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0-03-27 06:59张晓鸣
文理导航 2020年10期
关键词:渗透措施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张晓鸣

【摘 要】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朝代更迭与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传统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兼具知识和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塑造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学生世界观和思想意识的形成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做渗透时,应设计合理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以典型人物为拓展点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介绍时,若只拘泥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发源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粗浅认识层面,并不会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从某一历史人物着手,以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美好品质为拓展点,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具体化人物的学习,从而了解到他身上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课时,文章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为友人前途的担忧,在正常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便可以诗作者李白为拓展点,为学生介绍盛唐文化。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开展一项“我心中李白”演讲比赛。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关于李白的资料,在对李白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自主准备一份演讲稿,谈谈李白身上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结束后,为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对学生的演讲做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李白身上所集中的文化。譬如李白由于深受唐代儒学影响而体现出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精神;譬如李白洒脱浪漫的生活态度是受道教影响的缘故;譬如李白常年佩剑在身是唐代尚武风气的体现。借助这种以典型人物为拓展点的教学模式,原先在学生心目中高远而不可触摸的传统文化变得具象化、人物化,学生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壁垒大大降低。

二、以节日、风俗为基础,传递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在人们生活中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通过书本文字的形式得以保存,有的是通过实物形式留存成为文物,有的是通过技艺表演形式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所有的延续方式上,传统节日和节日风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对某一传统节日展开讲解。以九年级下册《月下独酌》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便可借助诗中提及的“月”这一意象,引申到中秋节的风俗介绍。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啊?学生答出吃月饼,和家人赏月这些习俗。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不过老师知道除了这两个习俗之外民间还有观潮、烧斗香、玩花灯、舞火龙、饮桂花酒、玩兔儿爷等众多中秋风俗习惯,同学们都记住了吗?学生:记住了!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学生对中秋习俗有了更为广泛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因为还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故而对于中秋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没有太深的感受,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人们对于家人团圆的渴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天涯游子思乡情怀。如此,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更感受了传统节日的风俗和文化内涵,进而提升了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深入挖掘教材,优化教学流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被教师于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不可否认,积极创新多种教学形式固然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繁杂的教学途径势必会分散学生于教材知识学习的专注度,故而教师在合理运用新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时,更要注重对教材知识做深入挖掘,以课本为依托,优化教学流程,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进行八年级上册杜甫《春望》一课教学时,便可不仅仅拘泥于只对诗作字面意思进行讲解,而是对诗作中的每一句做具体情感剖析与文化延伸。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以景物反衬情感,表达了强烈的黍离之悲。教師在讲授时,可藉由此句诗延伸到古代文人身上浓厚的忠君之心和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归属感。颌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战乱年代军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封远方寄来的家书在军士心中便抵得上万两黄金。教师在讲授到此句时,可组织学生对这句诗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和背景时局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归纳阶段点出这句诗其实是所有受战争迫害人民的共同心理,其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如此,学生不仅对教材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鸣,进而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了文学素养。

四、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尽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性讲解会对学生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然而被动吸取知识的效率必然不如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要求学习来的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不光要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中,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不失为一记良策。相较于其他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主动阅读时,会将书本上所呈现的知识在脑子里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的阅读积累之下,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后,便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国学经典传承至今,留存下来的都是我国古圣先哲的思想结晶,若能养成一个长期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的习惯,对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例如学生在阅读《论语》后会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论语中孔子与他弟子的对话中所蕴含的有教无类、爱人、谦和、恕道等儒家核心精神都会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精神层次进行拔高和洗涤。学生在阅读《诗经》过程中,会对先古时期周王朝的社会面貌有一个具象的了解;在读到其中由各地民歌汇集而成的《风》这一部分时,会对古代的爱情观、劳动观产生诗意的认识;在读到《雅》这一部分时,了解到古人祭祀之礼及对天地的敬畏,读完《颂》这一部分后,对古代历史、宗教、社会各方面有了相对全面的认知。学生在阅读了大量国学经典后,教师可定期组织一场分享会,让学生在会上自由分享他们通过阅读而了解到的中国古代文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知识面得到拓宽的同时,自身文化修养亦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由传统文化渗透的语文课堂于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教师可通过典型人物拓展、节日风俗介绍、深入挖掘教材、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等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文化渗透,从而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江苏 泰州 225400)

猜你喜欢
渗透措施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加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