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中点问题”教法研究

2020-03-18 04:30范光玉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圆锥曲线

范光玉

[摘要]研究圆锥曲线中的“中点问题”的解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解题规律,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圆锥曲线;中点问题;点差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5-0010-02

高中阶段学习的圆锥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中点问题”指的是圆锥曲线中“弦”的中点,“中点”有几何与代数两种形态,我们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人手。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关于格式与规范方面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训练,班中个别优生能够完成该章节的解答题,学生的困难在于条件的转化与计算化简的过程。

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碍于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往往选择放弃后续的运算,笔者写此文也是为了给学生树立信心,以高考题为主要的训练素材,通过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二、利用“中点”的几何性质求解——点差法

在圆中,与弦中点有关的性质比较多,高中阶段常用的是“垂径定理”,该定理转化为代数关系即为一组斜率关系,该结论可“完美地”平移至其他的圆锥曲线。

下面来梳理高考题,总结题型特点。

1.(2009年全国卷理13)已知抛物线C的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为F(1.0),直线Z与抛物线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中点为(2.2),则直线Z的方程为__。

2.(2010年全国卷理12)已知双曲线E的中心为原点,F(3.0)是E的焦点,过F的直线Z与E相交于A,B两点,且AB的中点为N(-12.-15),则E的方程为()。

分析:本组题分别以抛物线、椭圆及双曲线为例,推导该结论,三个结论的结构一样,其蕴含的几何性质也相同,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熟悉“点差法”的运算流程,发现该题型的核心要素,点差法是“设而不求”的一种解题思路,点差法的基础是以点A,B为基本量,通过代点及做差获得一个程序化的结论,而对于A,B点而言,并没有任何直接的结论可用,这是学生的主要思维难点。

利用点差法也有一个弊端,该结论不包括斜率为0或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对于上面三个练习的最终结论,当研究对象为圆时,对应的几何关系即为圆的“垂径定理”,通过伸缩变化,即可直接将该结论推广至椭圆,所以我们可以把该结论统一称为圆锥曲线的“垂径定理”。

四、解决“中点”问题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准备,笔者设计了两个例题进行相应的运算。

分析:两个例题都和中点有关,且都可以使用“点差法”求解,而两题的难点在于对题意的理解及结论的转化,对于例4.根据上面的环节可知,OP的斜率为定值,即可知点P的轨迹为直线,对于例5.条件PA=PB,暗示△PAB为等腰三角形,根据“三线合一”即可得关于AB中点的相关结论。

学生的难点并不在于点差法的使用,而在于上述条件的转化,学生在转化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常规解法求解,即通过基本量,表达出所求式,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获得结论。

五、巩固练习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学习成果,笔者设计了如下题目供学生练习。

1.过点M(2.1)且斜率为1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p>0)交于A,B两点,且M为AB的中点,则p的值为( )。

第1题是点差法的直接应用,在第2题中,笔者就以圆为背景进行设计,在圆中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韦达定理求解,第3题在考查中点的基础上设计面积的运算以及最值问题,该问题的难度较大。

六、总结与反思

如何尋找学生的分数增长点?经过一轮、二轮的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较为熟练,但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定式,学生对某一类题,可能很熟练,而对另一类问题完全没有想法,比如上述的“中点问题”,很多学生都知道“点差法”,但什么时候用、有没有限制等还不太了解,此时要教会学生归纳整理,将陌生的题型转化为熟悉的模型。

猜你喜欢
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圆锥曲线学习障碍研究
2015年高考“圆锥曲线”专题浅析
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的常见方法
探究发散思维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解析高考数学圆锥曲线的复习策略
高中圆锥曲线综合题求解之初探
例谈离心率取值范围的求解策略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