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记忆”

2020-04-06 03:29朱燕芬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王老师校长学校

一个人的生命,与他一路上所接触过的自然、所就读过的学校、所阅读过的书、所经历过的事、所遇见过的人……,都息息相关。教育路上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在我的教育生命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

第一次和N个第一次

第一次和奚亚英校长的相遇,是在22年前的一节课上。上课铃声响了,教室的后面多了一个人,原来是奚校长来推门听课。课前的5分钟,我是游离的,一边上课一边不断地安抚自己:这是一节练习课,思路理清,难点讲清,应该问题不大。40分钟的课堂,从开始的慌乱,到渐渐镇定,最终按节奏完成任务。课后,我在忐忑不安中问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奚校长说:“这节练习课思路很清楚……”终于顺利过了奚校长的听课关!多年以后才得知,当时奚校长还有这样的评价:“这个老师课堂很率性,有自己的思考,课堂也很灵动,可以好好培养。”

人是一个不能没有愿景的物种。2009年,是我最后一年有资格上评优课(要求参赛者不超过35周岁),还从未上过区评优课的我主动向奚校长请缨。奚校长说:“去吧!这个机会不容易。”第一次上评优课就拿回区一等奖,我内心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但更多的是感谢奚校长对青年教师的无私支持,尤其是满足青年教师内心的发展需求。

走上中层岗位,与奚校长接触机会多了,她所践行的“优质教育平民化”,让我们这群人紧随其后。说到底,是她在教育行为、管理实践、为人处世等方面所表现的、所蕴含的、所辐射的“善”的精神,引领我走进并全身心融入教育。我永远记得她说的一句话:用整个的心做教育。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连串基于内心愿景的选择”。和奚校长有了第一次的相遇,就有了此后我与她的N个第一次。2010年,第一次参加省评优课获得一等奖,奚校长比我都高兴;2014年,第一次在《人民教育》上发表文章,她发来了短信,祝贺我独立做课题研究有了收获;2016年,全力以赴参评江苏省特级教师,她打来了电话,关心我课堂的考核和材料的整理;2016年,第一次担任一所学校的领头雁,她面对面和我对话,指导我如何引领一所学校的发展;2018年,学校第一次面临常州市新优质学校评估,她带着她的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到我的学校问诊把脉;2019年,评上正高级教师,她第一个送上祝福;2020年,参加首届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的评选,她又给我带来信心和鼓励……这样一位良师,是我心中最亮的北斗星,指引着我在教育路上不断前行。在N次蜕变中,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工作室领衔人,又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奚校长一路的引领,一路的支持,让我从懵懂走向明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

短暂的失意与智慧的觉醒

2019年,从区评优课到市评优课,让我尝到了唯美的代价。在上《少年王冕》时,我过度关注“雨后荷花”的唯美呈现,以致听过我的课的人凭着这一点记住了我,见面就说:“你是上回上《少年王冕》的那个老师吧?你的课件真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浸泡在尴尬、沮丧和懊恼的冰水里。

正好有机会到王崧舟老师的工作室跟岗学习,我把这个失败的课例讲给王老师听,问:为什么别人记住了我的课件,却忽视了我精心打磨的教学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良苦用心?王老师问我:其一,你的课件与教学意图有多大的关联度?其二,听课的教师被打动了,但你有没有真正触动学生情感最深处的那根弦?我沉默片刻,马上就醒悟了: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独特审美。王老师寥寥数语,让我受益良多,让我更懂得课堂教学高高托起的应该是学生,而默默支持的应该是教师。在浮躁的追问中未能解决的种种问题,往往能在某种特定的宁静对话中悄然消解,有时甚至还会催生前所未有的教学顿悟,为以后的教学打开一个崭新的视界。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教学生长吗?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继续跟着王老师读书、听课、写作,原有课堂认知在静悄悄地发生转变,甚至有化蛹成蝶之感。观摩王老师的示范课,精心的设计,精当的语言,富有启发的引领,让我心驰神往;聆听王老师的讲座,新旧经验的融通,多元思维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叠加,审美文化的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堂到生活,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样态。我发现,课堂中首先成长的不是儿童,而是教师。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相遇,这样一位名师,就像一束光,洞穿了我的教學混沌,照亮了我的课堂之路,照耀着我教育生涯。

每一次读金子美铃的诗句“向着明亮那方”,总有说不出的喜欢。这份喜欢,是因为它目标明确;是因为朝着目标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是因为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即使不一定会成功,但回想起来也不会后悔,因为曾经努力过。

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做了十年的儿童生长性阅读。未来,我还将继续。

生长的种子和永远的生长

第一次认识朱永新老师,是在1999年。一整个下午,三个小时的报告,一点儿也不枯燥。具体讲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他为我打开了教育的那扇窗。当时的我,只是拎着照相机到处跑的小姑娘。朱老师一来学校,我就拎着照相机跟在身边,聆听他和老师们的对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育就是一种感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这些话语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它在我的心里就像一粒蕴藏着无穷生命力的种子,不断地扎根、发芽、长叶、开花。于是,我带着学生忐忑不安地做书香校园。这份忐忑源于自身底气的不足,源于顶层设计的不够完善。忐忑中想起了朱永新那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于是,开始收集各种资料,研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方案,精心策划各种读书活动,主动开发读书课程,……终于,我们获得新教育书香校园建设方案一等奖。这样的读书育人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

2016年,开始主持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的工作,我很惶恐:我到底要带着这所百年老校走向何方?我又重新翻开了朱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长,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的校长;是一个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的校长;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长;是一个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促发展的校长;是一个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的校长;是一个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舞台的校长;是一个使学校有优美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的校长。”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于是,我的心中萌生一个关于教育的梦想。这个梦想开始朦朦胧胧,后来越来越清晰明了,“活泼泼的好儿童,乐滋滋的好教师”成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办“一所活泼泼、乐滋滋的好学校”成为我们的办学愿景。

2019年5月,再一次遇到了朱老师。听说我已评上特级教师,要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时,他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下了“读家记忆”四个字,勉励我带着老师、学生畅游在阅读的世界中。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朱老师北京的家里秉烛畅谈教育的今天与明天的情景。

同年8月15日,朱老师第一次走进湖塘桥二实小的校园,就被一楼到四楼的学生读写绘作品吸引了。图文并茂的读书卡、造型立体的口袋书、精致绝伦的布艺作品……四楼“拾光里”,绿植蓬勃,阳光正好,朱老师再一次为二实小题词:“万物生长  天天向上”。同时,他还把在学校拍的照片发在了他的微博上,宣传我校师生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这样一位明师,总是紧紧抓住教育细节的文化力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次,朱老师送给我一本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开篇第一句是“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是的,只有知晓自身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知晓自己学校发展的历史,才能明晰学校未来的走向。站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来反思与展望,主动迎接、主动介入教育的未来,才是教育应有的姿态。

(朱燕芬,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213161)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王老师校长学校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