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你能战胜一切

2020-04-02 07:09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路板援助危机

潘楷文

从今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NCP)疫情在武汉爆发,紧接着肆虐湖北,进而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体系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检验。1月27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其网站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旨在针对不同人群,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随后,各地相继发布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案,疫情的心理危机干预进入公众视野。

实际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导原则》,正是我们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具体体现。只是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危机干预还比较陌生,甚至对其存在误解。

心理危机知多少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遭遇突然或重大的应激事件,比如地震、洪灾、空难、重大传染病暴发、恐怖袭击、战争等,都有可能导致个体内心的失衡,引发其心理危机。在这种心理危机状态下,人们一般会出现恐惧和悲伤的感觉,以及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而自杀的观念、行为。那么,当你突然感受到重大的痛苦时,大脑会怎样保护自己呢?如果要“保护自己”,就必须要提到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即指当我们面临挫折、冲突等重大且紧张的情境时,比如这次突发的疫情,我们的心理会自动启动一些调节活动,来帮助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理解为一个复杂的“集成电路板”,那么我们的情感就可以理解为在电路上流动的“电流”,“电压”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外部情景。当我们面临亲人离世、战争、灾难、重大传染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我们会突然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感,外部环境给予的“电压”就远远超出了“电路板”的负荷,强大的情感“电流”会瞬间击穿“电路板”,大脑这块“电路板”就会“烧坏”。“烧坏”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罹患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很难治愈的精神疾病,极端情况甚至自残自杀。

为了防止大脑这块“电路板”被强烈的负面情感电流烧坏,我们的大脑就进化出了一种调节机制,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相当于电路板上的“开关”或者“保险丝”,以确保大脑这块“电路板”不被烧坏或者发生“短路”,这种能力就叫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大脑能将人们在危机情景下自然产生的强烈情绪情感从认知中剥离出去。这样,人们在重大危机情景中,就会暂时体验不到过度的痛苦了。然而,任何进化出的机制,都有两面性。“保险丝”断了之后,并不是说危机就解除了,当危机过去、“保险丝”再度接上时,大脑一样会再度经受瞬间到来的强烈情感“电流”的考验。

除了人为的心理危机干预外,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格外重要。对这些在塞拉利昂内战期间截肢的孩子来说,踢球是他们重燃生命的希望。

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这是一名男性来访者,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年他才8岁。他说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地动山摇,灯和黑板都掉在了地上,墙体裂开。当时教室里一片混乱,大家大哭起来,老师大喊让大家钻到桌子底下去。他就钻到了桌子下面,害怕极了,身体完全僵住了,不停地大喊“妈妈”。过了一会儿,地震停了,幸运的是,教学楼暂时没事儿。老师赶紧组织学生往操场上跑。他当时觉得自己的腿已经软了,并且尿了裤子,他说自己根本就控制不住。后来,尿裤子的毛病伴随了他很多年。只要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会下意识地往桌子下面或者床底下钻,并会尿裤子。有一次外面刮大风,风的声音很大,他吓得躲在桌子下面不肯出去,裤子再次尿湿。

虽然在大地震时,他能够本能性地切断了大脑中的“保险丝”,阻止了强烈的情感“电流”烧毁“电路板”,但“电路板”也就此出现了问题,如果不改变“电路板”的结构,强烈的“电流”还会出现,他依然会体验到地震时的可怕,这让他非常痛苦。

实际上,心理危机干预要做的,就是在“保险丝”被烧断之后,不仅帮助当事人“更换保险丝”,而且及时修理“电路板”,把容易引起强烈“电流”那段的元器件“更换掉”。如果不及时更换,那么如果在遇到相似的场景,当事人马上就会体验到当时强烈的情况,“保险丝”会再度烧断,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并进一步影响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不幸的是,但凡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突发危机事件,一般都会波及一大批人,涉及面极为广泛。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不但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波及了整个中国,也传播到了海外,在海外引起了恐慌,总波及人數达数十亿人。那么,这么庞大的群体,都因为突发危机事件而受到心理冲击,如果只是让个人或者组织自发去逐一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既不现实,成本也巨大,如果组织不好,还会遭遇次生灾害。并且,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水平可能参差不齐,那么如何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呢?

