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

2020-03-16 09:0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线下教学模式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线上教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走过了“文字+图片”的资料学习、以MOOC为代表的“录播”形式到“直播”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网易公开课、超星慕课、中国大学MOOC网等开放了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程,超星、钉钉、ClassIn等在线教学平台功能完善,能够满足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线上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因其开放性、便捷性逐步成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中小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线上教学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广大教师对其特点、优势和缺点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在新闻、秘书等专业中开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讲授文学史知识,同时还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较高的课程教学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有限课时的矛盾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缺陷。而线上教学带来的丰富的教学手段为构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教学改革尝试提供了可能。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教学的优缺点及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线上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线上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资源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灵活性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了活力。首先,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通过特定的数据平台获得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知识信息。数字图书馆、国学数典等大型古籍文献资源平台为文献的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各MOOC平台提供了免费学习的丰富的古代文学类课程资源。知识获取的多元性和便捷性使基础知识传授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不像以往一般重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审美实践、问题探究等方面。其次,线上教学降低了课程的实施门槛,提高了学习的自由度。疫情期间各学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充分体现出线上教学在学习自由度上的优势。以疫情期间使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该平台丰富的功能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多元化的组合选择。如在《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的线上教学中,笔者将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生平及诗歌创作情况等基础知识点作为自主阅读板块,将《买花》《长恨歌》《钱塘湖春行》作品精讲作为录播视频学习板块,阅读作品篇目和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拓展阅读板块,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成就作为在线直播讨论,配合章节测试,各学习任务点按照课程学习的规律进行排列,组成了多元化的教学单元。任务点开放可以采用闯关模式,学生可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安排课程学习。最后,线上教学模式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知识层面,系统掌握古代文学文学现象、发展历史等学科知识;能力层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层面,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操等。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很高。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难以兼顾到所有的培养目标,特别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新闻学、秘书学、小学教育等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两段,共64课时;新闻学专业不分段,共40学时。在课时安排上较汉语言文学专业缩减了许多。就笔者和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都普遍存在着偏重知识层面讲授,而忽略专业能力和审美实践方面教学的现象。由于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和线上教学对课程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打破,特别是线上教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层面讲授环节的弱化,使以任务、研讨、答疑为主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

当然,线上教学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一是线上教学缺少沉浸感。虽然当前直播教学已大大提升了MOOC形式所缺乏的课堂氛围,但线上教学学习者课堂沉浸感较为薄弱的缺点仍无法完全解决。一方面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者也不能像线下课那样适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另一方面,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会有疏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要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得到深入的情感体验。而线上教学由于临场感较差,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学生情感氛围的体验。二是教师的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受到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录播课还是直播课,学生的参与度都参差不齐,教师也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参与情况。如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任务点学情统计有延后性,不利于对学生学习的适时掌握,从统计中也只能反映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点,无法直观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课堂组织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从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角度来看,线上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完善,其信息承载和传播功能的优势越来越大,优质的课程资源灵活多样,不再稀缺。因此,线上课程教学手段的利用是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应无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价值,我们在大力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来说,线下传统课堂教学能够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能够针对学生群体的实际来决定课程内容。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宜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业基础等方面都有着差别。线上的资源取用方便,名校名师的课程都能够随时学习,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公开课程,不一定适应所有学校的学生,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同时也不一定适用于新闻学、秘书学等专业的学生。而线下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针对性会更好。如笔者承担的新闻学和秘书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课程内容上弱化了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文学史知识,强化了代表作家作品的鉴赏教学和审美实践,同时结合其专业特点,更偏重于历代散文名篇的教学。

二是情感教育环节效果更好。正如上文所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作品阅读和评论能力的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陶冶都离不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环节。“古代文学课程自身的人文特性决定了学生主体必须以披文入情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感投入和形象感知来把握理解作品”[1]70。课堂教学一方面利于通过创造特定的情境,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之能够得到情操的陶冶。另一方面,在面对面的课堂环境中,也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体的情感投入,从而感知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对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的教学,笔者就在两个任课班级进行对比。一个班级采用线上录播教学,一个班级采用线下课堂教学。通过线上章节测验检测学习效果,采用课堂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对该词寄寓的情感意蕴、章法结构、意象与典故使用、象征手法等艺术技巧,以及用柔婉之笔抒豪情、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等都较之采用线上录播教学的班级有着更深入的体会和把握,体现出课堂教学在情感教育环节的优势。

三是课堂组织和管理更加便利。由于课堂教学教师能够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状态,接收学生的反馈。因此能够及时地对课堂状况进行掌握和应变,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较线上教学更加有效。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从上文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模式正好能够优势互补。如果我们能够将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长期存在的矛盾,既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趋势,又能够规避线上教学的诸多问题,达到“理想的课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软件强大的功能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教学创造了条件。面对丰富的文献资源和MOOC资源,只要教师能够事先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或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甄别,就可以将教师从内容庞大的古代文学知识讲授中解脱出来。而能够实现学习任务发布、学情监控、直播和录播、章节测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线上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师搭建多元化的线上教学模式提供方便。从而能够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关注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或理论问题的深入研讨,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是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兼顾教师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三位一体”(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目标,决定课程改革的趋势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角色向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转变。使课程教学活动从以教师讲解为特征的单项知识传授向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为特征的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混合教学模式使以课前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课堂的鉴赏评论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为特征的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能动性将得到有效激发。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师生的有效交流又能够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必要的监测,降低了线上课堂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对单一线上教学课堂沉浸感不足的现象也是有效的改善。

三是混合教学模式是解决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间被明显压缩,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捉襟见肘。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加快授课节奏,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忽略、教学方式单一、进度过快、学生学习难度加大、难以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更造成了该课程与专业要求的脱节。采用混合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将原来部分需要课堂讲授的内容放在线上,由学生于课前自主学习,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目标与实施路径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目标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程。如赵卫东所言,“需要围绕现代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性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纳入主体性的内涵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特点,“还要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机制和评估体系的建设”[1]68。其建构目标可归纳为:以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完美结合、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多元化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混合教学模式。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为了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优化课程设计,调整知识结构。以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导向,强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能力间的联系与对接,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明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课堂讲授和自主学习、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划分,形成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知识掌握与能力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知识结构。

二是搭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库。目前,网络上有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包括文献资源和MOOC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加以甄别和选择。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对网络课程资源予以甄别,选择和编辑适合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应鼓励任课教师自己录制课程资源,并利用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课程资源库,方便课程设计时选择和组合。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反馈,课程视频资源的录制不宜太长,以一个知识点或单篇文学作品为单元的短视频更符合学生信息获取的习惯,也更利于课程教学活动中的灵活组合。

三是促进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的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信息传递转向吸收内化,突出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中的信息交流和讨论,从而推动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契合点,混合教学模式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恰为翻转课堂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同时,翻转课堂也为高效支配因线上学习而节省的课堂时间提供了方法。

四是设计混合式的课业评价。正如朱曙辉、朱妍所言:“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线下教育结果评价学生学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方式则大大地提升了对课程在线学习等过程环节的比重。”[2]11传统的作业+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的课程考核方式显然不能够适应于混合式的课程教学需要。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并予以必要的引导和管理。同时,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重点,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融入,都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再以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应该加大对章节测验、任务完成、互动讨论、实践环节等平时成绩的考核,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学情统计功能,构建“线上+线下”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保证最终课业成绩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作为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兼重的综合性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而言,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综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因学时和教学内容限制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由以知识传授的单一模式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多元模式转变,对提升教学效益、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线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