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2020-03-10 10:55王志成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丁苯进展血小板

王 博 王志成

(朝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朝阳 122000)

进展性卒中一般指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通常是发病6 h内,无论是否接受治疗,神经功能缺损呈阶梯式、进行性加重的一种缺血性卒中类型,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临床上应重视进展性卒中患者的治疗,选择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以往临床上对进展性卒中患者常采用抗血小板药进行治疗,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但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可知,单纯利用抗血小板药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有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太长,还有较高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近年来,丁苯酞研发成功且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带了新的治疗方法。这次试验就是为了进一步研究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抗血小板药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年选取60例患有进展性卒中的患者作为这次试验的研究对象,这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试验中的60例患者中共有28例女性患者,32例男性患者,年龄在最大为86岁,最小为42岁,平均为(65.55±2.65)岁,有高血压患者28例,有糖尿病患者16例,有冠心病患者16例。试验中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有30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有16例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6.23±2.43)岁;有高血压患者14例,有糖尿病患者8例,有冠心病患者8例。观察组有1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年平均龄为(66.55±2.85)岁;有高血压患者16例,有糖尿病患者7例,有冠心病患者7例。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种类、性别、年龄等数据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③发病6 h~14 d症状加重,且NIHSS评分增加≥3分。排除标准:①无法配合试验研究的患者;②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栓塞以及不能除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公司,H20067565)100 mg,每日1次,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安万特生产,J20120050)75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患者在服用上述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H20100041)静脉滴注,用量用法为100 mL,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

1.3 评价指标

1.3.1 患者的治疗效果[4]试验中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应用治愈、有效和无效分类。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状态恢复如同寻常,临床症状都消退,神经功能恢复如常;有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神经功能也有明显的恢复;无效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都无明显的变化,甚至还进一步加重。

1.3.2 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观察试验中患者有无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消化道出血和心悸。

1.3.3 试验中的其他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Rankin revision scale score,m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进行观察与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改善程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这次试验中一共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一共为8.33%(5/60)。其中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2/30);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进展性卒中患者多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相关研究发现,进展性卒中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5]:①动脉狭窄;②侧支循环发生障碍;③由不稳定的斑块脱落而形成的血栓;④反复的栓塞以及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⑤不稳定的血压。这些原因最后都会使缺血区域发生更严重的脑组织损伤[6]。临床上治疗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主要原则是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液流通,以减轻脑组织损伤。因此,当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时,应立刻就诊,以防病情恶化[7]。

丁苯酞的成分主要是外消旋3-正丁基苯酞,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主要用于进展性卒中的药物[8]。丁苯酞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一氧化氮、前列环素水平来实现的,前列环素会抑制谷氨酸的释放,从而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以及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提高抗氧化活性酶的具体活性[9]。丁苯酞可以改善脑血管供血,减少局部区域的缺血面积,可以明显保护患者血-脑脊液屏障,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调整代谢能力,明显促进血液流通,保证线粒体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更好的保证身体的能量代谢。丁苯酞可以显著抑制患者血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最后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受损状况,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10]。因此,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联合治疗进展性卒中患者是一种多靶点和多方位的治疗方法。

这次试验就是为了研究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对进展性卒中的治疗效果。由结果可知,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9.09±1.23)d、(9.12±1.12)d,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分别为(15.65±2.45)d和(15.87±3.11)d,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神经功能好转时间都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所以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两种抗血小板药可以明显的加快治疗过程,更快地消退患者的临床症状,让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16/30),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次试验说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的效果比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中,两组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进展性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可明显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和神经功能好转时间,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以及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可积极推荐该方法。

猜你喜欢
丁苯进展血小板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