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为什么这样红

2020-03-23 09:37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0年3期

西门杏庵

问:想不到“汉字听写”会成为一种综艺节目类型,而且还如此受欢迎。从收视率排行榜来看,除《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两档王牌选秀节目稳坐收视率排行榜头两把交椅外,《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杀出重围,成为综艺节目时段最大的黑马。汉字以综艺形式走红,似乎让大家重新发现了方块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网友惊叹于参赛学生的识字能力之余,也发现自己提笔忘字到了何种境界。《汉字英雄》热播时,节目所考察的汉字难易程度尚可接受,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生僻字一度引发争议:写出黉桥、瘰疬、袼褙这样一辈子用不到几次的字究竟有什么用?对这个争议,你怎么看?

另外,现在的微信文章、自媒体文章,里面的错字、别字太多,有的人甚至把写错别字当成“时髦”,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据了解,《汉字英雄》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则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两个节目都是在暑期推出,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因为,它们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这是《人民日报》2013年8月9日08版的报道。

国人书写能力普遍退化,提笔忘字愈加频繁。2013年,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尥蹶子”“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

“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书写是它的生命。然而,《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热播,恰恰暴露了“键盘时代”人们汉字书写的危机。“赝品的赝字怎么写?”诸如此类的“提笔忘字”随处可见。网友“轩辕十四Victor”感慨道:“我连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写错了。”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

一笔一画的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文字的神奇魅力、形体艺术、书法艺术、母语的情感内涵,关系到传承文明的责任。文字越来越工具化、技术化,往大了说,就是敬畏之心没了,文化危机了。许多优美的汉语词汇也被“hold不住”“神马”等网络热词替代。手写情书已成传说。那种漫长的等待和隽永的回味体会不到了。再读“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云中谁寄锦书来”之类的诗句,只能怅然若失了。

鍵盘时代,只敲键盘忘记笔杆。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而且这一势头愈发严重。因为,键盘输入冲击汉字书写传统。比如说五笔输入法,提到一个字,首先想到的不是具体笔画,而是是拇指还是中指。速度快了,方便了,实用主义价值观更有市场了,更现代化了——同时,身心健康也“现代化”了,近视率提高了,腰椎病、颈椎病年轻化了。以前担心字写得不好看,现在发愁不会写。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现在没了。

有网友感叹:“一手好字都让电脑给糟蹋了。”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勿让汉字书写成为奢侈事。

《汉字英雄》开辟了一条选秀、相亲之外的综艺节目路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又证明,传统文化这条路的确走得通。

著名学者周有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我看了,很好。但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央视这档热门节目里的有些字不好写,也不常用。原来规定有7千个通用汉字,现在把通用汉字增加到8千多个,这个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承受力,实在有点太多了。”说的也是。汉字数量,若按小学生使用的《新华字典》算,1万多个;按《康熙字典》计,将近5万个;有人还建了个10多万汉字的字库,其中怪字多多。确实,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掌握3千个常用字便可应付听、读、写等基本生活,若不是专门的语言学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识字量和高中生的区别,其实并不大。专门“吃文字饭的人”,“专业”便是文字,当然另当别论。

当下许多人患上了“失写症”,就连一些常用字、挂在嘴边上的字,都想不起来怎么写。写出来,纵然是正确的,也看着不像。“癞蛤蟆”一词,不是有很多人写错吗?用惯了电脑的我们,书写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退化。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到家乡附近的中心学校上初中(祝口中学),每天步行路过一个哑女的家门口,我总喜欢打着手势逗她:你长大想嫁什么样的男人?哑女用手指指上衣口袋,意思是要嫁挂两支钢笔的男人。后来,硬笔书法流行了多年,庞中华这个名字曾经广为人知。现代人谁还在口袋里挂钢笔呢。前段时间,约两个教授朋友散步,我拿出笔记本读手抄的尼采诗,朋友从包里掏出“苹果”,说你落伍了,现在用这个,方便。我笑称,习惯老土了。用电脑多年,重新拿起笔,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记得在初中课本上读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那时年幼不懂事,现在明白了,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寻找文化基因。汉字的意义远远超过汉字本身,因为汉字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之脉。

说“汉字危机”,其实不准确,应该叫“疏远”,因为“疏远”成了数码时代的“文盲”。日常手写字太少,电脑用得太多导致“失写症”,“汉字的消亡”之类的忧患显然过度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人只是把写字当成一种技能,并不了解汉字的文化之美。领略汉字之美,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让汉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责无旁贷。

键盘时代,提笔忘字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有的人故意写错字、别字,还被当成时髦,太不应该了,这是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古代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尤其在清朝,相当重视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是通过书写进行的。古人懂得炼字,在字的推敲上舍得下功夫,造句则多半蹈袭前人。白话入书面语,理应开出炼句的时代,句子的口吻、语气、结构、音律、平仄、长短,意义的显隐、明暗、正反、庄谐、褒贬,总之被称作修辞的一切手法,皆是造句家的能事。正如木心所言:“长文显气度,短句见骨子,不长不短逞风韵。”可惜百年来精通此道的人太少了。

汉字的特点,不能光看,光看的话它没有亲和力。艺术性方面,要靠写才能更好地感觉。你像“荦”(音咯)字,比如说“荦荦大端”这个成语,看到了也就看到了,但你要是动手写,就感觉它很有亲和力。能触摸其文化传承。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木心说:哲学有它的可悲性,一定要靠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达意吗?如果文字语言不能达意,哲学的“意”就比文字语言更深刻吗?我以为,有时候文字语言高于意义。

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藏着古人的智慧,比如说,“梦”,繁体“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的四,是横写的目。上面这个草字头,在古文里面画的是两个角,这是眼睫毛。做梦的时候为什么要画眼睫毛呢?其实,人在做梦的过程中,眼睛是会动的。1953年,美国梦心理学家发现睡眠分两个阶段:眼睛快速转动阶段和慢速转动阶段,两个阶段是交替的。快速转动阶段就处于做梦状态,慢速转动阶段则处于无梦状态。而眼睛转动时会导致眼睫毛的动。由此来看,汉字梦突出了眼睫毛,是古人的一种智慧。梦字的下面有个夕,表示晚上。这样会意的话,梦就是夜的眼睛,黑夜里所看到的东西叫梦。当然,这个字的中间还有个符号,像床,眼睛放在床上。这个画面是不是就很有超现实主义风格?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这个字,最初表示人的头顶,天是大(人的正面象形),上面加一横,表示人头顶的这个位置。

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殷墟卜辞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它完整体现了汉字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的基本造字原则。3千年前的甲骨文,说是文字,实际上并不是商朝普通百姓能使用的文字,仅仅是商朝最高统治者掌控的占卜通神的符号。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有一次生病抓药,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材上偶然发现有很多“线条”, 经过考释,这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劉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大学者,他们对甲骨文的研究进入了一种焚膏继晷、手不释卷的程度,自此,甲骨文的释读得到较大进展。

汉字,博大精深。独特书法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据说清朝的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痴爱书法,因此,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所选出的状元大都是那些书法出众的考生。比如,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的书法,那些接近欧阳询书法风格的考生有福了,一不小心就成了状元。孙承恩就是用欧阳询的字体写的考卷,被顺治皇帝一眼看中,成了状元。康熙皇帝喜欢“二王”的书法,蔡升元、汪绎,因为写的考卷中字体模仿王羲之书法而成了状元。

你看“粗糙”这个词,米字旁,跟米和面、谷物有很大的关系。

你看,炎症的“炎”字,上面一个“火”,下面一个“火”。上火了,而且是两个“火”,就产生恐惧。实际上很多上火,往往是水造成的。比如说,我们胃肠道受凉了,严重到一定程度,得了胃炎。西医叫胃粘膜损伤,需要吃一些保护胃粘膜的药。口腔溃疡了,老百姓就说,这是上火了,需要泻火。就用一些苦寒的药,比如用黄连、黄芩来泻火。苦寒的药,伤胃啊。往往泻了火以后呢,这个火暂时灭掉了,变成复发性口腔溃疡了。名医红叶老师就说: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整个胃肠道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中胚层过来的。可以说,口腔粘膜是胃肠道粘膜的一个延续。也可以说,口腔溃疡就是胃溃疡在口腔中的一种表现。西医处理得很好,用养胃的药,用维生素B2。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和湖泊。那么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陆地,而不选择海洋?就是说,为什么人类最终选择了远离水源、走上陆地呢?这代表的是人类对于阳气的追求,而不是对于阴寒的追求。陆地用各种方式,来让人体增强自己的阳气,这样能够达到保身藏全的目的。很明显,陆地肯定比海洋要更有阳气。古人把水饮症和痰饮症作为一种大病来看待。因为喝水不当,会造成一些新的疾病。《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喝茶,应该“心内求茶”。学医呢,到一定的层面以后呢,需要“医外习医”,就是说要了解一些医疗以外的东西。比方说,多学习一些文字学的知识。

每个汉字都包含了很多的信息。你看这个“香”字,上面,是一个禾木的“禾”,下面实际上是一个甘甜的“甘”。什么叫作甘呢?口中含一为甘,就是口中啊,含着一个一二三四的一,这叫甘。一呢,代表阳气。“一”就是天地之始,“一”就是道。你看道教,它提倡纯阳的观点。到九九重阳节的时候,你问你身边的人,很多人半夜里都会突然醒来。为什么会突然醒来?口渴而醒。所以要登高,因为高处不胜寒嘛。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就是说,十一脏的约束呀,都是靠胆来进行的。乌梅是入胆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它能够保护我们胆囊。因为胆囊能够解油腻嘛。把胆保护好了,能够救一个人的命。保护好胆,或者保护好胆经,用好乌梅汤,能够预防很多肿瘤。“梅花于冬而熟于夏”,冬天开花,夏天成熟。春天呢,对应的就是木。所以,古人说,这果实得木之全气。传统的乌梅汤,做法相当复杂,里面有乌梅、甘草、桂花、柠檬、蜂蜜、冰糖、炒山楂,另外还有洛神花。洛神花,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在茶叶店买到的叫玫瑰茄。要炖6个小时以上,才能出那种好的味道。

