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

2020-04-05 18:51张晓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张晓燕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成绩,而在于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读书兴趣;读书习惯;读书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29-0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些名言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自己会读书,更要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读好书,激發读书兴趣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要想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就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每一个孩子在他的学龄段都有他自己的知识水平,如果用我们成人的想法来代替他们的想法,用成人的视角来给孩子推荐书籍,这是很愚蠢的,因为孩子根本看不懂。其实,绝大多数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只是不喜欢成人强制给他买的书。

在农村小学,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和外来种植户的孩子,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局限于生活上,在学习上关心最多的就是成绩。鉴于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所要肩负的责任就更重大了。我每学期都会给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之前每一本书我都要自己先读过,学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故事情节。因为我深知,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们才愿意去阅读,千万不能把好书放错时间送给孩子。每一次开学的时候,我都会把我推荐的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读给学生听,如当我读完《小猪唏哩呼噜》第一集后,学生听得正有趣,我戛然而止,并提问:小猪唏哩呼噜是谁,你们知道了吗?接下来在这只小猪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这立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想读的欲望。

二、好读书,培养读书习惯

要想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根本保证。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养成阅读习惯之前,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低年级时,我每天布置的作业就是读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我会选择带点强制性的措施,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请邻居帮助。拼音一学完,作业就变成每天读书给家长听,然后随着识字量、拼音熟练程度的增加,每天要求学生读书的量也逐步递增。另外,我还会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就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

要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还应该多创造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例如,每个学期进行“书香家庭”“阅读小报”的评比;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书中一个精彩的小故事等。大多数学生的荣誉感是非常强的,他们都不希望自己落后于同伴,都会积极努力地参与到活动中。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推荐的书目分别是《夏洛的网》《乌丢丢的奇遇》《长袜子皮皮》《鼹鼠的月亮河》,全班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买一本书,看完以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根据推荐的书籍来出几份阅读题,让学生根据看过的书目来选择一份阅读题,小组共同完成测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同时又起到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作用。

三、读书好,体验读书的快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书后最快显现出效果的就是识字量得到了飞速提升,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字,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后,他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书中遣词造句、构段的方法,写起文章来自然而然就不会咬笔杆、趴桌子了。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次写话课上,突然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要不要分自然段?”要知道,以往每次教三年级的时候,这都是一个令我十分头疼的问题,这种状况要持续到四年级。我听了学生的提问后又惊又喜。被他一启发,那次的写话居然有好多学生分了自然段,而且分得还很合理。学生通过大量、长期的积累,他们的知识高度就会超出特定的年龄段。到二年级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学会了分自然段,学会了通过语言描写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甚至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这难道不是阅读带给他们的智慧?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它不是通过课堂上大量地去讲、去练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就是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扛起这副重担;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书香伴随着学生茁壮成长!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