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媒体“洗文”现象的研究

2020-03-24 22:15丁宁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

丁宁

【摘  要】如今自媒体等新媒体大行其道,比如说微信公众号遍地开花,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更是野蛮生长。这些海量内容的产出,人们都应接不暇了。在这期间,“洗文”这个词儿不知何时出现了。在2016年,“洗文”一词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今天,“洗文”已然发展成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行业。“洗文”为何物?“洗文”是黑还是白呢?“洗文”对于原创作者、原创生态圈产生了何种作用?“洗文”的盛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系列问题是值得进行研究的。尤其是目前,在国内,研究这一课题的文献还处于零的状态。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洗文;抄袭

1.文献综述

文献搜索结果是零。从百度学术搜关键词“洗文”(百度学术涵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国内知名的中文学术网站),但结果却是零。由此可以说明学术界或者说研究人员对“洗文”这一现象并不十分关注。

2.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洗文”现象。由于关键词“洗文”的文献为零,所以从百度搜索了相关文章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找到了同类词“抄袭剽窃”的相关文献来进行对比研究。

3.“洗文”的前世和今生

3.1 “洗文”的前世

封建时期的科举考试,要求文章内容不限制于“五经”、“四书”等儒家经典,但不允许考生发挥己意;要求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体裁,即极端形式主义的八股文,教条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面对如此样式呆板、思想僵化的作文要求,“抄”几乎只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可能正是缘于以上种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才自然生产出来,活泼、形象的囊括了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一脉相通,严重羁绊考生思想与能力发展的作文特点,同时也巧妙的点出了应试的对策:抄。

这一“抄”的俚语虽然难登正规写作教程的大雅之堂,但却常能在讨论写作学习之道的不经意间与其邂逅。此语朗朗上口又不乏诙谐、调侃的滋味,最适合于嘲讽明清之际以文取仕的弊病,最能归纳其间应试的雕虫小技。

从古至今,统领写作学习之道千百年的理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当今风靡世界的写作教学改革的“要向生活靠拢”等。

通常大家“抄”的是什么呢?一是僵化的思想内容,二是模式化的表现形式。怎么抄?查阅辞书可见,“抄”一是“誊写”,二是“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

因而,“抄袭”只是要因人而异,因“情”制宜,各取所需罢了。在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一套颇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的“抄”的模式和另一种蔑视知识产权的“剽窃”之风。

古已有很多对于培育这种崇尚文章抄技的文化专制的揭露抨击。“寻章摘句老雕虫”就是古人对那些只会死念书,生搬硬套前人章法、词语而没有任何创造者的嘲讽。

3.2 “洗文”的今生

(1)“洗文”的定义。

“洗文”是“抄袭”进化后的升级版本,是高级的“抄袭”。不仅仅“抄袭”的造诣提升了,而且领域也扩展了。“洗文”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已然扩展到了视频领域。

被“洗”过后的文章或视频内容与原文或原视频好似双胞胎,非常相似相近!

什么叫非常相似相近呢?拿文章打比方说,就是文章的立意和观点都基本一致,让人一看就有一种相近的感觉,但是,不管是如今哪个平台的原创审核机制都不会认定后来的那篇文章是抄袭而来的,这就叫洗文。

“洗文”形象的把文章比作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沾了一些泥土,有人把这件不是特别干净的衣服掛在外面了,而另一个人偷偷把这件衣服洗干净了,最后说:这件衣服不是原来那个人的衣服了。这种行为让原创作者很无语。你说对方抄你的文章了吧,但是人家又没有真的抄你的。

这就好比双胞胎或多胞胎,一看就很像很像,但是你不能说他们是一个人啊!尽管骨子里的东西很相近,尽管他们内部流淌的血液是同源的。

(2)“洗文”的走红。

“洗文”事件的爆点:2016年,有个某瓣作者发文揭发某蒙的文章是抄袭自己的文章。但是这种抄袭并不是明目张胆的抄袭,而是用了更加新颖的抄袭方法——洗文。当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但是当大家仔细看了事情进展后就明白了什么是洗文了。

据某瓣作者讲述,一周之前他在自己的某瓣空间和微信公众账号写了一篇文章。结果,他发现人气颇旺的微信公众号《某蒙》在一周后发的一篇文章和自己文章的内容很相似。所以,这个某瓣作者随后在网上声讨,而且声势巨大,围观群众也颇多。但是,没有用!《某蒙》压根儿就没有理睬他。

为什么没有理他呢?简要分析原因有三点:

一是一个小作者有啥好理的,浪费精力。这个某瓣作者也是一个小自媒体,有着几万粉丝,但是跟某蒙这种大号相比,那就是微乎其微的。某蒙有一期文章调戏了黄渤、王宝强等人长得丑,结果第二天就被逼着道歉了,因为什么?惹不起!