你看那个“学”字,繁体字写作“學”,上面是一个牙臼的“臼”字。里面两个叉就是“爻”字,卦爻的“爻”。一撇一捺,是一个×。两个×就代表“爻”。“爻”就代表最古老的文字,就是从识字开始。下面是个“子”,就是说,小孩要从学文字、观察文字来学习。

再看“运”字,这个字在古汉字里面是一个“车”,上面加一个宝蓋就是“军”,然后这样走着,行车打仗,那后备物资不能让对方看见。所以“运”,其实代表了一种隐而不发,你能看见变化,但是你不知道它是怎么转的。我们讲五运六气,说这个人有运气,运气,这个运呢,就是说天地之间呢,就像一辆车一样,它也是在不停地转啊转,自转……天旋,地转。

一个人再忙,也要学会关爱自己,你可以不爱自己的思想,但必须爱自己的肉身。事实上,疾病来临之前,人的身体会报警,会发出一些信号,比如说一个人突然青筋暴起,这就要格外重视了。青筋暴起,就是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时,青筋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而血液回流受阻实际上就是体内废物积滞所致。各种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一些部位的青筋就会非常明显。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容易导致血栓。血栓有几种类型。阻碍血液进入大脑的血栓会造成中风;阻止心脏血流的血栓会造成心脏病发作;在腿部形成的血栓被称为深部静脉血栓,深部静脉血栓可能会脱离初始位置,移动到肺部,被称为肺栓塞。有研究表明,服用雌激素可能导致血栓,服用避孕药的人患上血栓的可能性会增加3—4倍。

头部青筋暴起,会出现头晕、头痛、头胀、视物不清等症状。若太阳穴青筋凸起且扭曲,表示可能有脑动脉硬化;紫黑时,提示容易中风。额头青筋提示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鼻梁青筋提示肠胃积滞,容易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畅。如果是脖子青筋暴起,那是心出问题了,比如心功能不全、心包炎或心包积液等。如果是手上青筋暴起,那是淤痰毒。拇指根下出现青筋,肺气阻;中指根下出现青筋,心气伤;食指根下出现青筋,肝气滞;掌心出现青筋,肠不畅。手背出现青筋,说明腰背部有积滞,易导致腰肌劳损、疲劳乏力、腰部肌肉紧张。小孩手指出现青筋,说明可能是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成人手指出现青筋,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还反映头部血管微循环出现障碍,易导致脑供血不足。如果是腹部青筋暴起,那是肝出问题了。腹部出现青筋,说明是比较严重的积滞,如肝硬化腹水、肿瘤后期等。倘若青筋比较明显,甚至突出于皮肤,要警惕是否存在肝硬化。左下腹出现青筋一般常见的是输尿管结石和乙状结肠的病变。如果下肢青筋暴起,那是属于静脉曲张问题。小腿有青筋,即下肢静脉曲张。常见不适表现为疼痛,严重者会出现下肢肿胀、溃疡、出血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引起重视,及时治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讲究平衡。“平”这个字,繁体字也是这么写。“平”这个字有意思,一横,两点,再一横,再一竖。上下两横,是平行线。左右两点,是数量的对等。中间一竖,是代表那个秤杆,就是衡量,是度量衡的“衡”。平,就是一个和谐的状态。平衡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出现潮热、咳嗽、一种无端的疲惫感,那说明身体的阴阳平衡出现了问题。需要重视,该检查的检查,该治疗的治疗,不要等到肺结核病的晚期,才感叹生命的无常。等到病入膏肓的状态,再看医生,那就为时太晚了。

佟彤在《中国家庭报》撰文说:感冒发烧了,很多人着急把病治好,为此会擅自增加感冒药的剂量。但是,泰诺、百服宁等感冒药里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虽然可以退烧止疼,但人体如果摄入过量,会产生肝脏毒性,导致肝损伤,所以,感冒药绝对不能擅自加量。但是,咳嗽、牙龈肿痛、泌尿系统感染、腹泻的时候,却可以在第一次吃药时加倍,这在药理学中叫“首剂加倍”。这是因为,在病菌繁殖初期,要尽快使药物的浓度达到有效值,不给病菌生长繁殖留可乘之机,等于是在和病菌抢时间,所以要加量。以“复方新诺明”为例,如果首次剂量加倍的话,11小时后,血药浓度就趋于稳定,就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了,但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要36个小时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药效没发挥的这段时间里,迅速繁殖,使后面的治疗变得更困难。

这个就是适度,适可而止。现在说“十指连心”,大概惯于用作形容亲情,但老祖宗最初说出这话时,大概基于最直接的体验。别忘了身体的感觉。最了解你身体的人,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本来是好事,可过度运动也伤人。媒体曾经报道,有人短时间内过度运动,结果导致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病人群多为青壮年,多见于平素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弱,或在身体不适情况下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过量剧烈运动者。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疼痛、茶色尿”三联症,但有些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只是轻微的肌肉酸痛、无力、关节酸胀等,或伴有脱水、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常误认为是运动后疲乏、中暑而被忽视。进而可出现肢体肿胀、肌肉酸痛不缓解,多发生在下肢及下背部肌肉,同时伴有茶色尿或酱油色尿等。

随着健身运动的普及,因为过度运动而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日趋增多,值得大家重视起来。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最早是1970年由国外首先发现并报道,特指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导致横纹肌细胞缺血缺氧,大量乳酸堆积,肌细胞发生破坏崩解释放内容物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其中产生的肌红蛋白损伤肾小球及肾小管,严重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

人体的肌肉分为三种:心肌、平滑肌及骨骼肌,其中心肌和骨胳肌是有横纹的。而横纹肌溶解症通常是发生在与肢体运动相关的骨胳肌,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横纹肌(骨骼肌)破坏或崩解,导致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细胞内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引起人体内环境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与肢体运动相关的骨胳肌在过度运动后,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等多因素会引起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肌细胞的缺血缺氧、组织间隙的局部水肿,最终导致横纹肌发生溶解、坏死,进而表现为肌肉酸痛肿胀。

同时骨骼肌细胞内的一个重要成分——肌红蛋白,担负着肌肉中运输氧和储氧的功能,使肌肉纤维得到能量供应。正常情况下,肌红蛋白不会进入血液循环,但在肌肉过度运动或者缺血坏死时,就会有大量的肌肉细胞内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就包括肌红蛋白。

大量的肌红蛋白堆积在肾脏,超出肾脏的排泄能力,在肾小管内形成肌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再加上肌红蛋白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最终导致急性肾损伤。这就如同马路上的堵车一样,车太多堵塞了出口,最后导致整条马路的交通瘫痪。

同时,过度运动时人体血液重新分配,使其主要供应肌肉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运动时伴随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减少,肾脏处于缺血状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

杨绛说: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元末明初,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提到潘巧云的时候,有一个段子式的“判词”: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据说他引用的是唐人吕洞宾的一首打油诗。这首打油诗后来被兰陵笑笑生引用到《金瓶梅词话》的开篇。兰陵笑笑生感慨于痴人不悟,作孽于酒色才气中。这首诗分明写出了女人是老虎,是吃人的老虎,看见千万要躲开。英雄豪杰碰到二八佳人,全都玩完。这就是古训“红颜祸水”的注解。无论是吴三桂的怒发冲冠为红颜、《三国演义》里让董卓和吕布翻脸的貂蝉,还是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巨著《十日谈》中描写的被九个男人抢夺的古巴比伦国公主,古今中外,似乎总有一种潜流——“女子皆为是非之人”。“潘巧云”之流的女色从一开始就是恶的,会随时毫无征兆地给男人引来杀身之祸,前车可鉴历历在目,这是儒家的观点,总之就是批判享乐主义。儒家的学问是收敛的、克制的、中庸之道的、草根的而非庙堂化的,反对现世尽情享受。顽强地入世,倔强地追求诗意般的理想生活,不仅要与物质主义和放纵主义保持距离,而且还要撞上南墙不回头的进攻姿态,用大欢喜的心态对当下的时代持批判态度。

而道家则从身体、养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认为男人纵欲太多,会死在女人的温柔乡里。这是从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性方面来分析的。香艳的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骷髅。为此,道家还专门研究出一套“房中术”以帮助男人达到“生态平衡”。东晋道教思想家葛洪有一本养生名著,名叫《抱朴子》。所谓“抱朴子”,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素”,就是没有染色的生丝。朴,就是未曾加工的原木。“朴素”,就是不要瞎折腾,不要刻意,保持原汁原味,不要追求那些华而不實的东西。老子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世人:有“私”有“欲”,容易“学坏”。所以,清心寡欲,连“学习”都毫无必要,必须坚定地予以摒弃——绝学是也。

过犹不及。《抱朴子》 认为:养生的铁律只有一个,即不伤“力本”。什么叫“力本”?就是男人的精气、血气、阳气或元气。男人的这种“气”是有限的,使用过多,则必定伤元气——男女之事,就大耗元气,容易“骨髓枯”。

逆天者亡。所谓的天,就是自然。顺天者昌,天也就是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身体就会健康;违背自然规律,身体就会急剧地衰败,最终导致死亡。

