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走校: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创新路径

2020-04-06 03:29洪飞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5期

洪飞

摘要:名师走校是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教师管理区域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基于教师角色转型、双向择选、待遇驱动的考量,名师走校呈现出内容多维、标准适切、流程规范的系统化样态。在实践中,需要组织、经费、激励政策等多方保障,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名师走校;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教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B-0004-04

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家门口好学校”需求的重要路径。当下,许多地区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基础均衡”(也称之基本均衡),而致力于追求“优质均衡”(也称之为高位均衡)[1]。名师是优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名师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随着“互联网+教育”的稳步发展,名师资源的“线上共享”日趋成熟,而“线下共享”还存在种种问题,如:区域追求短时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学校固守本位主义,缺乏共享意识;教师超额无偿付出,缺乏自觉意愿;等等。从区域层面看,如何实现区域名师资源的“线下共享”,建立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加速促进薄弱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助推新建学校树立品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名师走校,是指区域内拥有一定专业知名度的教师,在完成本校工作量的基础上,利用工作或非工作时间,自愿为有相关需求的学校有偿提供学校管理、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学生辅导、观摩研讨、活动策划等服务。这一基于学校现实发展需求、名师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非强制性名师共享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盘活区域内名师存量资源,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名师走校的考量基点

(一)教师转型成为“区域人”

浙江省自201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来,相继推进了一系列学校教育治理和教师人才培养的新举措。2019年发布的《浙江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指出,“将改革试点工作与校长教师交流紧密结合,鼓励部分优秀教师跨校交流到师资薄弱学校”[2]。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县管校聘”的实质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内的教师编制、人事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城乡间、校际间师资的均衡配置”[3]。“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确立起中小学教师县域统筹管理体制,教师人事关系归属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了教师由“学校人”到“区域人”的转型。

教师成为“区域人”后,名师就不再是某所学校所专属,而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加强有效配置,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校际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名师共享会涉及政策、利益、主体等诸多要素,在现行的交流轮岗、集团共享、工作室辐射等政策性、单向性、奉献性共享机制基础上,需要建立基于主体意愿、利益补偿的自主性、双向性、有偿性名师共享机制。这在打破教师交流轮岗实施的管理体制障碍、统筹使用县域内的教师资源、激发教师梯队活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4]。

(二)基于自愿的双向选择

名师走校不属于具备强制力的教育管理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只负责统筹安排、舆论引导、措施保障、督查监控等支持性工作,名师的自觉参与和学校的主动延聘是这一举措顺利实施的前提。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門切忌强制要求名师和学校全部参与其中,而是要摆正“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大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激发名师和学校的主动参与意愿,共同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名师走校是名师和学校的直接联动,旨在发挥名师专长,服务有相关需求的学校,其间存在一个契合度的问题。学校在特定领域的教育教学发展,是否有相应专长的名师参与指导?哪个名师最符合要求?名师的专业特长,是否能帮助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名师最有把握解决哪个学校的问题?……二者的“供需”匹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居中统筹协调,建立名师走校“供需”对接平台,促进名师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三)待遇杠杆的有力撬动

名师的日常工作量相对较大,推动其走校提供额外劳动服务需要有一定的待遇驱动。从群体职业理想层面来说,精神待遇驱动具有更加深入持久的效能;而从个体现实生存层面来说,也不必讳言物质待遇的驱动作用。一方面,名师付出额外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一方面,物质待遇也是名师专业价值的一种体现,能让名师体会到专业尊严。

名师走校的报酬需综合考虑名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荣誉级别类别、服务项目工作量、服务时间、服务效果等要素,具体支付标准可以参照省级教育培训经费开支管理相关规定,可略低于同级别专家报酬支付标准。同时,在区分不同类别、级别荣誉和项目劳动强度时,可以设定某一级别荣誉和某项服务为基准线。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推动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物质待遇驱动所引发的相关社会效应,如普通教师心态与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与家长的评价等。

二、名师走校的操作要点

名师走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学校、名师协商合作,按照一定规范科学实施。

(一)名师走校项目及形式

名师走校项目是根据学校需求与名师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确立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学生辅导等方面。名师走校形式按时间分,可分为定期与不定期;按参与程度分,可分为主持型与参与型;按功能分,可分为实践型与指导型。走校的具体项目内容、形式及实施方式最终由学校和名师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予以确认。名师走校项目及内容可参考表1。

