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03-09 08:29汪丹青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激光治疗主干患肢

金 良 汪丹青 徐 江 王 筝

铜陵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安徽 铜陵 244000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从轻微的下肢浅表静脉迂曲扩张到色素沉着、溃疡形成,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传统治疗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该手术方法虽然效果确切,但是存在创伤大、效果差等缺点,为了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采用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如硬化剂注射疗法、静脉腔内射频消融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herapy,EVLT)等,其中EVLT 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微创治疗[1-2]。本研究探讨EVLT治疗对下肢CVI 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7 年3 月至2018 年2 月行EVLT 治疗下肢CVI 的患者154 例,左下肢92 条、右下肢66 条,其中4 例为双下肢,男性85 例,女性69 例,年龄26~79 岁,平均(58.6±9.6)岁,病程1~50年,平均(15.9±11.4)年,按CEAP 分级标准[3],C1~C4级,129 例(133 条);C5~C6 级,25 例(25 条);患者均施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主干腔内激光治疗术,全麻12 例,腰硬联合麻醉142 例,其中72 例加做了点式抽剥,82 例未施行点式剥脱。排除患肢缺血、深静脉缺如、严重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等手术禁忌证。

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深静脉造影检查,评估动脉血管供血、深静脉通畅性、深静脉瓣膜功能、大隐静脉内径、隐股静脉及交通静脉反流等情况。术前于站立位进行下肢曲张静脉标记。

1.3 方法

18 G 套管针于内踝前方穿刺大隐静脉起始端(若穿刺不成功,则切开寻找),置入0.035 Terumo 超滑导丝,跟进5 F 直头导管至预定位置,从导管置入光纤,在暗环境中确保光纤红色头端走形于患肢前内侧,直至腹股沟横纹下方。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后,将患肢抬高15°,采 用Angio Dynamics 激光治疗仪对膝上大隐静脉主干以12 W功率、对膝下大隐静脉主干以10 W 功率,均以间歇1 s发射1 s 脉冲模式,0.5 cm/s 速度后撤光纤对主干进行腔内激光治疗,然后再处理术前标记的侧支曲张静脉(8 W功率、间歇1 s 发射1 s 脉冲模式激光治疗,或者点式剥脱),对溃疡周围相关静脉采用多点交叉穿刺,处理完毕后,以无菌纱布包扎,然后再以弹力绷带对患肢全程进行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患者予以卧床、抬高患肢、消肿和预防性抗凝(口服利伐沙班片,每日10 mg,持续5 天);术后第1 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第3 天拆除弹力绷带及敷料,观察并记录患肢情况(皮肤瘀斑、肢体肿胀、皮肤灼伤、血栓性静脉炎和肢体感觉等),换药后予以穿医用弹力袜(长筒露趾,二级压力),嘱患者术后两周内持续穿戴医用弹力袜,两周后于日间活动时穿,休息时脱去,至少穿半年。

1.5 判定指标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 月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包括疼痛、静脉曲张、静脉水肿、色素沉着、炎性反应、皮肤硬结、活动性溃疡数、溃疡大小、溃疡持续时间、是否压迫治疗等十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3 分,总分30 分,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4-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154 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皮肤瘀斑106 例、胫前麻木49 例、肢体肿胀11 例、皮肤灼伤4 例、血栓性静脉炎7例和感染2 例。

2.2 不同CEAP 分期患者VCSS 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具有统计学意义(F=109.049,P<0.001);两组术后1、3 和6 个月的VCSS 均低于术前(FC1~C4=184.883,P<0.001;FC5~C6=154.509,P<0.001)。两 两 比 较 显 示,LSD-t检验提示,C1~C4 组VCSS 评分均低于C5~C6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表1 不同CEAP 分期患者不同时间VCSS 评分 (分,±s))

表1 不同CEAP 分期患者不同时间VCSS 评分 (分,±s))

注:与C5~C6 同时间点比较,*P<0.001

分组 例数 时间术前 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C1~C4 129 5.2±2.2* 2.7±1.8* 1.3±1.2* 0.7±0.9*C5~C6 25 12.6±3.9 7.8±3.6 4.8±2.1 2.7±1.4

3 讨论

下肢CVI 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虽然疗效可靠,但是创伤较大、切口多、影响美观,为了弥补此不足,逐步发展了硬化剂注射、静脉腔内射频消融、EVLT 等微创技术,从而导致传统手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6-8]。

EVLT 治疗是微创外科结合介入技术治疗下肢CVI 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血红蛋白对激光能量的吸收,产生蒸汽气泡引起静脉内壁广泛热损伤,导致血液凝固和血管收缩,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变性失活,其组织学改变是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缺失,中层弹力纤维断裂、结构紊乱,甚至全层断裂,最终达到损伤的静脉壁纤维化、永久闭锁的目的[9]。因此,EVLT 治疗不需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可极大降低损伤程度,达到微创治疗目的。激光对静脉管腔的闭合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激光的功率、发射模式、波长、作用时间、光纤移动速度、静脉管腔直径、静脉管腔的驱血情况和术后的压迫治疗等,但是发射功率及作用时间对治疗效果有决定性作用。理论上单位距离内释放的能量越高疗效越好,但是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要尽量避免激光的副作用或并发症,如皮肤灼伤、隐神经损伤[10]。