任何社会管理体系与机制,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诞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也是如此。它不仅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人员在面对突发重大危机事件时,能够高效地进行决策、立法、对社会资源迅速分配,同时还包括改善受灾人群心理问题、对大众宣传教育等多项任务。

1942年美国波士顿椰子林音乐厅发生火灾,300多人丧生,150人受伤,林德曼等人在火灾后,开始对 493位死者家属和幸存者的哀伤反应进行研究,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干预指导。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也是第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随后,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署(NIMH)着手制定灾难受害者服务方案,对重大灾难的社会心理反应研究进行资助。1974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资助一项灾难危机干预项目,由美国心理卫生服务中心(CMHS)紧急服务及灾难救助项目组(ESDRB)负责,标志着美国官方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的开始。

今年96岁的约翰·雷佐是1942年椰子林音乐厅火灾的幸存者,他手上拿的是当年火灾现场的照片。

当年火灾现场的照片。

其中, FEMA是美国政府处理平时或战时紧急事务的主要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灾难援助工作。该机构不仅提供紧急心理援助,还资助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项目,以及对心理援助人员的培训工作。除政府机构外,美国还有许多非盈利的社会团体、学术组织、宗教组织和高等院校也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服务。1992年8月,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红十字会联合推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反应网络(DRN)的公益项目,由DRN认可的心理专业人员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提供心理卫生培训,同时与其他同行协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受害者与救援工作者提供免费、现场的心理卫生服务。目前DRN已有3000多名心理专业成员。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造成的心理创伤会伴随受灾民众很长时间甚至终生。因此,为受灾民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至关重要。而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初步尝试阶段。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第一次正式开始灾后心理创伤的干预工作,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应邀派人参与烧伤科等科室共同组成的抢救组,对伤亡者家属的心理危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预工作。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心理专家首次实现了灾后24小时对内的现场救助。到2002年4月,国家发布《中国精神卫生工作2002年-2010年工作规划》中提出把精神卫生救援工作纳入救灾防病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并建立试点,实现到 2010 年,重大灾难后受灾人群中50%能够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二是积极探索阶段。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我国心理救助力量首次大面积、全方位地介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中。政府、民间组织、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均积极参与,全国很多省市设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热线电话,除了回答关于“非典”的知识性和信息性的问题以外,还对“非典”患者、疑似“非典”病人及其家属、隔离人员、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是突飞猛进阶段。2008年“5·12”汶川地震,可以说是我国对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地震发生后的 24 小時内,全国各地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和民间组织组成志愿者队伍赶赴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援助。当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科院心理所,以及其他各心理学专业机构,还包括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家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纷纷赶赴灾区实施心理救援。民间心理援助力量,也在此次救灾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四是成熟规范阶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援助工作站”模式在实践中成型,并被证明是心理危机干预最直接、最有效的单元,不仅可以保证科学、持久地将心理危机干预开展下去,还能够逐步实现心理援助站点的本地化。此外,大众媒体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志愿者通过网络组织起来行动,不能到现场的公众通过网络捐款、寻亲、提供心理救助、进行慈善监督。2015年,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制定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了“每个省(区、市)至少开通1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00%的省(区、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发生突发事件时能根据需要及时、科学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此后,在一次又一次突发事件的考验面前,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在之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基础之上再出发,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尤其是短视频和直播,就在此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卫健委发布《指导原则》的当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就开启面向全国受疫情影响人群的心理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到2月14日时,已服务超过3500人。与此同时,北师大心理学部及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联合长江商学院,还紧急筹备开通了面向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专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向不辞辛苦承担重任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这又是在实践中的一次创举。

放下心里的包袱,前行才能更有力量。相信我们不仅能战胜病毒,更能战胜“心毒”!

猜你喜欢
电路板援助危机
爱心援助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废弃电路板拆解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单片机实验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
微波辅助浸取废弃电路板中铅锡锑
基于废弃电路板金属回收的破碎试验研究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