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2020-04-15 03:56陈师曾
读者欣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设色画法佛像

陈师曾

列女古贤图(局部)木质漆绘 纵约80cm 横约40cm北魏 佚名 山西博物院及大同市博物馆分藏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我以为很有研究的价值。研究愈深,兴味愈浓。人物画在绘事中最为发达,因其关联人事最为密切。

中国的人物画,在三代以前就有了。殷王武丁图像以求傅说于版筑之中,可知三代的人物画已略具规模了。惟其所图之形象若何,吾人殊难为深密的考究。迨后自汉朝起,人物画逐渐兴盛。

古时多画人物:忠臣孝子,乱臣贼子,所以寓赏善惩恶之意,而匡伦理学之不逮。使人见了忠臣孝子的画像,引起崇拜模仿的观念;见了乱臣贼子的画像,生出厌恶戒惧的观念。自三代以至两汉,都属这一类—伦理的人物画。

自东汉以至六朝,佛教流入中国,于是佛画兴起。庄严的佛像,图诸石上,供人礼拜。及后黄老虚无之学兴,宗教的人物画的性质遂扩大而為释道画了—这是宗教的人物画。

宋朝之后,人物画变而为赏玩的性质,徒供人之怡心悦目便了—这是赏玩的人物画。

汉武帝集藏许多鬼神的像于甘露殿、忠臣孝子的像于明光殿。到了宣帝,他图了霍光、张安世、刘德、苏武等十一功臣于麒麟阁,鬼神一类稀奇古怪的像于明光殿。及至元帝,他因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毛延寿图形,按图召幸,可知当时的人物画很见进步了。毛延寿而外,还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有名的画家,可知当时人物画的名手颇不乏人了。后来汉光武帝定天下,有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明帝图这二十八像于南宫云台,其用意也在于表彰他们的忠诚。

中国的人物画,在三代以前就有了。殷王武丁图像以求傅说于版筑之中,可知三代的人物画已略具规模了。惟其所图之形象若何,吾人殊难为深密的考究。迨后自汉朝起,人物画逐渐兴盛。

汉明帝有一次梦见佛像,乃派蔡愔出使西域,求得《四十二章经》及释迦之像,因建白马寺。于是佛教浸盛,佛画盛行。那时佛画虽然风行,但孔子和他身通六艺的七十二弟子的像也极多。东汉的人物画,较西汉尤其发达。往常的人物画,都是镌诸宫殿里石墙之上,不可移动其位置的。汉朝的画像保存到现在的,有下列几种最为著名:嘉祥武梁祠画像(帝子、功臣、故事的),肥城孝山堂画像(人物的),河南嵩山三阙(风俗的),山东鱼口孔子见老子像(还有一帧在江苏宝应)和周公、召公辅成王像。此外尚有阳三老食堂画像,是小件头。汉时的人物画,笔法粗劣而不精致。

人物御龙帛画绢本设色37.5×28cm 战国 佚名 湖南省博物馆藏

到了魏晋六朝的时代,人物画渐渐地进步了。

那时出了许多专门的画家,其最著名者,为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大都生于南方。曹不兴从外国和尚学画,很受外国画的影响。他有层长处:大幅的人物画,他能顷刻间作就,身体的各部且可部置合宜,毫厘不差。晋朝的顾虎头(即恺之),也是个以善画人物著闻的画家。曾有和尚向顾恺之化缘,他就为和尚画了个佛像于庙里壁上,叫和尚卖给人看。后来视者如堵,和尚得了一笔巨资。顾氏画名之大,可想而知。南朝时陆探微的人物画,较前更有特色。他对于谢赫所拟六项画法,可算升堂入奥。谢赫所拟六项画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摹移写、经营位置。谢赫的人物画也很有名,顾虎头以后,算他称绝于一时。

女史箴图(局部) 纸本墨笔27.9×600.5cm 东晋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藏

自东汉以至六朝,佛教流入中国,于是佛画兴起。庄严的佛像,图诸石上,供人礼拜。及后黄老虚无之学兴,宗教的人物画的性质遂扩大而为释道画了—这是宗教的人物画。

中国的人物画,是有骨法的,是有笔墨骨气的,不像今之水彩画,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可是梁朝善画佛像的张僧繇,却变了体格,创没骨法。没骨法又叫作染晕法,是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的,就是布彩肖像,不用双钩的,和西洋的水彩画画法一样。他这个法子,是学了印度西域的佛画想来的。

