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益基金会的向善之道

2020-04-09 04:48
珠海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海豚珠海公益

2020年3月13日清晨5点,1158箱口罩在完成了通宵达旦的紧急盘点归类、标签粘贴后,从华发商都开始出库搬运上车,最终在早上8点半之前送达珠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仓库。华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葛志红和她的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是珠海市疫情发生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物资捐赠,由华发集团海外医用物资采购小组,克服重重挑战与难关,“蚂蚁搬家”式地多批筹措并运送回国。

作为华发集团对外捐赠的主平台,华发公益基金会是珠海市最早捐赠善款和物资的机构之一。葛志红深知责任重大——他们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让珍贵无比的“弹药”,走完最后一公里,运送到前方,运送到战场,从统筹捐赠信息、协调资源到物资出库、完成捐赠,一次次捐赠总是在踩着紧张的鼓点进行。

疫情发生以来,华发公益基金会累计向社会各界捐赠善款和抗疫物资34次,受捐主体包括抗疫一线的医疗机构、社会民生保障行业、复工复产企业、教育系统及残障人士等。

燃眉之急

2月4日,华发公益基金会将从日本采购的首批40万只医疗手套捐赠给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满足全市医疗机构之需。当货车抵达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保障组新仓库刚刚清扫完毕——这是物资组接收的首批防疫物资。

2月3日,基金会计划将一批1.2万只医用手套送往新冠肺炎珠海定点收治医院中大五院,外聘的货车司机一听目的地是中大五院,吓得当即拒绝,“给多少钱都不去。”关键时刻,华发物业一位经理从拱北开着一辆小货车飞奔而至,才及时解决问题。

2月9日,珠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即将出发前往湖北,队员须自备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领导愁得彻夜难眠。原来,该院的医用防护服库存已经告罄,5名队员面临赤膊上阵的危险。

“医院每天接诊八、九十个发热患者,门诊医务人员至少要用30套防护服。疫情来得太突然,我们库存的100多套防护服很快就用完了。”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器械科科长陆琴回忆。2月10日早上6点,该院5名医务人员就要前往湖北,但防护服还没有落实,院领导四处求援,陆琴也急得团团转。

紧急时刻,华发公益基金会及时送上500套刚从海外采购的防护服。“就好比说你正在等米下锅,救兵来了。那种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接收物资那一刻,陆琴感动得直掉眼泪。

跨越江海的温暖

2020年,是葛志红入职华发的第38年。作为华发的元老级高管,在亲眼见证企业一路成长后,她又以华发公益事业代言人的身份,奔跑在华发公益事業的第一线。

时间转回到几个月前。2019年10月,尽管珠海仍是酷热难耐的“盛夏”模式,葛志红已经开始挂念云南怒江州洛本卓乡的一群孩子的保暖问题。

她看过一张当地的照片,已是隆冬一月,孩子们穿着单薄,有的甚至还穿着拖鞋,这一幕深深刺痛着她的心。

从2018年开始,她所在的华发公益基金会与珠海容闳学校家长联合会发起“衣暖人心,让爱出发”儿童衣物捐赠活动。捐赠采用“点对点、一对一”的形式,前期由华发体系承担对口帮扶任务的单位与怒江村庄联系确认学生尺码,并由容闳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根据尺码认捐一名儿童。

第一年,442个名额,瞬间被“秒杀”。

第二年,376个名额,继续如此。

学生家长陈先生一家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年活动。活动要求捐赠八成新以上的闲置衣物,他们仔细挑选了尺码相符的衣服,并一一清洗整理。他的妻子觉得不够,又去买了一些新的。儿子郑重地准备了一张卡片,在上面逐字逐句写上祝福:“希望你们的这个冬天,更加温暖”。一周后,这个被塞得满满的爱心包裹,和其它包裹一起从珠海启程,在入冬前被交付到了怒江大山里的孩子手上。

