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口罩机诞生记

2020-04-09 04:48
珠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调试口罩设备

自从华发集团自主研发出口罩机的消息不胫而走以来,华发集团旗下企业华冠科技总经理曹海霞每天会接打近百个电话。每个客户都很急切——有人要一次性买几十万只口罩,有人则要买几条口罩生产线,在电话里不停有人催着交定金、签合同。

她身后的10万级无尘净化车间里,绿色地坪漆光洁如镜,一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刚刚调试完毕,正以每秒两只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吐”出一次性防护口罩。

不为外界所知的是,仅仅一个月前,华冠科技还只是一家锂电池卷绕机生产企业,对口罩生产全无涉猎。

偏向虎山行,平地起高楼。不到40天,华发集团从锂电池卷绕机成功跨界医疗设备,这不仅是企业“科技+”战略的一次大练兵,也折射出珠海实体经济的深厚底蕴。

一条最难的路

疫情发生以来,医用应急物资奇缺,全国各地一“罩”难求。华发集团从春节前紧急组织团队开展海外采购,通过公益捐赠服务全市抗疫大局。2020年2月2日起,海外采购的医用手套、N95口罩和护目镜陆续抵达珠海。与此同时,华发自主生产口罩也提上了日程。

2月3日晚上9点20分,按照珠海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统一部署,华发实体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瑾组建了一个由高管组成的团队,紧急研究自主研发口罩机器设备、生产口罩的可行性。

“能否上线口罩设备生产?现在开始研发有多大难度?”郭瑾单刀直入地询问曹海霞。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曹海霞有点不知所措。受疫情影响,华冠科技正在为如何准时交付国外客户的锂电池卷绕机订单而发愁。而正常情况下,一台口罩机从研发到稳定投产,全过程需要3个月左右。

是在市场高价采购,还是调动技术力量自行研发?摆在华发面前的两条路,收益和风险都显而易见。

2月5日起,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一批企业到口罩厂观摩学习,华冠科技总经理助理、技术负责人杨春超也在其中。一圈下来,他心里有了谱。“口罩机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平时一台大概30万左右。从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来说,和华冠的主打产品基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们的技术储备可以驾驭。”

随着时间推移和疫情发展,口罩机现货被炒到了上百万,价格翻了几倍以上,“跳单”的新闻层出不穷。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转产口罩,特别是比亚迪成功试产口罩的消息,给了华发口罩生产筹备组莫大的信心。

“自主研发,支援全局。”2月8日凌晨零点许,华发集团疫情防控指挥部一锤定音。华发集团正式决定依托华冠科技组建华实医疗设备、华实医疗器械两家公司,立即启动N95口罩和平面口罩生产设备的研发工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华发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

从零开始

华冠科技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领先的非标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也是国家火炬计划承担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装备制造100家重点培育企业,拥有300多项国家专利,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

经过近20年积累,华冠科技在精密设备领域“钻”得很深,筹备组对研发口罩设备有自信。

战略上乐观,战术上则须倍加谨慎。从图纸到零件、从零件到设备、从设备到投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步骤都没有捷径可走。

华发究竟何时能造出第一只口罩?筹备团队反复推演,最终把设备实现稳定量产的时间定在了3月底、4月初。

但在2月8日那天,籌备组连一张图纸都没有。杨春超接到的指令,是带领团队在7天之内完成N95口罩设备200多张图纸、平面口罩设备近500张图纸的绘制。

“放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春超回忆,“每一个环节都下了死命令,压力层层传递。”

巧合的是,2月9日,杨春超此前观摩过的口罩厂新购入一条N95生产线,但由于缺乏调试经验迟迟不能生产,紧急向华发集团求助。杨春超带上两个助手迅速驰援,顺利排除故障。

上手调试了一遍,工程师们对口罩生产的厂房、设备和工艺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回来后通宵作业,最终在2月15日提前完成了全部绘图工作。

紧接着图纸的是零部件制备和采购。根据项目时间表倒排,两台口罩机所需的2000多个零部件只有10天的准备时间,而正常情况下的零部件交期是25天。

在华发集团管理的珠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帮助下,筹备组获取了准确的市场信息,按图索骥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关键供应商。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部分零部件提前到位。