世间只有真话能感动人。言不由衷的话,只会使人反感。有的人,脚本来是凉的,已经发麻发木。这是人体的阳气开始往回撤的表现。咱们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小孩子的手脚永远都是温暖的,即使到了很冷的冬天,他光着脚出去,他那手脚都是很红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愈来愈少,就会出现手脚开始凉,甚至发麻发木。

糖尿病人如果出现这种脚凉、发麻发木这种情况,说明他的阳气已经开始往回撤了,已经血液不循环了。他的脚的知觉,都有点不清楚了。什么叫不清楚?就是他虽然脚踩在地上,但是他感觉脚好像离了地很远,好像垫了一层厚厚的海绵,这是什么?这是气血已经通不到脚上去的一种表现,神经开始麻木,甚至出现脚的中指和无名指这两个脚趾,任何感觉都没有,而且开始变黑。去医院检查之后,医生告诉他,这叫糖尿病坏疽,坏疽分很多种,有因为气滞血瘀的,有因为肾虚的,其中肾虚的坏疽非常难治,因为他以前把自己的身体消耗得太过了。怎么讲?就是他一年前有阳痿的这种情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身体给他提出警告了,说您一定得悠着自己的元气,不要再消耗得太过了,要当心出现“骨髓枯”。

美,往往伴随着坟墓。“知其不可而为之”怎么行呢?一味蛮干,身体受不了。要小心纵欲而亡,西门庆本有潘金莲等六个老婆,又与王六儿等其他六个“愚妇”有染,最终“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闻”,这个“愚夫”死在“伊”的石榴裙下,就是例子,果然“教君骨髓枯”。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过一首诗《未曾走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说在交叉路口,他选择了别的道路,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可是在旅途当中,未免也会想起,假如当初西门庆选择的另外一条道路又当如何?可是现实容不得虚拟语气。

都说中医的经络、腧穴神秘,因为气是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即便如此,气不能脱离物质存在,或者说能量都有物质和结构基础。男人能够挺立于世,就靠元气了,女人损耗一些没事,可迅速找补回来,因为阴柔之身更利于她们吸纳天地之精华。后来,近现代西医进入中国,大伙不再栖栖惶惶,说:这种“纵欲而亡论”无“科学性”,是想当然,属于危言耸听。

名医徐文兵说:临床上罹患股骨头坏死的大部分病例并不是老年人,而是中青年,原因也不是外源性的创伤骨折,而是内在的骨质糟朽。致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慢性酒精中毒和滥用激素。我在《身体》一文中讲过,身是身躯躯干,体是分支肢体。动物和人都会在紧急的时候舍车保帅,牺牲肢体来保障躯干。股骨头坏死其实是人体谋求自保而舍弃肢体的反应,因为精血匮乏,已经不足以维持供应全部身体的需要。那么精血为什么不够用了?现代人不是营养不良,而是透支过度。《黄帝内经》论述“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原因,说这些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话现在也不过时,时代变迁,人性没变,酗酒、纵欲、日息夜作都是违反自然天道、透支肾精的行为[1]。

所以呀,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在过去的农耕时代,勤劳是农人的本分。春耕,夏耘,秋收,都得勤劳,稍有懒惰,就影响收成,会受冻挨饿,所以不敢松懈。漫长的冬天应该有空闲了吧?可是,冬天要到官府服劳役。这也是农人的分内之事,不敢怠慢。外出做生意的人,获利厚的十分之二三,获利少的才十分之一,也有赔本的。种田如无水旱之灾,人又勤快,一年收入可解决两年温饱;收入少的,一年吃饭不愁。

问:生物试题和诗词结合在一起,是种什么体验?比如,孤山叶落春梦在,杏花疏影笛横吹。下列哪种氨基酸易在肽链中形成拐角:A.缬氨酸;B.酪氨酸;C.脯氨酸;D.苏氨酸;E.色氨酸。

我自开来我自落,有人没人香四方。唯有万物的泪水,以及终将一死的生命,切割着我们的心……各位有心的亲能联想到课程中的什么现象或知识点?青莲居士于花前月下对影成三人时用到了哪一类生物工程产品?“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为何独酌却有“三人”?试写出原诗中的一两句或别的相关诗句。说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名叫什么、字什么。

这是一所大学《蛋白质工程原理》期末考试试卷,生物+诗词,“玩”了一把“文艺风”,在网上走红,甚至有考生感叹,这是年度最浪漫期末考试卷。你怎么看这个现象?还有,你怎么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这样的试题,将看上去枯燥的《蛋白质工程原理》与文艺结合起来,形式上的“小清新”无疑是创新,内容上则通过多学科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认识自然。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调侃,比如说遇到困难,你问“怎么办?”别人会说,“凉拌(办)”。你说“我想静静”。别人就会说“静静是谁”。这仿佛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不少人迷恋成功学、一切向钱看、浮躁市侩、梦想一夜暴富或名利双收,诸如此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在少数。但是,有担当的青年人还是不少,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不是随大流,而是独辟蹊径,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不改初衷,比如那个90后女孩子的演讲,“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比如,还有的年轻人把韩国电影《熔炉》里的台词——“我努力做这一切,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当成座右铭。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多一些理想和抱负,少一些浮躁和市侩。这就需要教师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让知识和技能不再单一,而是更多元。除了课堂教学,期末考试试卷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试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多学科的渗透能力。举个有趣的例子:繁体字中药的“药”字,下面是“樂”。可见,我们的古人就知道严肃的科学也可以很快乐。出身于药商家庭的陈垣先生后来却成了我们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这与他从小“不喜八股,而好泛览,好读杂书”不无关系。

中医科学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某一种成分、药里某一项功能,而是多种药的妙用,中医认为,所有的药就是药和经络共同的呈现。好的药方是个共同的整体作用,但是这个整体需要一个引路人(药引子),然后才能到达治肝、治胃之目的。科学也一样,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交叉渗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闹钟叫起的只是我的躯壳,叫不醒沉睡的心,但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你看李白的诗,生气了,他连骂老婆的话都写进诗里:“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鹊之奔奔”。他写的时候,一定和老婆打架了,不然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诗中有李白的真性情。

古人用字,那都是反复斟酌的,连生气都可以写得那么“文化”。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开头即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好的地方,是没去过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是回不去的时光。晏小山随手写下的那一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一听,就能感觉这个富贵优游的士大夫,走过山海,突然想心归一湖。在暮色黄昏之际,独登高楼,观花望鸟,开始回忆,回忆在欢场遇到的“小苹”,沉醉于斯,但能记起的,仅仅是“两重心字罗衣”。他的词里,常常出现徘徊的影像,淡淡的愁绪,他保持着最大的克制,不像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壮志;也不像辛弃疾那么干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没有王昌龄的战士气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换了李白,他遭遇“行路难”,上来就是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陆游 《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气多了。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这是黄庭坚在生命尽头写下的绝笔词。白发花枝,相得益彰,超越了世俗之眼,绽放出生命至美,不仅是哲学意味上的,更是现实可触的,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含笑在春风里。宋词中最执著的簪花人,非黄庭坚莫属。

你看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嵋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你悟到什么?都已经这样了,春天走了,明年再说了。这是你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愁也没用了。只是“惜”那一地的落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舍不得春走是吧,想让春留住、把春留住是吧,“春常在、花常在”又如何?四季都是春,其实违背自然规律。春别走了,连天涯处处都是芳草遮挡你的归途,那就留下来吧,行不行?这种“住春”也是一种执信。“怨春不语”,拜托,春不语,才正常吧。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那就用行动追求,留住春的足迹。有的人,天生就是一根筋,执念得很。选择投资项目如此,选择爱人也如此。一旦选择这个人,只要是他认定的人和事,是从来不会轻易放弃和动摇的,这也许,就是宿命的悲哀。执着是好事,仅限在方向正确时,如果,今天这一切,都是错的呢?过来的人,越来越觉得你涉世未深,经验短浅,做冲动的事,失败有什么奇怪?但是,当局者迷啊。他会说:我还年轻,可以再博,再重来,可是,拿幸福做赌注值得吗?

我觉得,拿幸福做赌注还不如“得过且过”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胸豁达,你来你走,我毫不介意。如果碰上一个一贯理智的人,当然不会因为一段小小感情纠结,大家都是社会人,哪儿有那么多荷尔蒙、整天谈情说爱,自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这样也好,就这样,淡淡的,也许会走一段,甚至走一生。都说女人的心难猜,男人,你就能猜透么?其实,人的感情,自己也说不明白,他人又咋能猜透。以前提到结婚想到“天长地久”;现在提到结婚,想到“能撑多久”。当初会结婚说是“看上眼”;后来会离婚,说是“看走眼”。婚前情侣做什么都是浪漫;婚后,夫妻做什么都是浪费。婚前,男人常给女人“空白支票”;婚后,男人常给女人“空头支票”。想结婚是自己已能独立;想离婚,是子女已独立。日本有句民间谚语叫“不知是佛”。中国郑板桥有句著名的話,叫“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大观园里无好人”,有很多事,你不知道其实比知道了要好。又不能改变什么,知道了又怎么样呢?你说,你非逼人家说出“和谁有暧昧”的真相干什么呢?人家不说,那是善良,不想惹你生气,不是吗?这么想,其实挺好。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嵋曾有人妒”,女为悦己者容。美只有在能够欣赏美的人那里才能成其所美。冷落长门,不是客观上不再美,而是没有了欣赏者。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没有了信念,没有了对美的感知,美只能是落花流水,不可住的春。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别再假装你的生活很精致了,别再痴等“戈多”了。别忘了,杨玉环小姐、赵飞燕小姐都变成了尘土。“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样的女子不好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闲”字的背面是“冷”,是“落”。

好花不常开,好春不常在。时间是最好的验证。“冷落”,其实是人生常态。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年轻时,怀才不遇,游荡寄居在江右武宁,当地有一富翁爱其才华,欲将女儿戴姑娘嫁他。爱不是不克制,而是克制不住!蝶在花间飞,花在蝶间舞;勿道是何情?只把心来醉。有这等好事,戴复古求之不得,便“娶”了戴姑娘。温润如玉,厚实而温暖,戴姑娘也曾经享受过爱情的滋养。他们也曾经牵着彼此的手,不离不弃。几年后,戴突然提出别离。戴姑娘追问戴复古才知——戴复古在老家已有妻室。富翁知道后大怒,但戴姑娘觉得“此身已轻许”,含泪以资饯行,并填词《祝英台近》送别:

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揉碎花笺,忍写断肠句。

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抵不住,一分愁绪。

如何诉。便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

捉月盟言,不是梦中语。

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词中,戴姑娘是个苦命的女人,她连“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想法都不敢有,已透露出赴死的决心。戴复古还是走了。剩下孤苦的戴姑娘“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不久,戴姑娘投水身亡。自古多情女子薄情男,此话应在此处,不虚也!