去年,葛志红和集团扶贫办的同事一起,远赴洛本卓乡实地调研。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天,孩子们领到包裹后雀跃不已的场景。学生集中在一个操场上,每人领到一个温暖包,男孩子是蓝色的、女孩子是红色,是华发logo的颜色红蓝色,非常醒目。回到宿舍后,葛志红和孩子们一起拆包裹、读信件,“特别开心”,她回忆道。孩子们一边迫不及待试穿着衣服,一边拆着包裹里的小礼物,仔细读着卡片。“校长说他们中午觉都不睡了,可能要兴奋好几天。当时感觉就是特别地开心。”她一连用了两个开心。

她说,两地孩子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教育,“他们会互相写信,虽然很稚嫩,但也是非常朴实、纯真的一种感情流露。”在发动学生捐赠之外,基金会也准备了特别的礼物,第一年配捐的是文具,第二年是运动鞋和袜子,“因为好多孩子冬天都只有拖鞋穿,看到挺心疼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有温度一些。”

“花钱”的难题

这个跨越江海的“温暖包”,只是华发践行责任担当的一个缩影。

在华发栉风沐雨四十年的历程中,始终不忘反哺社会。2017年12月,在吸取多年公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华发公益事业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由华发股份捐资1000万元,正式成立华发公益基金会。葛志红被任命为基金会首任理事长。

出任基金会理事长之前,她几乎从未涉足过公益行业。“挂牌那天,我问领导基金会未来怎么做,做什么?”,她记得当时集团领导李光宁只回复了一句:“你将基金会的钱好好花出去。”葛志红坦言“当时我的压力还是蛮大的,怎样将好事做好,将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是个难题。我想华发公益基金会的名字首先是华发,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华发在背书的,公益事业必须要给华发品牌添砖加瓦,绝对不能出现任何负面的东西。这是我个人对华发公益基金会最初的想法。”

她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接过了理事长这个重任。两年来,葛志红率领的华发公益基金会不断探索,笃定前行。

在基金会成立前,华发一直有着自己的“公益基因”。无论是在汶川地震,还是抗击台风时冲锋在前,华发把责任和担当深深融进血脉里。基金会成立后,很多集团体系内的企业会找到基金会,以基金会的名义或联手进行公益内容的输出。“在选择做公益项目过程中,我们会注意跟华发自身的资源和业务有比较好的对接。”以扶贫为例,华发集团对口帮扶的每一个贫困村,葛志红都去“踩点”。“我们会在集团扶贫的基础上,结合村里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资源,做一些有特色的、细节的、能够提升的工作。”

在乡村地区调研中,他们发现,学校内图书室图书陈旧枯燥,甚至堆满杂物、大门紧闭,孩子们能接触到课外读物的机会并不多。葛志红始终认为,一本书重量很小,力量却能很大。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开拓视野、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所以“侨爱心·华发图书角”项目启动之初,基金会便立下了两个目标,一是捐赠孩子们喜欢的图书,二是要把图书放在孩子们随时可以看得到的地方。

他们参照爱阅公益基金会研制的《班级图书角基本配置书目》进行采购,每个班级100本适合该年级孩子的图书绘本,同时为每个班级配置一个图书架,直接将书放到教室里。“我们鼓励孩子自由拿取,他愿意拿回家也没关系。我们如果长期做这个事情,每年补充一批书,孩子愿意拿走就拿走,只要他们爱看书,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2019年,“侨爱心·华发图书角”项目,共对位于广东阳春、信宜、云南怒江及巴马的8所乡村学校进行捐助。共捐赠图书约1万册,设立图书角42个,惠及师生1200人。

中华白海豚保护

2020年1月,华发公益基金会着力推进的中华白海豚保护项目,在北京获得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的第六届“CSR中国文化奖”最佳战略公益奖,一同入选的还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苗绣、《国家宝藏》等項目。

