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事入画图

2020-04-15 03:56李原昭
读者欣赏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园设色雅集

李原昭

“文采风流千古事,野人恨不识天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作为上可达天、下能通野的中间阶层,不仅文采风流为世人所仰慕,而且风雅之行亦为世人所倾心;他们的形象不仅流传于经史子集,而且常常跃然画中,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后人带回历史现场,感受洋溢于图画空间中的文雅气息。

雅集宴饮

宴饮,官僚喜阿谀逢迎,商人喜竞逐豪奢,草莽喜大碗酒肉,唯文人可称雅集,诗酒酬唱,挥毫泼墨,潇洒之态,令羁留尘网者羡慕不已。千百年来以此为题材的画作层出不穷,呈现给我们一群不同于文字世界里的文人形象。

兰亭修禊图 北宋 李公麟(传)

兰亭修禊图(局部)

西园雅集图 纸本水墨26.5×406cm北宋 李公麟

流传最久远的文人雅集当属兰亭修禊。古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称为“修禊”。兰亭修禊发生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士族名流40余人在今绍兴兰亭集会,行古时祓禊之礼,即借助溪水的流动,使酒觞顺势而下,觞至人前,必须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其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于微醉中诗性逸飞,共赋诗37首,并推王羲之作序。王右军于微醉中挥毫,文采灿烂,书法遒媚劲健,气势飘逸,不经意间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此次聚会,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掌握东晋实权的显赫世家子弟全都在场,但从《兰亭集序》中传递出来的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成为传颂千古的雅事。历代文人百般咏怀寄意,以诗文书画摹写追思,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唐伯虎、钱贡、许光祚,清代的樊沂、沈时,乃至现代的傅抱石等均有《兰亭修禊图》传世。

李公麟被认为是最早的兰亭图创作者,他是白描大师,亦被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他的《兰亭修禊图》成为后世创作者参照的底本。画中王羲之在水亭里伏案观鹅,其他文人沿河两岸饮酒赋诗。而在后世众多的诠释者中,赵孟頫的《兰亭修禊图》亦采用白描手法,全景式展现茂林峻岭之中兰亭雅集的画卷,画中人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儿,或正取流觞,或伸展臂膊,或托腮苦思,或凝神题句……人群或立或坐于流水两侧,随侍的小童或静立,或在一旁玩耍,人物正面、侧面和背影等诸种情态活灵活现且各具神采,魏晋文士的气度和神韵呼之欲出。少了楼台亭阁,多了几分适意随性,故此画被誉为神品。

兰亭雅集之后,可与之匹敌的当属西园雅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李公麟、苏轼、苏辙、米芾、蔡肇、张耒、秦观、刘泾、黄庭坚、李之仪、晁补之、陈太初、王钦臣、郑嘉会以及日本僧人圆通在驸马王诜位于开封城西的西园别墅集会,李公麟为这场集会画了一幅《西园雅集图》,米芾写了一篇《西园雅集图记》。这场雅集会聚了当时文化界的“半壁江山”,苏氏兄弟自不必说,米芾是大书法家,蔡肇、李公麟是大画家,张耒、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李之仪都是苏轼的学生,刘泾是书法家兼画家。陈太初是苏轼的同学,后来出家当道士,给宋神宗讲过《道德经》。王钦臣是藏书大家,郑嘉会是制墨高手,圆通是来宋求法的高僧。群贤毕至,西园雅集也成为此后的经典题材,南宋的刘松年和马远、元朝的钱选和赵孟頫、明朝的仇英和唐伯虎、清朝的石涛和丁观鹏以及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陈少梅,都有不同版本的《西园雅集图》问世。

西園雅集图绢本淡设色29.3×302.3cm南宋 马远(传)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西园雅集图绢本设色24.8×173cm明 唐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的版本系绢本淡设色,全画大约分为4个部分,最左侧是3个童仆在枯木怪石之间烧灶烹茶以飨宾客,往右是3位宾客,一位弹琴,一位眺望,一位领着童仆策杖独行。第二部分是全画的高潮部分,米芾在长卷上挥毫作记,圆通站在他的身后,黄庭坚、李之仪、秦少游、张耒、苏辙以及驸马王诜等人在围观,加上侍女书童共有21人云集于此。第三部分则是宽袍大袖、头戴东坡巾的苏东坡带着童仆正朝众人方向走来。第四部分是一爿湖水波光粼粼,湖畔竹石围绕,环境清雅。湖上有渡船一艘、艄公一人,湖畔有商旅5人、驴马3匹。虽是别墅雅集,却多了几分山林野趣,尤其是众人围观米芾挥毫之时,凝神屏气,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魅力。