“乾坤一戏场,生命一悲剧。”意思是说:人存在本身,都带有悲剧性,也就是说,不要太执着于欢乐,否则就不能了悟哀乐相生的道理,正如苏东坡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国学家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历尽人生苦痛而求得解脱之道的书,并认为形成人生痛苦者在其有欲望,欲望最大者为男女之欲。

“种植须择地,恶土变木根。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在《审友》一诗中的句子。意思是说:交友不可不慎。一如曾国藩的感慨:“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看一个人的品位,只要看他和什么样的朋友交往,基本上不会走眼。这方面我还算庆幸,身边一直有几个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好朋友,可以在一起谈诗论画。

前几年,我在《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书的前言部分,谈了我对古典诗人的理解。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出自“花间词派”的祖师爷温庭筠写的《菩萨蛮》之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很喜欢温庭筠笔下的这个闺中美人,你看她画了蛾眉、弄了妆、梳洗完毕之后,下一步就开始“照花前后镜”,就是往头发上插朵花,然后照镜子,前面照完,后面照。前面的镜子和后面的镜子中的花面“交相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面镜子中有后面的反射,后面镜子中也有前面的反射。

这个闺中待嫁的美丽女子在“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之后,还嫌自己不够美,又在罗襦上新贴了绣,绣的是什么花纹呢?是一对对金黄色的鹧鸪鸟图案。意思是说:这个美丽女子,害怕成为“剩女”,趁着妙龄,赶紧打扮自己、留住好男人的目光,把自己嫁个好人家。爱就“宅”一起,成双成对,就像那双双成对的鹧鸪鸟一样,别把自己弄得凄凄惨惨、孤独无依,再唱着汪峰的《春天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

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欢女爱,天经地义。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有人说,纯朴的爱情在诗词里。你是怎么看待古典诗词和名著当中描写的爱情呢?

答:晏殊在一首词里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词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的意思是:爱就“宅”一起,要抓住现在,活在当下。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价值观念如何变化,爱情还是越纯朴越美好。

纯朴的爱情在哪里呢?在诗词里,有你梦寐以求的爱情,真的。

但我特别“替古人流泪”般害怕女人嫁人生孩子,因为那会变得俗不可耐。

见过太多美丽的女子嫁人生孩子之后,变得俗不可耐的样子,甚至大老远就能看到那双被岁月的磨刀石改变了的眼睛,从水汪汪变成枯燥干涩,从清澈变成浑浊,从迷人变成“鱼眼睛”,我觉得岁月过于残忍。让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龙女走出古墓,然后谈恋爱、失贞,已经憾恨无比,接下来还要结婚、挤公交车、买菜、洗老公的臭袜子、生孩子等等,小龙女变成小龙母,最后和任何寻常的母亲没有两样,这样的结局,不残忍么?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黄蓉,在远离尘嚣的桃花岛上长大,老爸是岛主,有名有望,有钱有势,多好的丫头,外貌不用说,天仙一般,聪明、智慧和灵性更是了得,还能做得一手好菜,虽然身上带了“妖气”,但谁都讨厌不起来,这世上的绝佳美人,还不能带点妖气么?黄蓉一口一个叫“靖哥哥”的时候,天下男人都羡慕得不行。但到了《神雕侠侣》中,仙女或者妖女黄蓉终在滚滚红尘之中恋爱、结婚且生了女儿郭芙之后,她也终像一个黄脸婆般地防范杨过——她对杨过素有成见,因为他爹爹杨康就不是个好人,是个认贼作父的坏人,这样的父亲能生出什么好儿子吗?想当年,她自己与郭靖恋爱时,是多么地“胆大妄为”,自由自在,如今做了母亲,面对连救自己两次性命的晚辈杨过,她的“报答”竟然是拆散杨过和小龙女这对恋人,劝说小龙女离开杨过。

作为母亲的黄蓉,对自己的宝贝女儿郭芙表现出无比的溺爱甚至纵容,这还是那个和郭靖这个傻小子谈恋爱时的黄蓉么?哪里还像一个堂堂桃花岛岛主的女儿?和在菜市场碰到的任何平庸的母亲没有两样啦。

但是,再好的女人总得结婚、生子,如果不是独身主义的话;总得面对爱情,无论是被折磨还是享受甜蜜。

爱与不爱都得付出代价,不爱,是要经受一辈子郁郁寡欢、没有爱情的痛苦;爱,则要被误解、等待、相思等折磨。

《红楼梦》里的宝玉是真爱黛玉的,两个人都感觉很知己,很同类。黛玉就是宝玉性灵的影子,简直就是为宝玉活的,为他哭了多少回?哭到眼泪都快没了。最亲最近的两个人爱得简直完美无缺,纯粹到没有发生肉体关系。但是,他们这场爱得死去活来的、近乎神话般的唯美的爱情,最终付出的代价却是:两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没完没了地互相折磨、无穷无尽的痛苦,而且不会有俗世之福,不能结婚,不能成米面夫妻,不能发生俗世中的肉体关系。黛玉早死,宝玉失了本性,真正呆痴,最终出家。

因为两个人爱情根本就不“现实”,而是两个小神仙的爱情,是“仙缘”。宝玉的前身原本就是天上的神瑛侍者,负责在灵河畔守护绛珠仙草,每天不厌其烦地浇灌仙草别让她缺水,这是他的工作,是他与生俱来的习惯和本性。纵然历经坎坷,堕入凡尘,生活在繁华的大观园,本性难移,他依然博爱每一个如花的姐妹,事实上,做一个护花使者、一生守护着女儿国里的姐姐妹妹,就是他的最高理想,“舔口红”不过是天性使然。情种?那是天生的,充满宗教救赎式的。

宝玉与蒋玉函初次见面就惺惺相惜,二人彼此倾慕,互赠汗巾。两个人执着地相爱了,在第三十三回明明白白地写着,宝玉与蒋玉函“相与甚厚”,在离城二十里外紫檀堡置买房舍,也就是说两人爱得很深,宝玉悄悄地拿钱在外面买了商品房同居了!

这爱过于不寻常,太不走寻常路了。蒋玉函是个什么人?说好听的是个小白脸,是个奶油小生;说不好听的,那就是个身份极其卑微的男妓,“原为忠顺王府中忠王府驾前所蓄养的优伶”,妓名叫琪官。宝玉和这样的人交往已经失了身份,更何况,还是同性恋,蒋玉函还为此偷偷离开忠顺王府,跟宝玉私奔做了地下“夫妻”,闹得满城风雨。儒家的礼教,岂能容忍这般荒唐之事。事情暴露,是因为忠顺王府派人到贾府找贾政要人,说琪官(蒋玉函)失踪,“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证据是宝玉腰间系的茜香罗。宝玉无法抵赖,只得点头承认。贾政听了,火冒三丈。打,往死里打,直打得皮肉开花,几乎死去。

这就是宝玉与蒋玉函同性恋所付出的代价:肉体上承受巨大的痛苦,遍体鳞伤,伤痕累累,几乎残疾。

《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说的是有个叫秦重(谐音情种)的人,是个卖油郎,却有点不自量力,爱上一个名妓花魁——美娘。自己从牙缝里愣是省出了十两银子,到妓院要泡美娘。钱都交了,可是当晚美娘喝醉了,回来躺在床上不省人事。

卖油郎秦重细心地照顾花魁,不敢惊醒她,怕她冷,给她轻轻盖上,拿一壶茶,上床捱在美娘身边,左手抱着茶壶,右手搭在美娘身上,一个晚上眼睛都不敢闭一闭……花魁吐了,他怕弄脏了被子,就让她吐在自己新买的衣袍袖子里,然后自己再清理干净,“依然上床,拥抱似初”,一直到天亮。虽然花了钱,但他没有趁机占花魁的便宜,而是由爱生怜,很像宝玉对待晴雯等女子的爱。

必须当个清洁工人,这就是卖油郎秦重爱花魁的代价,用张淑香的话来说,这近乎宗教爱,秦重以自己身上的衣物去承受花魁吐出的秽物,这个动作含有宗教救赎的意义,包纳对方的不洁,然后替她洗净——花魁乃一卖身妓女,必遭尘世污染。

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其长篇小说《铁皮鼓》中,借助于一个3岁小孩小奥斯卡的眼光,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悖谬与荒诞。小奥斯卡3岁那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无比崩溃,他觉得道貌岸然的成人世界欺騙了他,在那一刻,他发誓不再长大。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力量成全了他永为童年的愿望,从此停止成长,他的身体和思想永远定格在3岁的童年。

