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评析

2020-03-24 22:29杜雪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4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杜雪花

[摘           要]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跟不上行企业的需求。从现有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所呈现的普遍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论证了通过转变课程观念、出台相关政策、契合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加强企校人才互通方是“1+X”证书制实施背景下重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关    键   词]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24-0110-02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培育会计技能型人才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在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转变课程思想与理念,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普遍特征

2019年湖南省教育教改项目《契合“1+X”证书制度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在对湖南、湖北、广东共十六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呈现如下特征。

(一)“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课程观

用通俗的话讲,课程观就是“课程是什么”的观念。目前高职院校仿效研究型本科学校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认为会计专业课程就是给学生提供已有的会计专业知识,采用“注入式”课程活动。课程主要以教学科目的形态呈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取向定位、课程实施模式的选定关键在于科目知识的选择、组织与传授逻辑。课程观实质上就是这些教学科目的体现。

(二)失衡的“三维”课程目标

近十年,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专业开发、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设定课程目标,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三个维度目标不能有机融合、灵活平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实训实习课程,应因阶段与课程层次不一样而有所偏重。比如,专业理论课程应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实训实习应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公共理论课应偏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墨守成规的课程内容

教育部牵头实施的“示范性专业”项目、“提升专业能力服务产业”项目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但在课程改革方面却存在较大弊病。往往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却不佳。改来改去,依然是原学科思维开发的课程在内容上的分拆或者合并。有的将一门实务课程按照会计或者财管岗位进行拆分,有的却是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拆分,或者将人工操作部分与智能软件操作部分进行拆分,如此等等,拆了又合,合了又拆,“新坛装老酒”其实就是在原课程内容上的删减与添加。不能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经济业务类型、新财税等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特征的新内容,会计课程建设止步不前。

(四)层次松散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学科内容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对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训等的分配和组织,决定着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序与层次。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层次松散,结构不合理。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1)公共基础课程占基础课比例偏大、基础理论课课时较核心专业课多、理论课相比实训课比例偏重。(2)专业课程实施层次紊乱,不符合技能与知识习得的规律。比如还没有安排经济法或税法课程,就已实施税务会计课程;核心岗位专业理论课尚未实施就有分岗实训课程。(3)把公共基础课混同于专业选修课、把专业拓展课当成专业选修课。(4)同系列的核心专业课,在实施学期上没有层次递进关系,时间拉得过长。

(五)综合实践欠缺的课程活动方式

高职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适应时代需求、把握前沿会计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重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上。所调查的院校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活动普遍具有如下特点:(1)以学科式灌输、探究式活动为主。从课程内容安排到课堂活动,都体现着以学科式的理论讲授或者演绎为主。教室成了实施专业课程活动的主要地方。(2)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套用研究型本科,或者中小学的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能体现在岗或者顶岗操作水平、操作能力,评价指标即是无效指标。(3)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单一。所调查的十多所院校与企业都有各种形式的合作,但在课程活动的实施中,实质上只有院校一方,企业方只是“名义”上参与。

二、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所导致的问题

透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普遍特征,课程组采取了比对分析与逻辑推理,归纳出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所导致的问题。

(一)课程价值度不高

课程观首先决定着课程价值度的高低。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价值,它是各利益主体借助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其价值需求目标的体现。相关的利益主体主要有院校、学生、教师、行企业。高职会计专业学科式的课程观、不能灵活调整的“三维”课程目标直接导致这些利益主体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所以课程价值度不高。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脱节

党的十八大后提出“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其实质就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性。会计专业名列于省级示范性专业,或国家级示范性专业,但仔细分析发现,现有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所呈现的特征反映了行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度不够。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活动、课程效果评价指标等都未融入行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病源,也是企业聘不到实用型会计人才的原因。供非所需,需非所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行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院校“内涵”的提升。

(三)教与学双方事倍功半

课程目标缺乏调整性、课程结构松散,致使“教”者不能因课制宜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模式;不能根据知识获取的规律与技能练习的内在联系进行递进式的施教。深层次的课程安排先于浅层次课程的实施,让“教”者一方心累;“学”者一方因课程递进关系不明显、结构松散,摸不准知识摄取与技能获得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习得技能,有腾云驾雾之感,不知所向。这就是经常学生临毕业了都不知道这几年到底学了什么的原因。“教”与“学”全无“授”与“获”的成就感。

(四)专业发展空间受限

职业教育受政策推动,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纷纷打造特色专业、开发新兴专业。会计专业开设历史悠久、发展稳定、经济社会不可或缺,如果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跟不上前沿需求、课程实施活动过于死板单一,不重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培养的高职会计学生就没有就业市场。会计专业的发展就不具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发展空间。

三、“1+X”证书制实施背景下重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

现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导致的问题如何解决呢?课程组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历史上的长处,通过对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理论、教育相关理论的分析认为,借助“1+X”证书制的实施,重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转变课程观念,重视课程价值度的提升

课程组分析认为,办学特色或者专业特色,主要还是通过课程来体现。“怎么教”是重点,“教什么”才是根源,“课程”就是这一根源。要改变课程观念,首先,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这是课程的有机要素。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职业特色鲜明、技能突出的人才,意即上岗就能完成相关会计处理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在上岗前,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即操作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其次,从动态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不只是原理阐述与基本技能的分析,技能的训练与获得是重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紧随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活动的革新。然后,多主体参与课程开发。课程价值的体现是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即院校、行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主体在表达利益愿望的同时,应参与高职会计课程的开发,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

(二)出台相关政策,由行企业主导、同院校共建课程体系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当前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建设皆由院校方独立完成,这有悖教育本质,也不是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行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主导专业课程建设迫在眉睫。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职业教育才有存在的意义。政府可以通过强化责任意义,制定相关制度,施以人事补贴、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措施,借助政策、经济、法律手段,全面推动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性。行企业理应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技能标准、开发专业课程、畅通人才互换、共享实训实习平台。

(三)契合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注重会计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

在“1+X”证书制实施背景下,首个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标准》已制定颁布。这一标准是基于国家经济改革与科技发展、企业前沿需求而开发的,顺应了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趋势。院校应注重会计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首先,加强会计专业教育中物联、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处理等技术内容的充分融入;其次,加速建立、开发物联、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处理等技术的实训平台与加大培训、实训、实习力度。

(四)加强企校人才互通,拓展教师复合成长路径

“教什么”开发好了后,“怎么教”也不容忽视。有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更懂得如何运用理论、原理结合经验来处理具体经济业务事项,这一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远胜于传统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课程也在动态中革新,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有必要全面拓展教師复合成长的路径。首先,否决高校毕业生直接任教于高职院校的许可。之前高职院校仿效本科院校做法,重学历轻经验,重引进轻培养,从高校一毕业就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面对会计专业课程除照本宣科再无他策,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其次,打破人事互通桎梏。实行人事改革,加强行企业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互通,校企人才定时、循环式“回炉锻造”;最后,注重高职会计教育师资的梯队式培养,强化教师与不同行企业人才的交流与互换,拓展有助于教师成长的空间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靳雪芳.“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2):86-91.

[2]庄丽琴,涂秀菊,杨小斌.“课证一体、岗证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报告[J].中职教育研究,2019(6):5-8.

[3]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Z].(教职成〔2019〕6号),2019-04-04.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