宴饮,官僚喜阿谀逢迎,商人喜竞逐豪奢,草莽喜大碗酒肉,唯文人可称雅集,诗酒酬唱,挥毫泼墨,潇洒之态,令羁留尘网者羡慕不已。

西园雅集图(局部)

春夜宴桃李园图 绢本设色199×96cm清 吕焕成 上海博物馆藏

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

反观唐寅《西园雅集图》,整幅画面内容大致与米芾《西园雅集图记》符合,较之马远的版本,构图上更加疏朗,整体谨严清逸,极具吴门画派特色。

勘书图 绢本设色28.4×65.7cm五代 王齐翰 南京大学藏

雅逸之趣

文人之雅,雅在逸趣中,琴棋书画、焚香烹茶、博古赏玩等寻常事,通过图画呈现出别样的情趣。

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勘书图》颇有逸趣,图中勘书人白衣长髯,袒胸赤足,左手扶椅,右手上举做掏耳状,面向右侧稍微仰视,左眼微闭,神态栩栩如生。旁边有一黑衣童子立在屏风侧面,手持茶具,正欲端茶走来,场景极为闲适惬意。勘书工作本来颇为琐碎辛苦,但在王齐翰的笔下,堪书人忙里偷闲掏掏耳朵,搔到痒处时,右脚大拇指微微跷起,极为传神。而堪书人背后巨大的三叠屏风,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贵族家庭的陈设和生活风貌。

李嵩的《听阮图》和佚名的《槐荫消夏图》则展现了文人消夏的两种方式。在《听阮图》里,主人手执拂尘,盘坐在藤编软屉之上,聆听对面侍女拨阮演乐兼赏古玩。而在《槐荫消夏图》中,主人仰卧于槐荫下的凉榻上,袒胸翘足、闭目养神,颇为怡然自得。床头屏风上绘有《雪景寒林图》,给人清凉扑面的感觉,而在不远处的几案上,书卷、香炉、蜡台、茶漏等一应俱全。待主人醒来时,喝几口茶,翻几页书,长夏之苦便踪影全无了。两幅画一南一北,不同的消暑方式,却带来同样的清新雅致、高逸脱俗之感。

听阮图绢本设色177.5×104.5cm南宋 李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堇《玩古图》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的文人士大夫们赏玩品鉴古器物蔚然成风。画中滨水庭园一角,两位文士正在赏鉴青铜器,左边人似夫子,打开了鬲的盖子,好像在思索古物的年代,右边文士则微笑颔首聆听。几案上书画陈列,将文人琴棋书画的休闲雅好展现无遗。杜堇认为博古能够透过观察文物形制来了解古代礼乐制度,可以将看似逸乐耳目的闲好转为孔子所说“好古敏求”的积极作为,因此该图寓教于画,秀雅古朴,饶有南宋院体余韵。

槐荫消夏图绢本设色25×28.4cm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玩古图绢本设色126.1×187cm明 杜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之雅,雅在逸趣中,琴棋书画、焚香烹茶、博古赏玩等寻常事,通过图画呈现出别样的情趣。

蕉林酌酒圖 绢本设色156.2×107cm明 陈洪绶 天津博物馆藏

高士观瀑图 绢本设色166.4×102.9cm明 张路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藏

后赤壁赋图 纸本墨笔29.3×560.3cm宋 乔仲常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赤壁图 纸本墨笔50.8×136.4cm金 武元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渊明扶醉图纸本设色28×49.5cm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纸本设色23.2×92.7cm 元 钱选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追思怀古也是文人趣味的重要表现之一。苏东坡的《赤壁赋》可谓怀古赋文的巅峰,尤其是《后赤壁赋》,描写了月夜里上山下坡、攀松据石、烹鱼饮酒的夜游过程,有行有止、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成为许多文人抒怀的经典题材。从北宋乔仲常、李公麟、王诜等,到南宋杜莘老、金代武元直,明代仇英、陆治,清代吕焕成、钱杜等人,都曾创作赤壁图。其中,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是传世最早的一幅纸本墨笔画,作者将赋文分成九个片段依次呈现,主人公以“异时同图”的方法反复出现,仿佛连环画一般。全画用笔苍率简逸,画风清空洒脱,且首次出现了用淡墨描绘月色下人影的表现方式,将《后赤壁赋》的内容刻画得较为完整。武元直的《赤壁图》则将《前赤壁赋》的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全画用浓淡墨、长短纵横的线条,营造出壁立千仞、惊涛拍岸、水汽氤氲的大江大河氛围。江上一叶扁舟随波涛起伏,舟上三人却安然对谈。画上的地形并非《赤壁赋》的发生地,小舟中的客人也多了一人,疑似是作者自己。尽管“货不对版”,但整幅画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意境生动地展现了出来,仿佛船上的作者真的从苏轼那里得到了启发,用画笔与东坡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