这个情节对我触动很大。我在心理上似乎也想永远拒绝长大,但我不想被指责对家人不负责任,更何况,也没有“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力量”成全我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只能被长大,或者说,“被”接受已经长大的现实。

于是,我只能选择做一些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事,比如说,应酬、开会、生气、陪笑、失望、叹息、装孙子之类。可是,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我总感觉很吃力,实在做不好,索性来个“顺其自然”,久而久之,连自己都感觉没有成人的样子,但也没有办法像他人那样“变脸”。于是,自卑。索性选择一定程度上逃避,下了班就鸵鸟似地躲进书房,看漫画,读诗词,翻看杂书。

成人世界实在不够可爱,苏轼有一首词《满庭芳》这样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想想人这一辈子,抢地盘、争名利,在庄子看来不过是蜗角——蜗牛之左角的触氏与右角的蛮氏,这两个家伙常为争地盘而打得头破血流,很可笑是不是?这种所谓的利益(地盘)不过蝇头小楷那么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是瞎忙乎。还是包罗一点童真和轻狂好,人生不过百年,何况有一半在忧愁风雨中度过,就算你天天喝醉,也不过区区三万六千场。苏轼的词《满庭芳》让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则短信获奖作品《人生》:人生就像蹲坑,有时你已经很努力了,但结果却是个屁。

记不清从哪里看到一则禅宗故事,很有启发,引用如下:一位禅师与弟子外出,看到狐狸在追兔子。

“依据古代的传说,大部分清醒的兔子可以逃脱狐狸的追逐,这一只也可以。”师父说。

“不可能!”弟子回答,“狐狸跑得比兔子快!”

“但兔子将可避开狐狸!”师父仍然坚持已见。

“师父,您为什么如此肯定呢?”

“因为,狐狸是在追它的晚餐,免子是在逃命!”师父说。

沿途多少风景,走路再累也可以偶然抬头看看,何必把日子过得像狐狸追兔子般精疲力尽、急不可耐。生态环境再危险,你用逃命的心态去面对,集中精神,时时留神,处处小心,像那只被狐狸追赶的兔子一般,一样可以化险为夷,免丧狐口。在成功逃过狐口、摆脱危险之后,完全可以大口地呼吸,喘息,仰望星空,不必时时像逃命一般地奔波。

别人的是非短长何必去议论呢?以青苔为褥席铺展,把白云当帐幕高张,吹着风望着月亮,喝着美酒,唱一曲《满庭芳》吧。

苏轼如此豁达、飘逸,但还是躲不过争斗,他不去招惹他人,他人也会招惹他。可见,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永远有人在瞎忙乎。只要是人,就无法完全超脱。

但超脱不等于无所事事,该忙的时候还得忙。一直想等闲下来的时候,写部小说,做些“蜗角虚名”的事。可一直没空。总有事。算了,顺其自然吧。在保守文人看来,一个作家没写过长篇小说,就像一个过去大家族的媳妇终没生下儿子般惭愧。

其实,过去,小说的地位很低。“小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庄子·外物》中,庄子说:“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在这里,“小说”的意思是“小语”,是无关紧要的“琐屑之言”,庄子很看不起的东西,因为它根本就不能追求到大道。“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意思是说 :用琐屑的小语来追求美名,这距离大道可就远了。后来的文人为了谦虚,把自己写的离大道很远的故事称之为“丛残小语”,就连曹雪芹都谦虚地说自己在《红楼梦》里写的那些个女人的故事,不过是“小说”而已,这些故事在一般人看来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写出了大观园中一群女子的命运感,也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如泣如诉的爱情。林黛玉以死捍卫了自己纯洁无暇的爱情。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医生来回答,那答案非常简单:是患肺病、咳血而死。如果让我来说,那她是吃醋而死。她是天上的小神仙,前世原本不过是一棵绛珠仙草,阴差阳错“被”来到人间。林黛玉多纯洁多高贵啊!她只爱宝玉,别的任何男人,对她而言都是“臭男人”,就连北靖王爷送给宝玉的宝贝,宝玉转送给她时她都生气地说:哪个臭男人的东西,我才不稀罕呢。地位、官衔、珍珠、宝石、房产她一概不关心,毫无兴趣。这些东西和她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宝玉的爱,她都不需要。她受不了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她受不了其他女人倒追宝玉,包括薛宝钗姐姐。

当听到宝玉结婚、新娘竟然是宝姐姐时,她一口气上不来,吐血而死。

真爱哪有不吃醋的?再宽容的人,听到自己所爱的人爱上了别人,也无法平静啊。吃醋,嫉妒的同义词。嫉妒到极端,就变态。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有一篇小说的名字就叫“惑溺”。什么叫惑溺呢?作者解释说 :爱到入迷,未有不神志失常的,此之谓惑溺。

《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贾充的妻子郭氏嫉妒心特别强。郭氏生了个男孩,名叫黎民,在贾家的地位自然尊贵了。黎民一岁那年,有一次,贾充从外面回来,看到奶妈抱着儿子黎民在院中玩,孩子见到爸爸回来,高兴得跳起来。贾充便在奶妈手中对小孩子“嗚”了几下。郭氏远远地看见,以为贾充爱上了奶妈,立刻命人把奶妈处死。谁知道,儿子黎民思念奶妈,整日哭个不停,别人的奶就是不吃。最终死了。此后这个爱嫉妒的郭氏竟没有儿子了。

《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还讲了一个“奉倩殉色”的故事。说东晋有个名士荀粲,字奉倩,这个人和老婆情爱极浓。浓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三九寒天,老婆感冒发烧了,怎么降温呢?他就脱掉衣服到外面的冰天雪地里挨冻,然后回到老婆的床上,用自己冰冷的身体紧紧贴着老婆的身体,用这个办法给老婆物理降温、散热。老婆死后,荀粲寝食难安,不久也随着去世。

那么,荀粲为什么对老婆痴到这种程度呢?他自己说,因为老婆实在太漂亮了。他有个著名的理论是这样说的:“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意思是说:女人只要漂亮就可以了,美色第一,其他什么学识、品德,都不值得称道。

中书令裴楷大骂荀粲无德,说这是荀粲这家伙一时兴致来了,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话,后人不可当真,更不可误解。

男人爱美色,几乎是天性了吧。问题在于,美色有保鲜期,过了这个期限,就成黄脸婆了。于是,多情的男人免不了寻觅“黄脸婆”之外的美色,无他,跟着欲望走而已。

所有被欲望和道德操控的行为,一定属于底层次的,非高人所为。

吴梅村在《圆圆曲》中说:“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话说得很爷们,但话只说对一半,“英雄无奈是多情”没有错,但妻子其实是很“关大计”的。一个好的老婆,有时候她的一句话可以改变男人一生的命运。

60多岁的钱谦益爱上比自己小33岁的才女柳如是的时候,面对世人的嘲讽,他提笔写下这样的诗句:“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平生百岁忧。”二人携手并肩,过起了“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的幸福生活。然而在时局面前,个人的命运总是微不足道。在命运面前,个人不过是浮萍,而命运则是风,是浪。

在清兵入关之后,钱谦益这个“浮萍”在重大关头,选择了降清。爱妻柳如是曾经拉着钱谦益的手,希望一起跳湖殉国,但钱谦益摸了湖水,软弱了、犹豫了,借口说“水太凉了!”柳如是想一个人跳湖自杀,但被钱谦益劝阻了。钱谦益还是做了顺臣、去北京做了清朝的官,柳如是当然没有同行。后来,钱谦益在清朝的官场一直不得意,逐渐意识到降清是自己一生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于是开始悄悄地资助南方的反清复明活动。钱谦益最终后悔当初没有听妻子柳如是的话,从而铸成大错。

据余英时先生说,陈寅恪的书斋起名“金明馆”和“寒柳堂”,这“金明”“寒柳”皆起自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一词。陈寅恪之所以这么钦佩柳如是,以至于花10年的时间去写一部近百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里面是否有陈寅恪与夫人唐晓莹夫妻俩相濡以沫的生活影子呢?

扯这些旧事,是想说明一点,爱情永恒,爱情万岁。有爱真好,珍惜身边人,不要等到错过了再怀念或者后悔,有句话说得好,“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我在网上看了一则有关吴冠中的报道,说在吴冠中的散文和画作中,常常流露出他对妻子相濡以沫的温情。一篇《他与她》的文字,讲述了生活中的点滴矛盾、摩擦与快乐,也饱含了他几十年对妻子深深的愧疚与感激之情:每晚,他们各吃一个酸奶,总是她从冰箱里取出酸奶,将吸管插入奶盒,然后分食。最近一次,刚好只剩一盒酸奶了,谁吃,互相推让。因吸管也没有了,她找来小匙,打开奶盒,用匙挖了奶递给他,像是喂孩子,是她没有忘记终身对他的伺候呢,还是她一时弄错了,该递给他盒奶而不是用小匙喂奶。夜,并坐沙发看电视,她不看,看他毛衣上有许多散发,便一根一根捡,深色毛衣上的白发很好寻,她捡了许多,捏成一小团,问他丢何处,他给她一张白纸,她用白纸仔细包起来,包得很严实,像一个日本点心,交给他,看着他丢进纸篓,放心了。

每顿饭中他给她吃一颗降糖药。有一回儿子乙丁回来共餐,餐间乙丁发给她降糖药,她多要一颗,给他吃,她将药认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他和她仍是每天守护着的60年的伴侣。他写伴侣二字,凸出了两个人,两个口,两道横卧的线,两个点,浓墨粗笔触间两个小小的点分外引人,这是窥视人生的眼,正逼视观众,直刺观众的心魄。

