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金庸作品的“弦外之音”

2020-03-13 08:14
风流一代·青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金庸小说

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个学生可能热衷于看课外书,甚至偷偷在课堂上看小说,但是他却不一定喜欢语文课;一个作者可能散文、小说写得很好,但是写的公文却中规中矩,甚至不忍卒读;或者,一个作者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一年出版一本新作都不在话下,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却丝毫提不起兴趣……

如果从人“趋利避害”的天性来看,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本身的兴趣一旦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变得不那么有趣了。所以大文豪歌德才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那么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是不是涉及作品的研究都是枯燥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就为我们如何开展作品研究、如何让理论变得有趣做了很好的示范,通过“研究”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如果说作品研究应该和作品本身有一种“默契”的话,那这种“默契”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金庸的作品就是这方面最好的“素材”。金庸小说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用北大著名教授严家炎先生的话评价,金庸的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曾经金庸的小说在文学界还有争议,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共识,金庸先生是无可争议的现代小说大师。

正如作者所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历史、写政治、写景物、写风俗,均出手不凡,着笔成春。更难能可贵的是,金庸在这一切之上,写出了丰富的文化和高深的人生境界,他打通儒释道,驰骋文史哲,驱遣琴棋书画、星象医卜,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辉灿烂以最立体、最艺术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大丰富了武侠小说的表现手段,极大地扩充了这类小说的艺术容量。

从该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课堂实录,以作者在北大中文系开设的“金庸研究”课程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程向大众敞开。这种“课堂实录”式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方面,秉承实录精神,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保留生动幽默、一针见血的“孔氏”文风和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启发读者不再是仅仅体味阅读快感,而是有更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课堂实录”是一种理想的研究载体,或者说是作品与研究的“桥梁”。在课堂上,作者必须将对金庸作品的研究通过“通俗”的方式娓娓道来,同时又必须有理论的构架,将普通读者的一些感性认识进行深化,甚至要读出普通读者读不出的“弦外之音”。

这方面,孔庆东先生无疑是成功的,500人的大课堂,仍然是“一票难求”。我们从这本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课堂的热烈与思想碰撞,无论是金庸的生平、社会关系、民族观、人生观,还是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爱情、侠义等专题,都以问题统摄文本,让人有一种意外的收获以及重新阅读金庸作品的冲动,才发现此前是囫囵吞枣,只窥见江湖上的武功厮杀,而没看见其中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內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对于金庸先生的“铁杆粉丝”,还是刚刚接触金庸小说的“新手”,这都是一部难得而有趣的“引路书”。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金庸小说
积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课堂教学实录对教师的成长之我见
倾斜(小说)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合情引导,便能水到渠成
设计主问题,课堂更简洁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