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语言中的诗意表达

2020-03-16 09:0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诗意理性哲学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广西桂林541199)

讲到哲学的教学语言,我们通常会想到它在表达中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当需要诠释一个观念或说明某个原理时,正确的概念、规范的语句和严密的逻辑就是哲学教学语言的必然要求。借此,我们廓清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了原理的前因和后果,就能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但语言不仅是通过概念、命题描述和分析自然和思想世界,更要表达人生中的愿望、情感、信念和理想。仅仅用抽象的概念阐述理论,忽视人的生气勃勃、气象万千的生活形态,就如同没有活水的渠道,干涸而缺乏生命。所以,哲学的教学语言,不仅是要用逻辑、客观和准确的理性表达帮助我们理解哲学概念和定义,梳理哲学原理的起承转合和内在逻辑,更要作用于人的头脑和心灵,激发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激励人的行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1]

哲学教学语言的诗意表达,展现了哲学的优美和崇高,与哲学语言的理性表达所体现的逻辑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形成哲学教学语言的灿烂星空。

一、何谓“诗意表达”

因为意义上的微妙差别,笔者这里所说的诗意表达,有时也把它表述为“诗意地表达”或“诗意的表达”。它不像诗歌那样遵循严格的形式,诸如段落分行、平仄和押韵,也无须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它的重点在于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意旨——抒情言志,它和诗歌所内含的意蕴和意境相契合。虽然我们在表达时有时会用一些现成的诗词曲赋,会体现诗歌的表达风格,但这不是诗意表达的重点。诗意表达是超越于语言规则、超越于逻辑、超越于诗歌格律之上的,可长可短、自由自在,行云流水、无拘无束。它的重点在于对人生奥秘和意义的顿悟和领会,它是人心深处蕴藏着的巨大情感力量。

正如一个人有着感性和理性,两者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我们无法将其泾渭分明地分开;同样,哲学教学中的理性表达和感性表达,只有在逻辑和概念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将它们黑白分明地区分开来,而在现实课堂的语言世界中,两者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只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与清晰,把两者区分开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诗意表达蕴含着深厚、充沛的情感

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2]意思是说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这里的语言就是诗歌。诗意的表达与我们日常的表达有着较大的区别,分开来看,诗意表达句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普普通通,可是,这些字和词结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恍如一道闪电,照亮和震撼了你的心灵;又如夜空的群星,带着我们的灵魂升华和超越……这种神奇的力量,便是来源于人的情感。它可能是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也可能是对生命的热爱,也可能是对爱的执着。与理性表达相比,诗意表达似乎缺少了逻辑性,但诗意表达体现了一种直觉力和洞察力,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甚至格格不入的事物中发现或建立起一种神秘的内在的联系。就像戴望舒的“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这里我、丁香、愁怨和姑娘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诗意的表达甚至能打通感官的直观感受,在各类感官之间切换,像北岛的《结局或开始》,“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4]。这些表达,突破了语言和逻辑甚至生活常识的局限,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体现了诗意的本质——深厚、充沛的感情。

(二)诗意表达有着鲜明的主观性和个性

语言的诗意表达,有着浓重的主观性和个性色彩。因为,具体的每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感悟和体会,总是因人而异的。一句诗意的表达在不同的言说者中表达了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意味,而不同的听者,在心中也会激起不同的波澜。比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5]。可以为言说者和听者做不同的解读,有的人体会到的是对黑暗的否定和批判;有的人看到的是对光明的渴望;有的人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有的人则认为是自我灵魂的挖掘和反思。这是因为诗意表达的主观性、个性化使然,它的意蕴可以让你无穷地想象。看似寥寥数语,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容量,这也正是诗意表达的魅力所在。

同时,诗意表达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听者参与进来,以自我的阅历和经验,旧有的体验和感悟,审美和伦理方面的能力与气质,对诗意表达的意义进行私人性的、情感化的解读和再创造。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对这种诗意的表达心领神会,认为是对他人生的一个回应,对他情感的一个写照。

而理性的表达,在意蕴或意义上,则具有单一性、唯一性和可预见性,也就是说,理性表达的结果不会那么丰富多彩和多样化,它毕竟是逻辑的线性结构,无论听者在年龄、职业、性别和阅历上有多大的不同,根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逻辑演绎,答案只能是唯一的。这里没有意外,没有悬念,没有想象空间,没有个体差异。

