是一个渐进、沉淀与逐步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很长时间内感知与体验,必然会构建起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要求教师注重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引导学生善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扩展情绪应用细则,把握每个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教师则在脑为导向指导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中,多活动、多思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绪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