手术过程中,使用0.035 超滑导丝及5 F 直头导管,采用腔内技术,确保光纤绝对位于大隐静脉主干内,其次,综合考虑大隐静脉主干管径粗细、周围脂肪组织多少、与隐神经的伴行关系等因素,对膝上大隐静脉主干采用相对较高的功率(12 W),对膝下大隐静脉主干采用较低的功率(10 W),对侧支曲张静脉采用更低的功率(8 W),全程采用间歇1 s 发射1 s 脉冲模式及0.5 cm/s 的速度后撤光纤。在脉冲模式下,根据机器发出的响声,术者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光纤的后撤速度,即机器每发出一次声响,术者将光纤后撤0.5 cm,但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加快或减慢速度。

置入光纤时,应在暗环境下观察光纤红色头端的走形位置,需确保光纤红色头端全程可见,并走形于患肢前内侧,若光纤红色头端无法窥见,则有可能进入深静脉,若明显偏离大隐静脉主干走形区域,则很有可能进入分支静脉内,这些情况均需撤出光纤,重新置入导丝、导管选择,以免损伤深静脉,导致灾难性后果,或者仅仅闭合了分支静脉,大隐静脉主干未得到处理,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溃疡或色素沉着处,因局部营养障碍、皮肤较薄等原因导致组织愈合能力减低,为避免烫伤、皮肤坏死或溃疡延迟愈合,可将功率降低10%~20%或者缩短激光的作用时间,即降低单位距离内释放的能量。在处理侧支曲张静脉时,难以做到光纤完全位于静脉管腔内,但是在穿刺时,必须见到穿刺针回血,方可置入光纤,以此确保光纤与曲张静脉处于同一解剖层次,并且位于部分管腔内,达到发射的能量被静脉管壁吸收、破坏静脉管壁的目的。为减少穿刺所造成的损伤,我们根据侧支曲张静脉的位置、走形及相互关系,采用“Y 形”、“扇形”穿刺法,其目的是一次穿刺能够尽量多地处理相邻的曲张静脉,我们先前已总结报道[11]。

在进行EVLT 大隐静脉主干时,将患肢抬高15°左右,尽量使大隐静脉主干呈空虚状态,并且术者手持纱布团压迫光纤头端所在区域,尽量让激光发射的能量被静脉管壁吸收,最大限度地破坏静脉管壁,再结合术后良好的压迫[12],不仅可以降低大隐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率或血栓量,减低术后血栓性静脉炎及局部硬结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大隐静脉主干的闭锁效果、减低再通率及复发率。

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可以显示深静脉通畅性、深静脉瓣膜功能、浅静脉曲张范围和交通静脉返流等情况,为选择术式提供依据[13]。因此,术者在术前要亲自查视患者,根据静脉造影影像,于患者站立体位画手术标记线,对于呈团块状曲张静脉及交通静脉出入处应特别标示,术中需要对此处释放更高的激光能量或加做点式剥脱。我科根据具体病例,对团块状曲张静脉联合采用点式剥脱,切口一般为1 cm 左右,不仅创伤不大,而且可以避免激光处理此类情况容易形成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炎症反应重、疼痛明显、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等弊端。因此,联合点式剥脱,既拓展了EVLT 的适应症,又保证了手术效果。

目前,对于是否需要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尚无统一定论[14],考虑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的优点,如降低返流导致的再通、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因此本组158 条肢体均施行了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并且对主干进行了 腔内激光治疗,对于侧支曲张静脉,有72 例加做了点式抽剥,其余82 例未加做点式剥。文献报道,术后下肢DVT、肺栓塞和神经损伤被归为主要并发症,肢体肿胀、皮肤瘀斑、皮肤烧伤、皮肤感觉异常、血栓性静脉炎和血肿均为轻微并发症。上述轻微并发症在下肢CVI 腔内激光治疗后较为常见,但通常是自限性的[1,15]。本组病例在并发症方面,158 条肢体中有106 条肢体发生术后皮肤瘀斑,为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其发生部位主要在侧支曲张静脉处,原因为侧支曲张静脉管径较细、迂曲程度重,术中穿刺容易刺破血管壁,导致局部出血所致,一般术后两周内恢复,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其次发生的依次为术侧肢体胫前麻木、肢体肿胀、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灼伤及患肢皮肤感染,无下肢DVT 及淋巴漏发生,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16-17]。

下肢VCSS 是CEAP 分类系统中C 分类的有益补充。VCSS 评分系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能够体现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能够客观地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VCSS 评分系统对评价不同治疗方式,以及治疗前后的效果是非常敏感的。文献报道,与超声相比,VCSS 评分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76.1%,VCSS 评分为0 的阴性预测值为97.9%,而且VCSS 评分与CEAP 临床分级呈线性相关,病情越严重,VCSS 评分总值越高[4-5,18]。

本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及不同临床分级的VCSS 评分,两组术后1、3 和6 个月的VCSS 均低于术前,C1~C4 组VCSS 评分均低于C5~C6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CSS 最大值在术前C5~C6 组,最小值在术后6个月C1~C4 组。说明EVLT 治疗下肢CVI 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明显改善病情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对于C4及以下临床分级的患者效果更佳。

总之,下肢CVI 微创治疗是未来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具体病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以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EVLT 联合点式剥脱、硬化剂注射等,从而达到较小的创伤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激光治疗主干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激光治疗牙体牙髓牙周病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点阵铒激光治疗痤疮疤痕临床疗效观察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矮砧密植苹果园动态修剪效果好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点阵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效果和对面容美观的影响
他克莫司联合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