雅人风骨

文人之雅,雅在志行高洁、情格高逸、风骨奇绝,一举一动、一品一行,从中透露出的是人格的魅力,形诸图画中,令人高山仰止。

钱选《渊明扶醉图》中,酒后的陶渊明醉眼蒙眬,袒胸露腹,一手倚在竹榻之上,一手摆手送客。客人对着陶渊明面容恭谨,双手作揖,做告辞状,白衣老仆正待引客人离去。另一边,地面上陶制酒坛、酒盆和酒杯等散落一地,杯盘狼藉。陶渊明嗜酒又好客,不论来访者贵贱,有酒便摆出共饮,如先醉就会对客说:“我醉欲眠君且去。”隐逸者的随性之态展露无遗。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当赵孟頫仕元后,八俊中的许多人争相攀附,唯有钱选终生不仕,流连诗画以终身。钱选亦好酒,且在微醉时笔下春风,画成后也不在意,常常被人拿走。其性情与陶渊明相似,因此视陶渊明为偶像,画陶渊明便是在画自己。为此,他还画了《柴桑翁像》《归去来兮辞图》等一系列有关陶渊明的画以及《卢仝烹茶图》《王羲之观鹅图》等隐士或隐退之士的故事,借人述怀的心境表露清晰。

李白行吟图 绢本墨笔81.2×30.4cm南宋 梁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是减笔画法的杰作。在梁楷的笔下,减笔而成的李太白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硕额阔脸,倾斜有度,展示出性情的率真与豁达,刚直如针的发丝和昂然翘立的胡须,迸发出不畏权贵的傲然与豪迈,肩部笔墨谨严自律,衣袖而下笔意烂漫、墨韵淋漓,灵动里带几分沉重和压抑,骨子里却是难掩的不羁和狂放的抱负。浓淡相和,李白的放达形象呼之欲出,輕重相较,李白的丰富内心得以展现,寥寥几笔,勾勒出谪仙人顶天立地的伟岸气质。而现实生活中,梁楷在南宋宁宗嘉泰年间做过画院待诏,因厌恶规矩羁绊,将金带悬在树上,潇洒而去。他生性疏狂,但才艺出众,时常借酒发疯,人不敢近,被称为“梁疯子”,也只有这样的狂人才能绘出如此贴切的李白。

高士圖(局部)

文人之雅,雅在志行高洁、情格高逸、风骨奇绝,一举一动、一品一行,从中透露出的是人格的魅力,形诸图画中,令人高山仰止。

驴背吟诗图(局部) 纸本水墨112.2×30cm明 徐渭 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也是减笔的画法,描绘了树枝间所盘青藤纷披垂落,树下一老翁乘驴缓缓而过,仿佛正在吟哦诗句,悠然雅适。老翁和驴用寥寥数笔便形神俱备,老翁肃穆吟哦之态、驴儿踏着轻快步伐的神气跃然纸上。背景中树枝、藤蔓笔点零乱,顿有秋色萧疏之感。作者还将真行草隶的笔意隐于人、驴、树、藤的画法中,“画中有书”,令人感觉其间有一股勃勃不息的活力,营造出一个空而不虚、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而这幅画何尝不是作者的写照。徐渭虽人到中年才学画,但以大写意开创“青藤画派”,艺术成就斐然,然而人生遭际坎坷,生前无人理解其画作,死后名声方噪。作此画时,或许正如他在题画诗中所言:“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知无人理解,却不停止向前的步伐,最终成就了脱尘免俗、卓尔不群的徐渭。

高士图 绢本淡设色134.5×52.5cm五代 卫贤 故宫博物院藏

采薇图 绢本设色27×90cm南宋 李唐 故宫博物院藏

:和靖爱梅图 纸本设色110×95cm 清 黄慎

苏武牧羊图 纸本设色149.5×81cm 清 任颐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五代卫贤《高士图》描绘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从而推崇儒家的君子楷模;南宋李唐《采薇图》描绘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以此褒扬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任颐《苏武牧羊图》则是借助苏武牧羊的故事,寄托忧患意识,歌颂高尚的爱国情操。雅人之风骨,既可善其身,亦可济天下。

时光流转,文人雅集、雅逸之趣、雅人风骨在大时代的进程中日渐零落,当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系列不断出现的时候,当中国风开始不断拨动我们心弦的时候,或许是时候重拾我们的雅文化了,毕竟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得到同样的满足。

猜你喜欢
西园设色雅集
《岩高千尺虎》
游西园
《独白系列之三》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鹿鸣》绢本设色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好玩不过雅集
第三回 文人气质一脉香
雅集,一门“复古”的时尚社交
公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