可惜,今天这般相濡以沫的爱情越来越少见了,婚外情反而多了起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都快成感情神话了。

有两句话谬传很久——“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女人无所谓忠贞,忠贞是受到的诱惑不够”,估计这是那些婚外恋者或者时刻准备着婚外恋的人士,为出轨找好的借口。

有一种爱最折磨人,那就是婚外恋。

有句调侃话说得好,既然不能给她披上嫁衣就不要脱去她的内衣。这话应该说给那些陷入婚外情不能自拔的人士听。婚外情的症状大致如下: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在焦灼不安中等待并纠结着,工作魂不守舍,期待见面又怕被发现,躺在床上又被莫名的孤独和回忆中的身体纠缠和意犹未尽的吻折磨着,辗转难眠……

热恋中人,投入一份爱的时候,失去理智,免不了白痴,为爱蠢得无怨无悔,就像走进了迷魂谷,明明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却怎么看都像梦中走出来的神仙。

今天执着的,也许就是明天后悔的。佛说,放下即菩提。放下就是割舍,就是硬生生地切掉一切的联系方式,虽然心里很疼。

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是因为“我”字而起,在“我”上斤斤计较,所以放不下。彷徨的心又是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放不下名利,放不下已经到手的一切,所以总是烦恼,没有快乐,没有轻松。风不会平,浪也不会静。

“我永远爱你”,这话说出口不久就分道扬镳了。很多人都是这样。轻易承诺的话自然不可靠,古人把承诺看成非常严重的事,所以才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类的成语流传至今。

有个网友愤愤不平地发帖抱怨,“男友手机里,我的名字是搞定”,为此生气、郁闷,大发其火。这又何必?时代变了,很多观念、名词都变了,过去叫洛阳纸贵,现在该叫洛阳U盘贵。何必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不是更能说明问题?

何必计较于这是“男人是用爱骗女人”还是“女人自己骗自己”亦或是“爱的感觉”,有一点是没错的:大家都是俗人,说某某脱俗,那不过是幻觉,而已;不过是情人眼里的“西施”倒影。房子要买,孩子要生,工作要干,钱要挣,人际关系要应付,本质上,谁也免不了俗。人生就是一个字:累。現在的累是为了将来不累;现在不累,以后更累。但世界上最累人的不是工作,而是爱情尤其是婚外恋的折磨。无论多优秀的男人,在情人面前都成了“店小二”。

两个人相爱了,就想结婚,套用一句流行歌词“不结婚就是耍流氓”,但一方是“小三”或两个互相为对方“小三”的人,想走进婚姻,谈何容易?得到的只是纠结,再纠结。

因为得不到,所以总有诱惑,总觉得最好。真的走进家庭了,那双方可能又走进“不过如此”的老套。

有个网友说得好,钱是用来花销的,爱是用来守候的,情是用来经历的,而激情,是用来玩味的。何必用一件年限甚久的宝贝去换十秒钟的烟花表演呢?还是俗话说得好啊,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婚外情的最高境界是“偷不着”。有婚外恋的朋友还是戒了吧,如果你不怕麻烦和折磨的话。

幸福是什么,就是守着一个女人,享受平淡的婚姻;就是忍受平凡,拒绝销魂。

实在忍不住,就读读诗词,做个看客好了。

问:每次出差,在机场等候的时候,我都会逛逛机场的书店。我发现,成功学的书卖得相当好,你怎么看?

答:成功学,是这个时代的显学——虽然,它实际上还不是一门学科,但现实中很多人就认这个。一个人如果想平凡,那简直就是没出息,就是平庸。至于说,如果有人学颜回安贫乐道,那简直就是一失败者。但一个社会要做到人人都成功,人人都成为成功人士,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个在某酒店当楼面经理的女生,姓谢,她爱说一句话:接受平凡,享受平凡。我听后说,你的境界还可以再提升一个层次,就是忘记“平凡”与“成功”的差异性,大家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原本就不应有太多奢求,否则就是白日做梦了。

而且,纵然成功了,也不见得就能快乐起来。按照叔本华的说法,生命虚妄,人生注定悲观,他说人生充满欲望,欲望满足之后就带来空虚,而且欲望一旦满足,马上会产生10个新的欲望。因此,人生欲望无穷无尽,没完没了,而满足的感觉瞬间即逝。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说人生苦海无边,幸福永远短暂,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尼采当然知道也承认人生本来就是由痛苦构成,在他看来,悲剧的人生一样可以有美。纵然是毁灭,也可以有悲壮之美,用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既然如此,那么,靠什么获得人生之美呢?靠两样:艺术和哲学。有了艺术和哲学,人生的痛苦虽然并不能减轻,但至少可以忍受,或者说是承受。在承受中感受人生之美。

有个朋友说,原来,我只是为了有份工作而工作。后来,我为理想而工作。现在,我为老婆孩子而工作。结果……,工作真的好像“搬砖”,感觉上班很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他甚至感觉有点悲观,认为“这个世界,你若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敢坏到肆无忌惮”。也许,未来会给我答案,探寻我这一生的使命。这几天,他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叹息说:其实人生,太精明是一种累,太糊涂是一种罪,智慧的人生,是该醒则醒,该醉则醉。复杂的事,看得淡了,在意少了,就简单了,就好办了。简单的事,想得深了,计较得多了,就复杂了,就棘手了。

前几天,去一个老板的办公室喝茶。一进门,就看到墙上的四个大字:临事激昂。我说这四个字很特别,一般人都是“临事冷静”是吧,这个书法家却把冷静改成激昂。那个老板说,我原来挂的书法是“清静自在”,后来朋友说,你是做事的,怎么能“清静自在”呢?我送你几个字吧,然后就有了这个“临事激昂”。

我说:有个医生朋友,他的办公室挂的书法是“勤能补拙”,经历了一次中风,被抢救过来之后,表面上看身体似乎无大碍,恢复得还不错,但细接触,还是和中风前的身体不一样,比方说,眼睛下面肿、没有精神、不想多说话,等等。他将原来的书法“勤能补拙”换掉了,改成了“心明神清”。因为,他感觉自己最近精神不太好,比如有了失眠、焦虑甚至抑郁的问题。

失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长期的睡眠不足和失眠,会让人在白天感到疲劳、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是导致个人焦躁、出现抑郁的高危因素,严重一点还会导致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2019年9月29日,曾经在 《健康报》的网站(健康报网)看到一则报道说: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向社会公布了覆盖全国主要核心城市的“2015全国睡眠指数报告”。“2015中国睡眠指数”显示,2014年2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而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为31.2%。国人失眠原因排第一位的是与工作相关(56.2%),排第二位的是操心金钱,排第三位的则是为爱情辗转难眠。

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40多岁了还没有找到老婆。他为人比较清高,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他的爱好就是读书。他的口头禅就是“我要看书了”。当别人说最近赚了多少钱的时候,他爱说自己“最近一个月读了50本书”。古今中外的书他读了很多。书读多了,人也越来越孤独了。他说和周围人都聊不来,抱怨别人听不懂他的话。对象谈了不少,但种种原因一谈到结婚,对方就分手了。他认为自己的课讲得特别好,这是他最骄傲的地方。但别人不这么看。他不管,他觉得别人读书太少,不懂他。有一天,他突然宣布结婚了,老婆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毕业两年了,在一家书店当服务员,比他小20岁。这下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但事实是他们真的结婚了。他觉得终于找到了知己,是个“准成功人士”,这么多的书果然没有白读。现在修成正果。新婚之夜,他问老婆:怎么肯嫁给我这么“老”的男人?是否有恋父情结?老婆如实相告:我长期失眠,痛苦不堪,中医西医都看了,全没有什么效果。怎么也睡不着。可是,每次听你的课,我都犯困,都能睡着。我嫁给你,就是希望你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给我讲课,这样的话,我可以睡着。

他听了,再也不说话了。

现代医学通常认为,睡眠的时间足够(6—8小时),对自我的睡眠感到满足和舒服,醒来没有疲乏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睡眠。

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症的一种,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入睡困难,需要超过2小时才能入睡;二是早醒或睡眠过程中有一点动静就容易惊醒,醒来后很难再入睡。“可以这么来理解,失眠症是一个纯精神学概念,而睡眠缺乏症则还包含社会学因素,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分不开,他们不过12点就是不愿意上床睡觉。”

睡眠问题与其他精神疾病常常互为因果。睡眠不足会引起抑郁症、焦虑症等,而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也多伴有失眠症状,对于这部分失眠者,得先从抑郁症和焦虑症着手做治疗。

根据“2015中国睡眠指数”显示,十大职业中,睡眠指数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是公务员、销售员、金融从业者、蓝领、教师、公关人、企业高管、医务人员、IT从业者、媒体人。比如IT行业的从业者,生物钟被打乱了,睡眠质量可想而知。心病还得心“医”,才会提高睡眠质量。“不求一日三餐好,但愿夜晚睡眠足”。失眠,去看西医,医生开了一些安定之类的安眠药。可是吃了药第一晚睡了一个整觉,第二晚似乎就有了抗药性,第三晚吃了还是老样子。西医效果不明显,只好去找中医治。在中医看来,很多失眠是由肝气不足或肝阳上亢等肝脏的问题引起的,因此,调理肝脏对治疗失眠尤其重要。中药中有不少药物都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如五味子、百合、桂圆、莲子、酸枣仁、小麦、枸杞、桑葚、灵芝和西洋参等,单味药泡水当茶饮即可。