北齐的人物画家曹仲达,他画的人物,其体稠叠,其衣紧窄,后人把它叫作“曹衣出水”。他描出的线没有粗细,叫作“高古游丝描”,又叫作“铁线描”。游丝描落笔比较的柔弱,铁线描比较的强硬。文字诸体,由篆而隶而真、行、草,篆书是没有粗细的,隶书就分出些粗细,楷书则粗细分得越发显明。文字的变格如是,画法亦然。所以唐以前的画法是没有粗细的高古游丝描,到了唐朝以后,这项体法便被打破了。

唐初人物的盛况,和六朝时代差不多。不过这时山水草木画颇为发达,所以画家们画起人物来,添了山水、草木、楼台、亭阁的配景。这在六朝时代本已风行,到了隋唐,较前益甚。那时绘一幅画子,除人物画画手而外,还有山水、鸟兽、草木、昆虫的画手在侧,分别负责配景。

虢国夫人游春图 绢本设色51.8×148cm 唐 张萱(传)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初唐人物画的画法,和六朝时代一样。到了中唐,发生了变化。中唐善画像的是吴道子,他是绘画的革新家。他变更高古游丝描的笔法而为有粗细的、有顿挫的—这叫作“兰叶描”“橄榄描”或“针头鼠尾描”。他画的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恰恰相反。他不但改变从前的笔法,并且改变着色的方法。大概从前的颜色受印度画的影响,着色浓重,他却改着淡色,叫作“吴装”。

引路菩薩像 绢本设色80.5×53.8cm 唐代 佚名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自此画法遂分为两派,一为曹派,一为吴派。直到现在的画工,也不外这两派。

人物画面部的变迁,唐宋以前,无论男女,颊部是丰肥的,庞儿是像方形的,离不了“秾丽丰肥”四字。明朝以后,渐渐地变了,颊部是瘦俏的,庞儿像个三角形。唐以前人物画的衣是逢掖的,唐以后是瘦窄的。从前画的是仕女,现在画的是美人。从前人物的体态是端庄的、稚壮的,现在的体态是轻盈的、娇小的、妩媚的。从前的人物画,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现在的人物画,讲究的是悦目的曼丽之容,失却美术的真谛了。

文姬归汉图 绢本设色29×129cm 金 张瑀 吉林省博物院藏

宋朝之后,人物画变而为赏玩的性质,徒供人之怡心悦目便了—这是赏玩的人物画。

佛画盛行于六朝以至唐朝之间,至宋朝则宗教的思想渐渐地衰了;苏东坡崇拜之禅宗一派盛行,于是拜佛的事日见少有,当时所图的佛像亦因此而变其庄严的态度。自宋至元、明、清,庙里供的是罗汉、祖师、高僧的画像,现时还是如此,庄严的佛画像很不多见。中国佛画的兴盛时期,可以说至唐时而止。因帝王拜佛,民众随之,佛画遂得盛行。所以思想的变迁,影响于美术的盛衰至巨且大。如今西域还有许多佛画刻诸石上,许多的日本考古家赴那儿把刻画的石运回本国付印。清朝画佛像的人,有所谓复古派者,如陈老莲、崔青蚓等,他们所作的佛像,很难得社会欢迎;吴派的王小梅、顾西媚等,画很潇洒秀媚,则见赏于一般人。

吹箫图绢本设色164.8×89.5cm明 唐寅 南京博物院藏

现在有人说西洋画是进步的,中国画不是进步的,我却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汉时到六朝的人物画,进步之速已如上述;自六朝至隋唐,也有进步可见;不过自宋朝至近代,没甚进步可言罢了。然而不能以宋朝到现今几百年间的暂告停顿,便说中国画不是进步的。譬如有人走了许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脚,我们不能以他一时的止步就说他不能前行。安知中国绘画不能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呢?所以我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但眼下的中国画进步与否,尚难为切实的解答罢了。

猜你喜欢
设色画法佛像
鳄鱼的画法
《岩高千尺虎》
瓜里绘客厅
《独白系列之三》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佛像面前的菩萨
多变的形象
天空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