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以部编版七年级“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2020-03-16 09:08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域本课时空

(桂林市第八中学,广西桂林5410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共同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中如何落实五大核心素养呢?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下面本文就以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通过情境创设、史料解读、体系构建、史料实证、联系现实和乡土历史等教学策略,增强历史理解,把握时空观念,培育历史解释,提升思维品质,逐步达成核心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师生引入,制造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准备情境,导入本课

在导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笔者播放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演讲视频并提问学生“一带一路”的内容。从视频中学生能得出结论: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生通过视频对丝绸之路的今生有了初步认知,笔者追问:“丝绸之路的前世是什么呢?”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顺理成章导入到第14课有关古代丝绸之路的内容当中。

(二)创设情境,情感升华

历史归根结蒂是人的历史,如何抓住历史人物上出有温度的课?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情感升华?这是笔者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讲述张骞通西域时,利用教材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哪个是汉武帝,哪个是张骞。设想二人离别时的对话,穿越历史时空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小短剧,尽可能地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现场,感受历史。在此基础上,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视频片段“张骞通西域”,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关于张骞的介绍走近张骞,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张骞此行的不易。笔者进一步追问:在这些困难面前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退缩了吗?屈服了吗?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笔者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张骞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爱国、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不忘初心等高尚的精神品格并萌发出向伟人学习的情感和意愿。此部分通过教材图片史料和视频创设情境,既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和认知需求,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通过追问设疑的方式,对前人抉择的分析、感悟,了解抉择的困难,掌握选择的方法,从而使历史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使历史课堂上习得的能力能够向社会实践迁移,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奠基。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体验“丝路”,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这部分学习中,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材料,课堂上以“我是大商人”为主题展开讨论。此环节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8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挑选身份(汉朝商人还是西域商人),然后根据挑选的身份选择携带或购回的物资或技术,最后小组代表作汇报。各小组根据自己作为商人这个身份体验“丝路”得出结论“我眼中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如第一小组代表发言:我是汉朝商人,我想带去瓷器和丝绸,我想带回来宝石和玻璃,我眼中的丝绸之路是条贸易互通之路。第二组代表则想做西域商人,带来制造玻璃技术和制糖技术,带回中原地区先进的冶铁技术。他由此得出结论:丝绸之路是一条科技交流之路。这部分学生讨论热烈,代表们发言积极。笔者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历史的过程,体验探究寻找结论并表述出来,从而解决本课的难点知识。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同时,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在悄然落地生根。

二、加强史料解读,增强历史理解

通过解读典型史料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使学生在历史时空的变迁中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在讲授西域的地理人文环境时,教材未做详细说明,但这部分又为后面的张骞通西域这个重点部分突破作铺垫。如何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又不显得突兀?笔者在广泛搜集资料后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相对熟悉的诗文图片史料来唤起他们对西域环境的认知。例如:“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大概能初步感知西域环境的恶劣。为加深理解,诗词旁边还配以相关的图片。图文结合的方式也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讲授西域的地理环境时,引用《汉书》中一段史料:“建元中,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灭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学生阅读史料后讨论西域各国与匈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西域各国对匈奴仇恨心情,与汉武帝发布招募令产生关系。历史作为一门综合型人文学科,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历史、语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以后的社会生活。

三、构建知识体系,把握时空联系;提炼课文主线,凸显教学高度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时空观念的形成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时空观念的形成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是形成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横向纵向联系、历史地图呈现、编制大事年表等方式,以时空为脉络,拓展知识范围,构建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突破。

本课四个部分内容之间是层层相扣的因果关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为了守护丝绸之路,两汉设立机构进行管理;古代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生命,发展为新“一带一路”。本课课标“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笔者仔细阅读课文,研读课标确定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形成是铺垫,课题中的“沟通中外文明”是主线的设计思路。以张骞通西域——开辟交流路——架起交流网——承袭交流魂四个部分将本课四个内容串联起来,围绕“交流”这一主线,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梳理本课的历史发展脉络,带领学生整体上洞察诸多历史事件的联系。

在这几个环节过程中都涉及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路线的介绍,需要利用地图来建构时空观念。例如在讲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时,需要学生扮演小导游,到台前讲述并标识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这四个部分设计紧扣“沟通中外文明”,立足于教学的逻辑和线索,利用四个小标题整合资源,提炼主题,一定程度上凸显教学的高度。

四、联系现实和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家国情怀

中学历史课标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运用乡土资源,让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是培育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备课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合浦也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在2017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参观了合浦汉代文物博物馆。当今广西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省份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给广西带来机遇和挑战,桂林人的生活也因“一带一路”的施行而悄然变化。于是笔者选取了部分事例融入这节课的教学之中。例如在讲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时,标识出合浦港口,并强调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试图激发学生的乡土自豪感和认同感;紧接着教师出示了在广西合浦出土的两件汉代文物:产自西亚海底的海蓝宝石和产自罗马的玻璃,并提出问题“这些来自西亚、罗马的物件在合浦出土反映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我是大商人”的活动逐步深入突破本课难点。在讲解“一带一路”部分时,笔者将身边的时事图片引入进来,例如广西首趟中欧班列(钦州—波兰马拉舍维奇)驶出钦州港火车东站、中马钦州产业园成立、第二届“一带一路”与旅游发展国际会议在桂林召开。在教学中挖掘本土资源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将身边熟悉的资源引入历史,触摸现实,既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这是历史学科为培养学生所提出的最终目标,也是各种素养价值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五、结 语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悄然落地生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学习能力也是逐步提升的,价值观念更是日渐形成的。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坚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渗透学科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西域本课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镜中的时空穿梭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班超出使西域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西域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