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实验”与“实践”

2020-04-07 17:41朱水生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科学素养实践

朱水生

摘要:学习生物,离不开“实验”和“实践”,实验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而实践则是课堂的延伸,对知识的践行。

关键词:实验;实践;科学素养;探究;终身发展

以前很多学校视生物为副课,不受重视,然而,现在社会生物科學发展迅速,从学生长远考虑,要对生物学科重视起来,从小打好基础,为学生种下热爱生物学科的种子,培养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教与学的全方位结合,对提升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避免对知识的单纯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都大有裨益。

实验有法,重视能力培养梯度

第一阶段:按课本规定步骤,能流畅、准确完成实验 需操作方法正确,达到正确、规范、熟练、灵活完成实验基本操作。此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动手能力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此阶段是基础,按部就班熟悉实验流程,为以后的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此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此阶段是过渡阶段,老师要对学生多启发,激发学生的疑问,再把问题落实转换成实验。如在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后,同学们激发起探究学习的热情。老师可启发学生探究非生物因素——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虫生活的影响。一开始学生肯定会觉得难度很大,老师可先给出示范,让学生根据问题大胆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对鼠妇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并得出结论。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方法,随后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第三阶段:自己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发现问题,分组提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现象,得出最终结论。和自己最初的假设进行比对、分析。此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主意识。教师在此阶段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此只起点拨和总结作用,可以让学生利用“口诀”熟悉实验步骤。如探究要学会提问题,根据经验作假设,想方设法定计划;科学原则不能忘,设置对照是关键,控制变量要牢记;变量唯一是原则,减小误差要重复,多做几次取平均;依据计划去实施,注意观察得结论,同学交流会表达。

这三个阶段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交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循序渐进,始终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践,序列化、多样化

实验与实践都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最佳方式。教材中写了不少科学家的传记及他们发现新物种、新现象的经过,这给学生以启示:平时要留心观察、动脑思考、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和实践,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

大自然中实践 实践应多安排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实践或探究活动,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大自然才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宝库。教师要创造机会,走进大自然,亲身实践才会认识深刻。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这是对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非常好的机会。这样的知识是“活”的。农村地区还可以和当地的农事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乘机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城市学生可以从周边小区、公园、街道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进行分类。

博物馆实践 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拉开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大幕。博物馆形象直观、资源丰富、专业性强,因此成为各类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节假日有时间可以去有关生物的博物馆参观,近距离观察平时不易看到的生物标本和化石。

2019年7月,广东河源市9岁小学生张仰喆偶然间在河边玩耍时,发现并辨认出了一枚疑似恐龙蛋的化石,随后与他同行的母亲赶紧联系了相关部门。后经过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发掘,共挖出一窝11枚恐龙蛋化石,据考证,距今已有6600万年历史。为什么9岁男孩一下就能辨认出“恐龙蛋”呢?前不久张仰喆的妈妈刚刚带孩子去参观了恐龙博物馆,因为博物馆中所展览的恐龙蛋化石形态各异,既有完整化石,又有很多破损的恐龙蛋化石,因此孩子在看到破损蛋壳之后,一眼就认出来了。

9岁小学生此次能敏感意识到可能是恐龙蛋化石,首先就得益于他对关于恐龙的一切充满好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追根究底的好奇心、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这些都是开启科学大门的密钥。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守护好他们心中的“十万个为什么”。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将“种子埋下去”,让孩子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让孩子们真实地成长,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命题。

结束语

实验与实践,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永远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

参考文献

[1]史一棋,白春阳.如何规范博物馆研学旅行[N].人民日报,2018.

[2]毕嘉琪,黄媛.河源小学生发现66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N].南方日报,2019.

(作者单位:甘肃省礼县永兴农业中学)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科学素养实践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