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语文教法创新探索

2020-04-05 18:51朱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朱婷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创新教法,通过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拓展训练等手段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法创新;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23-02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整合相关资源,寻找课堂教学的准确切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创设合理情境,为学生渲染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引入相关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重视拓展训练,内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整合资源,探寻传统文化的渗透切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其出现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小学生正处于发展不平衡阶段,注意力易转移,容易对事物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时,应创新教法,拓展教材,引入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采用新颖的、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不断整合相关资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开辟有效的路径,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第五册《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伴着音乐反复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将秋天画下来,并与书中插图进行对比;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画作,再次朗读诗歌,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秋天之美,聆听秋天的声音之美;在学生赏析了诗歌后,教师出示大量关于秋天的诗歌,让学生反复阅读、对比,找到共同点并据此试着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帮助修改;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再试着为自己的作品画插图,使作品更加完整。整堂课,教师不断整合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为传统文化在语文课 堂的渗透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切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使用多种媒介力量,整合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寻找创新切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法的创新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渲染传统文化渗透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大的环境之中,特定的情境可以使人与所处的环境产生共鸣,从而加深感悟。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依据所讲内容渲染一种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情境创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意识,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蓬勃向上。

如教师在讲解《山行》这首古诗时,先举办了一场以“秋”为主题的国画比赛。比赛前,教师准备笔墨纸砚等国画用具;比赛时,学生们纷纷在纸上创作自己心目中秋天的样子;比赛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作品赏析与点评。整场比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了寂静清幽的秋景中,为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奠定了基础。学生分析作品时,教师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伴着音乐说出心中秋天的样子。学生解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感受《山行》这首诗所描绘的秋景图。学生伴着音乐大胆想象,感受其秋意之美,并在已形成的感情基调中再次慢慢诵读诗歌。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欣赏意境之美的过程中,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感悟,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渲染了特有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特殊的情境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进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引入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繁多,而小学生对知识的整理与理解能力较弱,对于学习与感悟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巧妙且多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传统文化,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韵律极好,适合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此,教师举办了一场“我是大诗人苏轼”的主题朗读比赛,让学生查找苏轼的相关资料,找到《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创作背景,根据诗人的情况与诗歌写作背景,模仿诗人的情感来朗读诗歌。通过本次比赛,学生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西湖的美景也有了初步印象,对诗歌的情感也得以把握。学生在诵读时,对诗歌的意蕴和音律能够基本掌握,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古诗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祖国美景的图片或资料,将这些资料汇编成册,编成《带你浏览祖国大好河山》图画本。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唤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入多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新鲜多样的活动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充满了遐想,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训练,内化传统文化渗透认知

传统文化流传千年,对人们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提取出来,并作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迁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地位。

如《司马光》一文,教师在讲解时,让学生根据插图编写故事,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予以补充。当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司马光砸缸故事背后的道理,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让学生学会从古代先人的事迹中感悟真理。文章讲解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训练,让学生查找资料,寻找古代先人事迹并讲给同学听,同学听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生纷纷找了不同的古代小故事,如《曹冲称像》《郑人买履》《田忌赛马》等,其他学生则对这些小故事提出不同看法。整堂课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教师从一个古代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会了简单的道理,通过拓展训练又引出多个寓意丰富的故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夠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引为己用。

拓展训练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要求相结合。这一教学举措实现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真正价值,让语文课堂拥有了人文底蕴,也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学生通过拓展训练,学会了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提升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了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让语文课堂更加充实,让语文教学充满韵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对话理念
联系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