二是某蒙理直气壮,因为做的天衣无缝。某蒙洗文做的很到位,它只学对方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风格去叙述,而且读者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好,读者一般不会关注这个观点谁是原创的呢,只关心谁做的鸡汤好喝。

三是又不是第一次干了,早就习惯了。某蒙公众号的文章不是某蒙一个人写的,而且也应该不是第一次洗文。不然的话,每天哪有那么多奇葩同事、朋友供自己写作呢!

某蒙很聪明,能够打造出一个成功的”洗文“团队。

(3)“洗文”事业的蓬勃发展。

①“洗文”的商业化与产业化。我国互联网建设的快速进步,2012年微信公众号的推出,互联网广告业的飞速发展等为互联网“洗文”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硬软件基础。而后,源于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内容平台这一领域的激烈竞争,它们给予内容生产者巨大的流量福利与现金奖励,又给互联网内容生产者以极大的物质吸引力与诱惑,才最终催生了互联网“洗文”一行业的诞生,并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与规模的扩大。

实际上,从招聘网简易调查,经不完全统计表明,仅京津地区从事互联网短视频与文章“洗文”型创业型公司就有约20家,它们已然明目张胆的“洗文”。往往一个几十人的核心团队,创造着月入百万的营收。

②“洗文”的负效应。作者Sofia曾经遇到一个一字不改摽窃其文章的公众号作者,自称是身有残疾、思想却是圆满的,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努力与不公正的命运抗争。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设却用其文打赏、走流量卖广告。Sofia向微信公众号提出了权利主张,不久,微信公众号后台删除了这篇侵权的文章。只是,权利申诉也就到此为止了。

Sofia指出,对摽窃者来说,并无其他任何实质损失。但是,作者若要收集证据、去法院提起侵权之诉,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太高,得不偿失。正因为有了这种成本的考量,很多被侵权的作者都放弃了通过法律途径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Sofia说,于是乎,便有一些摽窃者打起了擦边球,将别人的原创文字洗一洗,就成了自己的原创文字。即便被揭露出来又能如何?大不了龟缩几日,待事情过去,还可以继续在江湖上混下去。遇见中意的文字,继续拿来主义,洗一洗,依然可以说是自己的原创。这些“洗文”者大约早已遗失了自己的良知,也失去了让自己跳出浮华、沉淀积累、再次辉煌的能力。

(4)学术界对“洗文”的态度。

在百度学术, 通过搜索“抄袭剽窃”这个关键词,经统计发现:对抄袭剽窃这一主题论文的学术成果数量呈现近似正态的分布态势,峰值是在2010年有909个搜索结果,而到2016年的时候对抄袭剽窃的关注呈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巧合的是这也正是咪蒙“洗文”事件爆出的年份。2017年的搜索结果更少,只有36个。与此同时,“洗文”学术论文的零的搜索结果,同时印证了学术界研究者“洗文”的冷漠态度或淡化境况。近20年关于“抄袭剽窃”的中文文献数量变化 如下图:

除此以外,让人惊叹的是在百度新闻中唯一的一条关于“洗文”关键词检索到的新闻报道:某著名大学教授发布的名为《观看与信念:枯木怪石图是苏轼真迹吗?》的一文(见公号“中国艺术史与考古”)有洗文嫌疑,洗的是发表在上海《书法》杂志2002年第四期上的孙某的一篇文章《杨氏集古印谱考辨》。

此文写作者强调,要说这些成果全部都是该教授独立创造的,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反复检查文章,让人感到恐怖的是,该文将孙文用到的材料重新安排了次序,粗看之下,似乎的确是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把别人辛辛苦苦蹲图书馆找来的文献、证据,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一番,如同是自己的发现,只字不提原作者的功劳。这正是此类“洗文”的妙处。当代学者使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标明源头,这是学术铁律。而该教授所用的“洗文”手段,对读过孙先生文章的读者而言,实在并不高明。

4.结论与讨论

“洗文”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洗文”的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管不顾”洗文”的结果,必然会给原创生态圈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也再次警示了知识产权保护性的重要性。在”洗文”面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进技术的进步,包括查重技术的进步。

适当的”洗文”有利于思想的活跃,文化的交织。但是,过度的”洗文”,泛滥性质的”洗文”,低质量的”洗文”,只会混淆视听、愚弄大众,会造成混乱与退化。尤其是如今”洗文”的受众已经不局限于高知领域。由于视频的普及,它已经渗透到广大老百姓之中,渗透到全民之中。如果鱼目混杂的”洗文”任其泛滥的话,很可能会给广大人民带来深深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是潜移默化的,不可预估的。

由于时间短,篇幅有限,有一些关键问题本文并没有展开。比如”洗文”的生产过程,”洗文”公司现状的调查等都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出自谁人? 来源: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a23543e8a313ef185d8a1acfcacac4d.html

[2]某蒙洗文对我们的启示 来源: http://www.zicaitou.com/post/660.html

[3]那些洗文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Sofia(来自某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223155/

[4]并不高明的“洗文”:评《观看与信念》一文 作者:辛棔脽来源: http://news.sina.com.cn/o/2018-08-31/doc-ihiixyeu1657097.shtml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089

猜你喜欢
新媒体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