(三)诗意表达营造深远、迷蒙的意境

前面我们说到,诗意的表达发乎于情,但至深的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面对人类无限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们的语言和词汇是那么贫乏和无力。“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佐证了我们的语言系统不能企及的思想和情感的神秘边界。似乎我们应该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对神秘之物心怀敬畏,凡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在这里,理性表达和诗意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但相对理性表达而言,诗意的表达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它借助描绘和抒情产生的启示和喻义,引领人们走向自己的内心,唤醒蛰伏的情感,激发麻木的心灵。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7]。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江”比喻愁多,“春水”比喻愁深,“向东流”比喻愁之绵绵不绝、永无尽期,以实写虚,意境深远而博大。这就是诗意表达的力量——在有限的语言中表现了无限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与诗意表达相比,理性表达追求语言在表达原理和概念的清晰、准确和无歧义,它不像诗意表达的“意在言外”,而是“意在言中”,它体现的是严谨性、客观性和逻辑性。理性表达的意义被严格地限制在字词的通常含义的文义解释原则范围之内,这也正是理性表达的局限性所在。

二、哲学教学语言中的诗意表达如何可能

显然,号称理性的哲学看起来和诗歌区别很大,我们如何才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呢?也就是说,哲学和诗意表达,有何契合之处呢?

首先,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为一体,都在神话的孕育中产生。从古希腊最早的神话诗赫西奥德的《神谱》对世界起源的猜想中可见端倪:

首先出现的是混沌,

接着出现的是广阔的大地,

那永远岿然不动的神居住的奥林匹斯雪峰的基座,

接着是宽广的大地凹处的朦胧的冥府塔尔塔洛,

接着是不朽的爱神厄罗斯……[8]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于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一幅形象生动的图解,哲学和诗在产生之前,就已披着神话的外衣,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孕育过程。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和诗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哲学家,如庄子、柏拉图、奥古斯丁、蒙田、尼采、爱默生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严密、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又有诗的澎湃激情和灵性。

其次,哲学是饱含着感情的,是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诗意表达的情感对象相一致。我们知道,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人在浩瀚的宇宙空间和绵绵的时间长河中,渺小而短暂。所以人类最早的哲学兴趣就在于寻找那个不变、绝对的未知物,无论它叫水、火、土、气、上帝、理念、物质、单子,还是存在、意志和绵延,企图通过把握总体和根本,以缓解自己对短暂、渺小人生的不安和焦虑。追究宇宙之谜、人生之谜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最深沉的冲动和激情。

所以,哲学不是智慧本身,是对智慧的爱,是投入自己的热情,执着地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哲学关乎人生的意义和根本,怎能不牵动感情呢?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味道是完全不同的。”[9]在孩子的口中,格言无非是一些抽象的道理,而在老人的口中,格言已经浸透了他所有的人生阅历,他的酸甜苦辣,他的世道沧桑,他旧有的激情、眼泪和笑。

因而我们可以说,哲学与诗意表达的最主要特征——深厚、充沛的情感是相契合的。面对哲学中的情感,对真善美的热爱,理性的表达显得捉襟见肘,束手无措。因为情太浓、情太深、情太无边无际,理性的表达显出了它的局限。

再次,哲学也与诗意表达的主观性、个人性相契合。我们通常有一种成见,哲学和个性、主观性是不相容的,我们认为哲学的主观性、个人性越少,它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越强,这才成其为真正的哲学。我们看文学作品,可以看到鲜明的个性和主观色彩,可以想象作者的音容笑貌、他的人生际遇,甚至窥探到他心灵最深处的痛苦和感伤。但读到哲学,我们面对的是一张概念之网,一座结构精巧严密的理论大厦,我们看不到作者创作的欲望和动机,心灵的波动和震撼,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结论和推理的过程。可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法从逻辑演绎中得出。寻求哲学的根本答案,需要灵魂的风暴和危机,需要发自肺腑的直觉和感悟,而这种经历和阅历,直觉和感悟,只能是且永远是个性化、充满主观色彩的,哲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真正的哲学家,即使以晦涩著称的康德、黑格尔,在著作中也常有清新优美的警句让我们耳目一新、醍醐灌顶,像康德的“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10],黑格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的时候起飞”[11]。而蒙田、奥古斯丁、帕斯卡尔、爱默生、尼采,则完全抛开体系,以优美隽永的格言诗表达他们的哲思。中国的庄子,表达哲理时更是汪洋恣肆,气象万千,逍遥的大鹏,飘逸的蝴蝶,迷离的人生,恍惚的大道,散发着浓烈的个性和主观色彩。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为诗意表达特点的深远、迷蒙的意境,是如何与哲学的特点相呼应。在哲学和伦理学,特别是价值评判领域,有很多两难问题,例如美的主观和客观,人的肉体和灵魂,理性和感性,自由意志和宿命论。对于这些问题,逻辑和理性表达顿显无能为力。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具有模糊性,它的答案是开放的。这时,我们可以或者只能诉诸每一个人,每一颗心,听听每一颗心的诗意表达。这种诗意的表达虽然不能给出正确的、唯一的答案,但至少给人慰藉,让人心安,促使人产生行动的力量,做到自我的救赎。

