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研究

2020-03-30 03:17曹顺丁志卫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曹顺 丁志卫

[摘要]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系统,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方可产生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当正视当前协同教育的突出问题,在坚持开放性、目的性、匹配性、关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管理协同、制度协同、主体协同、方式协同、环境协同等多个维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关键词]协同教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管理条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众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显效果、出成效,有赖于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育管理,实现各教育部门和教育主体间协同合力。但是现实中,部分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分工往往较为分散,没有从学校层面建立起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各职能部门间也没有形成协同工作机制,相互间沟通交流不畅。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教育职责模糊化

高职院校党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责任主体”,负有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具体到执行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分担,一般来说主要由党委宣传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以及二级机构党团组织等部门具体落实。由于涉及部门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往往会出现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每个部门和机构看似都有任务,但具体谁统筹协调、谁具体执行、谁督察考核并不明确,工作落不到实处,浮在表面。

(三)教育资源碎片化

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既有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资源,也有作为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以及作为重要补充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如何把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这一问题目前来看并没有有效解决。从校内资源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多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工人员为主,欠缺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形成全员、全过程教育的局面”①。从校外资源来看,网络、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劣不齐,没有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呈现出资源分散、专注力偏移等现象,教育效果无法保障。

(四)教育方法单一化

“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提升教育效果,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学校过度依赖课堂教学,没有嵌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中去,没有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等,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有难度。即便是在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环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专注于概念、内涵、原则等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日常生活相融合,从而出现了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所谓协同,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强调不同资源或个体之间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③强调系统内部有效协同,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的协同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但是作为理论形态的“协同理论”则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所创立的协同学(Synergetics)。哈肯教授认为,不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精神世界,都存在着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要素间的相互竞争,使得系统整体往往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而协同学就是要研究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竞争机制,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自组织集体行为的科学”④。它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非平衡状态下的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能量等交换情况下,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竞争、合作等机制的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⑤经过多年的发展,协同学已经成为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高等教育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其理论中“序参数”“临界涨落”“支配原理”“协同原理”等相关概念和原理可以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具有开放性,它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在系统内部建立起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有效互动机制;在系统外部加强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他教学、宣传、管理等工作的紧密联系与配合,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思想状况的改变及时做出调整,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目的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中,教育目的是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对于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有序演化的关键变量,也是理解其结构关系的核心要素。因此,要重点把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围绕教育目的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推动教育系统的有序演化。

3.匹配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者。”⑥要让大学生群体正确认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坚持匹配性原则。

4.关联性原则。从协同理论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的特性,即在非平衡状态中各子系统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独立运动,同时各子系统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高职院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既要看到系统内部诸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诸子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把握其中的关联性。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一)教育管理协同

在高职院校现行管理机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由校党委主抓,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这种安排看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得很高,但是党委和行政两条线的现象往往导致其成为软指标、空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教育要优化教育管理机制。首先,优化领导机制。学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组建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监督、统筹协调。其次,优化责任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进行分解,制定任务清单,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评价反馈,根据教育效果和履职情况对任务清单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达到最优教育效果。最后,健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功能,推动各职能部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协同工作,定期进行专题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落实。在全校形成校领导亲自统筹、职能部门各尽其职、相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工作落实。

(二)教育制度协同

首先,完善队伍保障制度。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选优配强工作队伍,把德才兼备的干部和教师吸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来;加大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分层培训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格局,不断提高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评优奖励制度,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评优活动,奖勤罚懒,不断增强工作队伍的动力与活力。其次,完善考核保障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党建和教学评估体系。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对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和院系开展实效进行评估。最后,完善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费投入,搭建教育载体和平台,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教育主体协同

首先,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动机制。一个人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交流方式,以及采取共建成长档案袋、搭建共同教育平台等多种措施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共享学生思想动态并在育人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社会的协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做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要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得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不断对接、碰撞中实现与社会发展变化相融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向同力。其次,要在校内构建全员育人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开展全方位渗透、全人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的全面育人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要树立“每个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个地方都是育人阵地”的教育理念,加强互联互通,强化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四)教育方式协同

首先,实现课堂教育系统的协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样也是高职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内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践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文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各学科教师立足自身学科内容,掌握学科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本学科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过程。其次,实现第二课堂教育系统的协同。整合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教育,发挥活动育人参与度高、吸引力强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最后,要实现两大教育系统的协同。要在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发挥不同教育方式的特长和优势,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两大课堂的交叉、协同、融合。

(五)教育环境协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效果。首先,实现校园育人环境的协同。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堂主渠道的有效补充。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三是要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科技等校园主题活动,以及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实现网络育人环境的协同。网络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建设一批新媒体平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最后,实现家庭和社会育人环境的协同。一是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保持家校间常态化沟通与交流,形成育人合力。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挖掘和开发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和社会间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有效利用。

[注释]

①龙妮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动协同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6):234.

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

③寧秋娅,李洪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的协同创新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7):76.

④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9.

⑤曹顺.协同学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唯实(现代管理),2018(12):40.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7.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