(二)名师走校报酬标准

根据名师类别、学术影响力、走校项目内容与时间、绩效考核等要素,确定相应的系数,制订服务报酬标准。报酬计算公式可以为:报酬标准×名师类别级别系数×服务项目系数×工作量×考核系数。譬如,可以课时为工作量计量单位,以日常教学1课时200~300元为报酬计量基线,设定日常教学、市级教坛新秀为标准系数,制订名师走校报酬参考系数(见表2)。

(三)名师走校实施流程

名师走校的有效实施,需要确立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各方协同合作,各司其职,从而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名师走校实施流程包括协调统筹、确立实施、考核结算等,具体如下:

1.提交《名师走校意向表》。《名师走校意向表》分学校、名师两类,主要内容包括需求或可提供的服务项目、项目目标及内容、走校形式与时间安排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意向表的设计与发放,学校和名师在规定期限内填写并提交。

2.协商走校意向。分为两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第一步,对《名师走校意向表》进行统计审核,优化可行性项目及走校要素;第二步,以公开发布或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学校和名师进行双向选择,基本确立走校意向。

3.签订服务协议。根据双方意愿,学校与名师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商定目标、内容、形式、时间等走校服务细节,签订服务协议,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4.开展走校服务。名师根据服务协议相关要求,协调安排好所在校的各项工作,按规定完成走校项目各项任务。走校服务期间,双方需就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积极的协商沟通,如有特殊情况,需及时告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5.绩效考核。走校服务协议期满后,需对名师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在所在校的工作进行核定;二是采用自主考核或第三方考核的辦法,对走校服务项目绩效进行考核。

6.报酬支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走校服务报酬标准,对各服务项目进行核算,统一发放服务报酬。

三、名师走校的保障重点

名师走校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明确项目的多维内容、科学标准和规范流程,还需要有组织、经费、激励政策等多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专门机构,给予组织保障

作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名师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举措,名师走校要顺利实施,需要成立专门的名师走校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保障。领导小组需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领衔,由人事、基教、计财、督导等科室及相关业务单位人员构成,如有必要可下设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名师走校工作方案及文件的研制、报酬标准的制订、材料文本的设计、数据的统计核算、实施过程的协调、实施结果的考核、走校报酬的支付等工作。

(二)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待遇保障

名师走校报酬是计划外、非常规的教育经费支出项目,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走校名师的正当权益及走校项目的持续实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需提前摸排名师走校的规模,根据走校报酬计算标准和方法,初步核算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名师走校专项经费额度,根据额度大小,或统筹使用教育经费,或向财政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管理,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根据名师走校报酬标准及考核结果进行核算,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支付给走校名师,或以绩效考核经费名义下拨相关学校,由学校发放。

(三)出台激励政策,给予氛围保障

名师不仅承担所在校的教学、管理、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实施等工作,还要参与县(市、区)、市乃至省相关业务部门的成果研发、教师培训、活动组织等工作,总体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要推动名师积极主动参与走校,在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偿基础上,还要积极营造氛围,给予走校名师精神鼓励与价值引领,打造良好的区域名师走校文化。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在多种场合进行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名师立足区域,主动服务;修订相关政策,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对走校名师予以适当倾斜。

总的来说,名师走校是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积极探索。在名校走校达到一定规模后,这一举措必然能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作为一种创新举措,其可行性、有效性如何,还需通过实践进行验证、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王振存.走向高位均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追求[J].教育研究,2012 (3):37.

[2]浙江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EB/OL].(2019-05-14)[2020-07-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42/201905/t20190514_381911.html.

[3]候洁,李睿,张茂聪.“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中小学管理,2017(10):29.

[4]李茂森.“县管校聘”实施方案研究与再思考——基于浙、皖、粤、鲁、闽等5省“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意见的内容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9(2):71.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Famous teachers guidance for school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regional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choo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eacher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eachers role transformation, two-way selection, and salary-driven considerations, the famous teachers guidance for school shows a systematic manner with multi-dimensional content, appropriate standards, and standardized processes. In practice, multiple guarantees such as organization, funding, and incentive policies are needed to further revitalize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famous teachers guidance for school;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reg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