面对哲学领域里情感和审美的广大地带,我们需要诗意的表达。理性的表达晓之以理,诗意的表达动之以情,两者各美其美、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哲学教学的辉煌。

三、哲学教学语言中的诗意表达如何实现

(一)情感的蓄势和流溢

在柏拉图对话里,苏格拉底评价诗人的智慧时说,他们并没有智慧,他们的诗写得好,只是靠灵感。这里揭示了哲学教学中运用诗意表达时的悖论,一方面,诗意的表达是情感语言,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是灵光一闪,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无法提前准备的;另一方面,我们这里说的诗意表达似乎有一种刻意安排,精心准备,这种刻意安排和精心准备很容易把诗意的表达变成一种表演的艺术——满堂的演讲腔,有煽情做作之嫌。毕竟,只有发自肺腑的真情诉说和表达,才对人心有着穿透力和感染力,才能打动人心和征服人心。

如果一个教师对哲学不是真正热爱和信奉,他讲起课来必定是枯燥乏味、底气不足,学生当然不会随之而感动,随之而信仰。如果一个教师真正地爱智慧,他把追寻智慧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追寻智慧,投入了他的激情,洒下了他的泪水和心血,追求真理成了他的价值观,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这时,我们可以说他是性情中人,是一个诗人,有一颗“诗心”。他会开启一个个智慧的灵感,点燃一簇簇思想的火焰。一句话,只有教师自己被感动,才能感动别人;只有教师有领悟,才能启示别人。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情人,有着情感的积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2],授课则情洒课堂,仿佛一棵树触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叩打另一颗心,形成师生的情感共鸣。

(二)案例的敷陈和渲染

我们知道了诗意表达的感情原则,也就是教育者本身要有真性情,要有爱智慧的热情,那么具体而言,如何操作呢?笔者的经验是,在哲学教育过程中多用案例,用教育者的经历或者身边的故事。在讲授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时候,笔者为学生做示范,讲述自己的奋斗和挫折、孤独和沉思、信念和理想、犹豫和抉择。因为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讲述时流畅、自然和真挚,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成了有血有肉的身边人,这样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心灵,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更获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还可以运用哲学史上的经典且充满诗意的案例来表达和说明哲学观点。例如说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笔者从柏拉图的诗歌开始:

你看着星么,

我的星?

我愿为天空,

得以无数的眼看你[13]。

由柏拉图的爱情诗引入柏拉图式的完美、无尘埃的爱情,由柏拉图式的爱情进入到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念论,又引入哲学史上著名的“洞喻”:

有一群囚犯被关在一个洞穴里,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背对着洞口,身体无法转动。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火。

在火光的照耀下,他们在白墙上看到了自己还有其他物体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他们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其中一个人挣脱了绳索,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太阳,还有阳光下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对其他人说,白墙上影子其实是假的,洞外的太阳和阳光照耀下的事物才是真实的[14]。

柏拉图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不过是那墙上的影子而已。真理却是那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事物,也就是理念和思想的世界。

无论是诗歌的引入,还是经典案例的阐述,这些诗意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的理性表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了理解力和想象力,让哲学课堂多了些色彩,多了些哲思气氛。

(三)修辞的点缀和升华

诗意表达更为具体的操作手段,是相应地、刻意地运用各种修辞,如类比、寓言、比喻、象征、排比、设问和反问、格言和警句,在讲述斯多葛哲学的时候,笔者引用了塞涅卡的“相信命运的人,跟着命运走;不相信命运的人,命运拖着走”[15]和“如果一个人厌倦了束缚,只要轻轻一跨,他便可步入自由之境。”[16]展现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深刻矛盾。讲到语言的局限性的时候,笔者引用了纪伯伦的“因为思想是一只属于天空的鸟,在语言的牢笼中它或许能展翅,却不能飞翔”[17]。讲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时候,笔者用了尼采的“我要的更多,我不是寻求者,我要为我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18]说明“成为你自己”的深刻意义。在开始课程和说明哲学对学生的意义和作用时,笔者给学生打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广告:“给你一个朋友!给你一个世界!”一个个精巧的比喻,一段段应景的寓言,一幅幅振奋人心的象征画面,一句句发人深省的格言,一组组雄浑的排比,往往会画龙点睛,直接揭示事物的真相,直达听者的内心。这就是诗意表达的力量,可能它不够准确,可能它不符合逻辑,但它能给我们深邃的启示和一抹真理的阳光。

猜你喜欢
诗意理性哲学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菱的哲学
被耽搁的诗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春日诗意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