几乎同一时间,华实医疗设备、华实医疗器械两家实体运营公司完成注册,华发集团内部协同迅速的优势在此时凸显出来。

在华实控股的支援下,新公司组织架构和制度流程迅速完善;在华发城市运营板块的协助下,口罩生产所需的十万级净化生产车间、万级净化实验室火速上马;在华发集团旗下横琴三江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的协助下,新公司立刻启动技术人才和操作工的招聘。

23天历练

有条不紊,势如破竹。2月23日,华发第一条N95生产线正式进入装配和调试环节。

一台设备按零件装配起来并不困难,“能不能跑起来”“能不能跑得稳”才是关键。因此,设备调试是对设计合理性、原材料品质、零部件加工质量以及工程师素质的综合考验。

“画图不难,画龙画虎难画骨。”投入巨资、团队苦苦攻关一两年却不得不含恨放弃,这样的例子在装备制造业并不鲜见。杨春超说:“零件上的一根毛刺都会影响调试成败,听起来很可笑,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正如工程师的预想,各种考验接踵而至。

作为锂电池卷绕机生产企业,华冠科技此前所生产设备加工的材料都是规则的硬质材料,而口罩生产所需的无纺布、熔喷布却是轻质、柔软、不规则的材料,因此在调试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状况”。

“每一个故障都好比是一道难度极高、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你会拼命想原因、拼命想方案。”杨春超说,“这个过程对年轻的工程师非常痛苦,但也会大大加速他们的成长。”

从2月下旬开始,凑在一块儿钻研“解题思路”成为工程师们的必修课,每天在车间熬到凌晨一两点。这是一个挫败感与成就感并存的过程,一群人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抓耳挠腮,时而欣喜若狂。

3月2日,经过十天夜以继日的安装调试,华发集团首台N95口罩生产机正式下线,成功实现N95口罩试产。稳定情况下,一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3万至5万只N95级口罩。这时距离华发集团正式上马口罩设备项目仅过去了23天。

3月8日,华发集团首条全自动平面口罩生产线成功下线。中层熔喷布、内外层无纺布三层材料一体成型,10只一组自动封装,只需要两个工作人员值守。稳定情况下,一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10万只普通防护口罩。

“每当企业进入全新的领域,经验都是靠一次次试错积累起来的。这也是企业知识财富积累的过程,没有捷径。”曹海霞说。

“一切都很值得”

华发集团成功研发出口罩机的消息传出,客户迅速找上门来。3月8日,一位来自福建的客户在找遍珠三角之后,慕名来到华实医疗设备的口罩机生产现场。

“看了一会儿就想马上把样机拖走。合同都还没签,钱就打到公司账户上了。”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曹海霞不禁笑出了声。当初的挑战有多大,今天的成功喜悦就有多强烈。

从此以后,寻求合作的电话络绎不绝。进一趟10万级无尘车间,就会多出十几个未接来电,曹海霞的手机因此必须一直连着充电宝。

“一开始心理压力很大,一头雾水,可以说是被领导推着走。”一个多月下来,曹海霞团队从当初的“兴趣不大,信心不够”变成了“很享受这个过程”。

“都说隔行如隔山,你看才短短40天,我们就妥妥地进军医疗设备行业了。”在曹海霞看来,华发集团选择了一条最困难、但事后看来最靠谱的道路,也充分证明了华冠科技的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经得起考验,“一切都很值得”。

随着全国口罩厂陆续复产,熔喷布成了最抢手的物资。华实控股、华金资本、华发投控、華发商贸等集团相关单位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切渠道寻找货源。

为应对口罩设备订单爆满而人手不足的局面,华发商贸从3月6日起派出14名熟练技工前往华实医疗,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一呼百应,可以说调动了全集团的资源。”复盘这一役,最让曹海霞感慨的是来自华发集团强大的资源支持:“你可以真切感受到,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和你一起扛,集团会给你源源不断的支持。”

如今,华实医疗设备公司已掌握了全部技术流程,大大缩短了制造生产周期。除满足自用的5条生产线外,华实医疗设备首批面向市场的20条口罩生产线也在加紧制造中,未来还将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更多设备,以缓解当前市场上口罩生产设备供不应求的紧缺局面。

猜你喜欢
调试口罩设备
舰载火控雷达调试方法浅析
调试新设备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调试机械臂
雾霾口罩
试论现有电气调试方法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认一认
视听设备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