抑郁症有哪些表现呢?通常有以下表现:脸上毫无表情,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娱乐活动毫无兴趣甚至反感;整日情绪低落,苦闷忧伤,常回忆过去不好的事情而谴责自己。常伴有心烦、脾气急躁、易激惹等;对做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所以表现注意力很不集中。而且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当面临一些重大事情时往往束手无策,甚至惊慌失措,希望会有人为自己作出抉择;不喜欢运动锻炼,也很少出门,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待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静静地站着、坐着、躺着,也不主动与人交流,常会表现出一副很疲惫的样子。

焦虑障碍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可分为: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焦虑障碍的患者反复出现恐惧与害怕,程度与实际不符,且自己认为这是不合理、令人困扰的,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造成影响。一般老百姓讲的焦虑症是指“广泛性焦虑障碍”,实际是一种慢性焦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精神上的和躯体上的。精神上的焦虑有点像“杞人忧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就是过度的没有必要的担心,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多思多虑,脑子里总是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方向想,比如自己是不是身体得啥坏毛病了?家人晚回来是不是出意外啦?如果第二天有什么安排更是考虑得极其周详,生怕会出现一点点状况。躯体上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包括胸闷,心慌,多汗,手抖,有的人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甚至有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晕、紧张性头痛、肌肉紧绷感等。有些焦慮症患者还会有感觉过敏,比如对声音、光线过于敏感,坐在家里电话铃一响就吓一大跳,别人都喜欢阳光明媚,焦虑症的人却对光线过敏,要拉上窗帘。

为什么一些精神病人喜欢思考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应该换一个角度来问,也许,并不是精神病人喜欢思考哲学问题,而是喜欢思考哲学问题的人,想得多了得了精神病。有不少精神方面有问题的人,非常聪明。据我的老师马延超说,他治疗的一个女患者,19岁,患精神分裂症,她前几年让她爸爸代为炒股,从5千元起步,赚了1千多万元。她的直觉和一般人不一样,她因为患病不能上学,就天天在家里研究股票。后来配合治疗,有了缓解,睡眠也好多了。根据中医的理论,病态就是身体机能失衡、不能自我纠正的状态。思考是大脑的机能,思考什么不要紧,停不下来才可怕。吃饭停不下来,也挺可怕的。正常人都懂,干不动的活就不干了,歇一会再说。想不明白的事就不想了,睡一觉再说。精神病患者就是大脑的机能失控了。与其关心他想什么,不如关心自己为什么停不下来。

平常,朋友们聊天的时候,说起金融大鳄巴菲特,就忘不了来一段“鸡汤语”,说人家那么有钱,却全部捐出去,不给孩子留钱,目的是让孩子自己打拼,怕孩子丧失奋斗精神。这么说,境界太低了,巴菲特留给孩子的不是有形的物质财富,而是无形的资源。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叫无形资产。他的孩子从小生在那样的家庭里面,他的见识、视野、决断力都在一般人之上,他姓“巴菲特”——这个姓就能给他带来多少资源,你可以想见。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是仅次于日本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企业都进入过世界500强。2010年出任日本航空株式会社会长,仅仅一年就让破产重建的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也是当年全世界航空企业中的最高利润。1983年创办盛和塾,以培养年轻一代经营人士为宗旨,向企业家塾生义务传授经营哲学,现在全世界的盛和塾塾生已超过9千人。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创设“京都奖”,被誉为“亚洲诺贝尔奖”。

稻盛和夫不仅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临危受命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三位为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龄最小的。

稻盛和夫不算是个常规意义上的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经常不及格,原本的理想是当一个医生,可是现实却只能到陶瓷厂打工。陶瓷厂濒临倒闭,稻盛和夫却呆在实验室拼命研发,高度的关注和毅力,使他在既无知识经验、又无设备的情况下搞出了世界领先的产品发明,挽救了陶瓷厂。亲身经历使稻盛和夫明白自我燃烧型人才所发挥出来的巨大潜能。

1977年9月,稻盛和夫在京都的一个名叫圆福寺的寺院剃度出家,被赐法号“大和”。稻盛和夫原计划6月出家,可就在这之前的体检中,被诊断为胃癌,于是,匆忙进行了手术。术后两个多月过去,身体还未完全康复,9月7日,就以俗家之身加入了佛门,过了几个月头戴竹笠、四处化缘的僧人生活。

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一种修行。修行,无论是困难的时候还是好的时候,每一天都在进行。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思考的活法,也就是他的人生观,所谈的是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与道德观。其核心内容,是利他。稻盛和夫道出他最为精髓的人生观: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亦即天道,与人为善。换言之,就是“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所谓爱人,就是摈弃一己私欲,体恤他人,持“利他”之心。季羡林先生看完《活法》之后,曾这样评价:“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风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稻盛和夫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是读书阶段,20岁之前这个时期,读书、求学,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第二个阶段,发力阶段,从20岁到60岁的40年,钻研、奋发,为自己打出一片天。第三个阶段,死亡准备阶段,就是从60岁开始的20年,开启灵魂新的旅程,准备迎接死亡,这个准备期需要20年。

从60岁开始准备迎接死亡,这个准备期长达20年,有人说这个准备期是不是太长了?有必要那么长吗?事实上,人最难的是去掉多余的东西,你让他去掉好不容易积累的东西、断舍离,没有那么容易。这个需要一颗“平淡”的心态。我们看宋人的诗和词、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真正静下来,你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宋人美学推崇的“平淡”之美。“平淡”的背后是一种宇宙人生的静观和止观、得失淡然的命运观,是心性的诗意与日常生活的慧觉,是“诗乐一体”的美学观。宋人有现代人的匆忙、奔竞躁动而不知止吗?没有。稻盛和夫出家之后,体会了“平淡”之美。他出家,从托钵化缘中修行,为死亡做好准备。仔细一想,人这一生,匆匆百年,你其实什么也带不走——无论你有多少财富,能够带走的,只有你的经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历越丰富,遗憾越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稻盛和夫在盛名之时(65岁)退出经营第一线,选择抛下红尘俗务,毅然剃度,进入佛门。

有禅语说:“悟道前,伐木、担水;悟道后,伐木、擔水。”皈依佛门之后,稻盛和夫头戴斗笠,托钵,四处化缘。脱去西装革履,穿上草鞋僧衣,尽管仍然在俗世的风尘中劳作、奔波,需要挨家挨户讨要吃的,但内心深处发生了变化。一是反省自己身上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另外,也逐渐意识到: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隐于市井。比如,那些街头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妇人。他感觉到,比起某些有名誉、有财产、所谓功成名遂的人,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有着“慈悲之心”,更为高尚。

企业界的朋友最喜欢谈论稻盛和夫,差不多成“鸡汤”了。学界却喜欢谈论日本另外两位思想家、哲学家:一个是空海,一个是西田几多郎。

在浙江仙霞古道,立着一座空海法师铜像和一块“空海之路”石碑,记载着一段日本圣僧空海法师入唐的故事。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本空海弘法大师(774—835)作为“学问僧”之一,入唐都长安(今西安)学法。空海法师当年学习过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西安青龙寺附近。空海法师,即弘法大师,是日本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他出生在日本言赞岐国多度郡屏风浦(现在香川县多度津町)海边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佐伯直田是当地的地方长官和囚徒监督。15岁时他跟随舅舅大足学习《论语》《孝经》等汉经史书,兼学文化。18岁进入日本当时唯一的国立大学明经科学习。本来说好的,要学24年才回日本,结果,大约是空海悟性太高,两年左右就学成回国了。唐元和元年(806),空海法师携带大量经书典籍返国,开宗立派,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宗祖师。据悉,空海在仙霞古道上与茶叶结下缘分。日本的茶叶是空海从中国引入的。有人说,禅就是日本的灵魂。日本宗教哲学家铃木大拙说:“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流派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范围,几乎仅仅限于宗教生活,只有禅宗超越了这个范围,这是意义深远的事实。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这和空海的影响不无关系。你看日本卡通《樱桃小丸子》里面,小丸子的爷爷友藏时不时写下充满禅意的“徘句”,比如“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春日河川上,正是一桶靛蓝流”等。“徘句”优美、也很生活,如“落叶中流出禅问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一个茶碗或一朵鲜花,就足以让人想象出大至万物的宁静,敬畏自然的心态可见一斑。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太郎,经常散步的石板路径,得名“哲学之道”,西田几太郎也在这里留下了“我是我,人是我,吾自行我道”的名言,给人一种“禅”的韵味。西田几太郎,生于日本石川县河北郡。1883年入金泽师范学校,后托病退学,进行自学;以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选修科。毕业后,回乡任中学教员。不久转向佛教,1903年开始正式研究哲学。历任东京学习院教授,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他和田边元在京都帝国大学先后培育出一批知名的哲学家,在日本近代哲学史上形成一个所谓京都学派。西田几太郎的第一部著作是1911年出版的《善的研究》。这本书曾经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销售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哲学著作。这是笛卡尔的“怀疑方法论”的东方式的表述,可以说是来自禅宗的大疑。

事实上,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多元而感性的生活无疑更接近人的天性。可是,用作家徐小斌的话说,“人们有时太注重目的,注重目的的结果往往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专心做一件事,只要智力健全,一般都能成功。但这成功的代价,却是一种巨大的心智浪费。”

徐小斌在《我的视觉生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2]:世上一切学问、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这道理古人似乎早就明白。舞剑和绘画有何关系?而吴道子观斐民舞剑竟“挥毫益进”。听水声与写字有何关系?而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草书益佳”。更有打球筑场、阅马列厩、华灯纵博、宝铁艳舞、琵琶弦急、羯鼓手匀……这些与写诗有何关系?而陆游却因此“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无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我认为:人生不能不执着,但又不能过于执着;人生不能不专一,但又不能太专一。仅仅有钱的生活是不能幸福的,但幸福又决不能应有尽有、仅仅缺钱。想花钱时手头总没有,那日子也注定不会幸福。