中华白海豚已被列入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属于濒危物种。为什么选择将中华白海豚保护作为基金会的重点项目?“考虑白海豚跟珠海有很大的关联,珠江口现存有全球最大的白海豚种群,国家级白海豚保护区就设在珠海,但很多珠海市民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包括我自己刚开始也不知道。直到2018年我参加了保护区管理局举办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后,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葛志红解释,华发的业务主要是城市和人居建设,这两者的前提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白海豚在海洋保护中是旗舰性、标志性的物种,如果它灭绝了,就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崩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同时,葛志红也在思索,如何将华发的资源和白海豚保护宣传充分结合。他们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如华发文传举办的沙滩音乐节,已经成为华南音乐节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数万乐迷参加。华发体育承办的横琴马拉松也是上万人的活动。还有集团主办的珠海国际设计周以及运营的剧院、学校、商场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他们把集团体系内可用的资源全部整合设计,植入白海豚保护的理念。比如在马拉松现场组织环保公益跑团,宣传垃圾回收和海洋保护,并精心策划了“保护白海豚就是一场马拉松”的宣传口号。“因为垃圾,特别是塑料,对海洋生态破坏是最大的。我们希望通过大型的活动去倡导减少塑料用品,保护环境的理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保护白海豚。”

基金会还与华发商都联手,策划了绿草地公益市集、“为它而唱”公益K歌会等。2019年六一儿童节,在容闳国际幼稚园,他们举办过一次反响热烈的活动,让孩子画白海豚,和白海豚公仔合影,参与白海豚知识游戏……所有的主题都围绕着白海豚进行,目的是告诉孩子们,原来珠海生活着一群这么可爱的“邻居”。

“我觉得接下来白海豚可以成为珠海吉祥物,或者华发的一个吉祥物。因为白海豚形象非常可爱,它有一张天生微笑的脸。它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物种,有几千万年的历史。而且它还是人类的好朋友,经常可以听到渔民掉海里被白海豚救起来的故事。所以福建人把它叫做妈祖鱼,从来不吃它。”讲到白海豚,葛志红的声音有些动情。

“正是意识到白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做的活动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今年在‘CSR中国文化奖评选中,我们很荣幸获得了最佳战略公益奖项,这也说明社会对这项事业的认可。”

与城市共同向善向上

202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0年,华发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与建设者。

回首壮阔的历史波澜,伟大的时代背后蕴藏着城市格局的完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是城市精神力量的蓬勃向上。

40年来,珠海经济总量增加了一千多倍,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发也从一家从成立之初仅靠3000元起家、仅有5人的房地产经理部,发展成以城市运营、房产开发、金融产业、产业投资为四大核心业务,以商贸服务、现代服务为两大配套业务的创新驱动型综合性企业集团。截至2019年底,华发集团资产总额超3600亿、员工数量近3万名,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位列330名。

华发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无不回响着华发人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这也是华发作为美好生活的建筑者和领航者的初衷——华发与珠海繁荣与共。

从青丝到白发,葛志红目睹了华发与城市的很多个充满荣光的高光点,这是华发企业公民责任的具体呈现,也是它对城市的诚挚献礼——从前山河到十字门之畔,华发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地标,珠海中心和横琴金融中心组成“双子星”刷新城市高度,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华发中演大剧院、华发喜来登酒店、珠海瑞吉酒店填补了珠海高端会展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空白……

城市在时时焕新,华发在跨越发展,不变的是践行企业公民的责任和情怀。

华发公益基金会成立两年来,已经成功运营了20多个项目和活动。在珠海,基金会先后设立“珠海容闳教育奖”和珠海一中“筑梦奖教奖学金”,奖励高中阶段的优秀师生。2018年起,基金会连续两年携手中华慈善总会,承办“一带一路手拉手”十国少年中国行活动,架设“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得到媒体的关注。

葛志红回顾基金会这两年的工作,她认为基金会所取得的成绩是华发集团领导和各单位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项目都是把华发资源充分利用、整合,也体现着华发整体的形象。”下一步,她希望和基金会一起引导更多人建立公益的理念,鼓励更多企业和公众参与公益事业。

在葛志红看来,公益对城市和个人,都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一旦有了这个力量,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以更高视野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价值感和幸福感也会更强。在2020年1月份华发集团总结表彰大会上,葛志红被授予唯一的“卓越贡献奖”。

公益在路上,华发人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白海豚珠海公益
海洋中的“大熊猫”
珠海 革命风云
公益
公益
公益
编读往来
公益
珠海之旅
中华白海豚:好巧,你也住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