布罗茨基在1991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比喻,“大约一个小时之前,我现在所站立的讲台和你们的座位都是空的。一个小时之后,这个地方又会空下来。我想象,这里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的,‘空是这个地方的自然状态。”这让我想起网上读到的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录之如下:一个中年人,年轻时追求的家庭事业都有了基础,但是却觉得生命空虚,感到彷徨而无奈,而且这种情况日渐严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听完了他的陈述,说:“我开几个处方给你试试!”于是开了四贴药放在药袋里,对他说:“你明天上午9点钟以前独自到海边去,不要带报纸杂志,不要听广播,到了海边,分别在上午9点、12点和下午3点、5点,依序各服用一贴药,你的病就可以治愈了。”

那位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一走近海边,尤其是清晨,看到广大的海,心情为之清朗。

上午9点整,他打开第一贴药服用,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他真的坐下来,谛听风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甚至听到自己心跳的节拍与大自然的节奏合在一起。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安静地坐下来听,因此感到身心都得到了清洗。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贴药,上面写着“回忆”两字。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从童年到少年的无忧快乐,想到青年时期创业的艰困,想到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友谊,生命的力量与热情重新从他的内在开始燃烧起来。

下午3点,他打开第三贴药,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他仔细地想起早年创业的时候,是为了服务人群、热诚地工作,等到了事业有成了,则只顾赚钱,失去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为了自身利益,则失去了对别人的关怀,想到这时,他已深有所悟。

到了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一贴药,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他走到离海最近的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一波海浪立即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

当这个中年人回家的路上,再度恢复了生命的活力,他的空虚与彷徨也就治愈了。

我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喜欢它的禅意。孙悟空本事很大,七十二變,脾气也大,心火旺盛,还大闹过天宫,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碰到妖怪有二十九起,但完全靠个人力量制服妖怪不过才五起,很多情况下,他都不得不到南海找观世音菩萨帮忙解决。因为观世音菩萨派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曾经许诺说:“假若到了那伤身苦难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

菩萨的名字“观世音”三个字很有意思,只要心不躁,再大的噪音也会是美妙的,因为静由心生。

上班之余,我喜欢瞎走,听车水马龙的声音,久而久之,我变得很享受市井的吵闹声,因为我在学着内观。“观”就是“观照”,就是“谛听”,专心地听闻外在的声音。其实,你我他都可以听到“观世音”的声音。据说,“只要静心谛听,观世音的本质就会被开发出来。”

“回忆”就是“静虑”,就是返观自心,即所谓内观。观世音菩萨还有另一个名号,就叫“观自在”。“检讨你的动机”,就是“意”,即佛教里的“初发”。简单地说,就是你干嘛来了?现在又干嘛去?“把烦恼写在沙滩上”,就是“放下”,缘起性空,别太执著。不禁想到顾城的《门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我喜欢万籁俱寂、与静穆山林相对而坐,那种幸福和美好,用语言是难以描述的。

真实的人生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越是有成就者越是如此。

问:“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特别喜欢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句诗,你对韦应物的诗怎么看?

答:北宋皇帝宋徽宗,大家知道他爱书法、爱绘画,自己还担任了“翰林图画院”院长。为了把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画院,宋徽宗还将“绘画试”纳入科举考试之中。其中,就有这样一道考题:野渡无人舟自横。此题取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当时的应试者大多画一空舟系于涧边,或者画一鹭鸶立于船上,或者画一鸟落在船杆……

受到赵佶赏识的却是这样一幅画:一个船夫,卧于船头,寂寞失落,百无聊赖。作者意在说明此时无人过渡,连摆渡之人也无聊,打起瞌睡来。既突出无乘客,又突出无人“渡”,紧扣诗句。给人的感觉是“钓罢归来不系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觉,宋徽宗看后大悦。

韦应物(737—792),唐代京(西安的古称)人,出身名门望族。这么说吧,韦应物的曾祖父韦待价,曾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京兆韦氏,乃唐代世家大族,先后有20人官至宰相。15岁时,他以门荫入仕,做了唐玄宗的贴身侍卫。早年豪放不羁,曾经在街头打架斗殴,还口出狂言:“我是天子侍卫,你们能奈我何?”“五陵恶少,横行乡里,路人侧目,窝藏逃犯,赌博设局,偷香窃玉,公人不敢过问,只因韦郎在大内执勤。”

在晚年的一首《逢杨开府》里,韦应物坦率地承认了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那个写“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也是康熙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几乎可以说,纳兰性德是清词的一个符号。他是词中之词、词中之诗、词中之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乡愁竟然浓炽到这种程度,格调高远韵长;“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人生无常,兴衰无定,令人读罢愁肠百转。

想当年,在那个韦应物做唐玄宗贴身侍卫的年代,大唐的长安何其繁华、自信。

没有唐诗就不是唐朝。盛唐之美,不仅仅在于倾国倾城之妩媚肥美,寺庵庙殿之庄严华美,更在于诗行词句之瑰丽唯美。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这样描写大唐的长安: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长相思,忆长安。李白写下了缱绻悱恻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長相思,摧心肝!

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忆唐诗故里,忆盛唐气象。这时的长安是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宁要瘦得精细,不要胖得雷同”,这是现代一些减肥商家忽悠人的广告词,在盛唐可没有这种观念,如果有,那也是“宁要胖得精细,不要瘦得雷同”。

20世纪70年代的某一天,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话。池田大作问:“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5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说:“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池田大作哈哈大笑:“那么,你首选的居住之地,必定是长安了!”

韦应物荒唐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转眼到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韦应物流落失职。贴身侍卫干不成了,开始逃亡吧,直到几年后局势稳定,才回到老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皇家侍卫,浪子回头。公元758年,韦应物开始洗心革面,立志读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入太学,时年21岁。“常焚香而坐”,以“仁者爱人”“不二过”等要求自己。6年后,即广德元年(763),27岁的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韦应物一生沉浮宦海30多年,儒家济世思想一直在其心中起主导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运的乖蹇又促成了隐逸思想在其心中的发展。后来韦应物效法陶渊明,“气貌高古,清雅闲淡”。由于生逢乱世,仕途的坎坷,佛道的影响,以及遭遇丧妻之痛、疾病的折磨等原因,韦应物具有浓郁的隐逸思想。他常常歌咏泉林,向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魏阙庙堂并不是其人生的唯一追求,山林泉壑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他常常是身在庙堂而心存魏阙,闲居时则遨游山林,咏颂隐逸。

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并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一种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另一种是跟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在这三种不同地域生活着的人们,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3]。黑格尔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不少人把这句话理解成:平原流域的人性格上比较“保守”。即使是保守,也可以“保守”出陶渊明这种诗意隐居的士大夫。人生有两种审美,一种是向外,一种是向内。陶渊明显然属于后者。

城市虽然是很多人的安居之所,但陶渊明式的村落隐居生活,某种意义上是另一处精神家园。中国人一向偏爱风水宝地。无论“芝麻开门”的宝洞,还是阡陌交通的田园,福地洞天始终是人类理想中的生存家园。在晋代,陶渊明诗意地描述了为避秦乱而开辟的桃花园,这个在繁嚣尘世之外的桃花园,被后代的考古学家们一再指责为文学的乌托邦。

这个文学的乌托邦,也深度影响了韦应物。“深夜竹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韦应物的这首诗,写出了遁迹和济世、入世和退隐之间的矛盾和纠结。

韦应物成为盛唐和中唐转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著名,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历来被视为“淡远派”诗人。韦应物现存五言绝句66首,七言绝句37首,他的五七言绝句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说:“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他说自己喜欢白居易的诗,也喜欢韦郎(韦应物)的诗。

不妨读一首韦应物的五言诗《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被认为最能代表韦应物的恬淡风格,其中“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两句,被认为可以和陶渊明最经典的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

苏东坡甚至有意模仿韦应物,写过一首《寄邓道士》: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前两年,微博上大火的一句诗“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就是自韦应物的诗《简卢陟》演化而来。《简卢陟》写得闲情雅致,内容如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大意是说:如此阳春白雪的曲子,却遇不到知音。恓惶忙碌的奔波,在海滨虚度光阴。山涧上的树还沾着晨露,山野的鸟在叫春。我这里有一瓢酒,可以安抚风尘劳顿。

今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韦应物与陶渊明并称“陶韦”,学陶是韦诗的基本方面。除此以外,韦应物还很注意学习《古诗十九首》、“大小谢”以及其他汉魏以至于晋宋齐梁的诗人,形成了其诗歌“源出于陶”,融汇诸家的艺术风貌。

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韦应物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稱。韦应物只在滁州生活了三年,但他的诗歌有将近五分之一是在滁州创作或与滁州有关的。他在《滁州西涧》中这样写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明朝宋濂评价他:“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

辛弃疾感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近老年,才明白辛弃疾的欢喜哀愁。一句“天凉好个秋”,何其通透开阔,更有对时光匆匆的无奈。欲说还休,那就不说也罢。

北宋诗人卢梅坡说得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界万事没有完美无缺。苏东坡65岁那年从海南岛北归,路过江苏镇江的金山寺,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长达十年,流放三个地方,且越来越僻远、荒凉,风风雨雨的逆境都经过了,他依然笑着安慰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文献:

[1] 徐文兵.字里藏医:股[J].新周刊,2015(3).

[2] 徐小斌.我的视觉生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63.

[3] 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