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怀教育

2020-04-17 09:52赖一棉
考试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历史小学语文

摘 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之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小学时期是小孩子启蒙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怀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语文;爱国情怀教育;教学渗透;历史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10月1日我国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20余万民众共同参与了这一大盛事。阅兵典礼上中国军人排成整齐划一的队列、穿着统一整齐的服装、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喊着响彻云霄的口号,以昂扬的状态,一流的标准,展示着我国的强军风采、触动着我们的爱国之心,让我们感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作为奋战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将爱国情怀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在激发学生强烈爱国热情的同时使之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理想呢?

一、 追忆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情怀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载着中华儿女,一路上步履维艰,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车辙永远记录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铭记历史,培养小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而,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不妨运用语言创设与课程相关的情境,令学生在语言情境的影响下对课文内容及其情感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对圆明园盛况的回忆展现出了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著名的法国学家雨果也曾这样描述过圆明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在课文中,作者不仅高度肯定圆明园的地位和价值,还谈到了它的毁灭:“侵略者的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就这样我国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灰烬。”至此,圆明园终从“万园之王”的皇家园林沦为一片残垣断壁。通过诸如此类的文字介绍、描述等,学生不仅能够在圆明园的富丽堂皇中感受我国古代艺人的技艺之高超,更能体会到艺术珍宝被无情践踏、毁灭的遗憾。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图以及相关影像资料等呈现到学生眼前,让他们在多重感官刺激下以及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强烈反差影响下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刻的反省与反思,更深层次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愿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追忆历史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其热爱祖国文化、仇视侵略者的情感,还能极大地增强小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 缅怀先烈,奋起学生感恩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次次刻骨铭心的国耻,一位位舍生取义的勇士,一百多年来,中国——这个拥有千年文明的古国,深深浸在硝烟和热血之中。一片混沌里,不断有人走出来,去实践、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却又不断被埋没进历史的尘沙里。有为了国家山河不受敌人侵犯,人民安居乐业而悲愤投江的屈原先生;有为了制止战争肆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壮士;有为部队前进、革命胜利舍生取义的董存瑞战士;有为抵抗日寇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杨靖宇勇士;就像我们国歌里所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近百年的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毅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中写道,五位壮士在狼牙山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宁死不投降、毅然跳崖。这种精神深深触動着我们的灵魂。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到狼牙山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当站在山顶时,学生不仅能够切身体验到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义无反顾跳下悬崖的场景,还能在此期间深深感受无数先辈们在民族存亡之际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曾在班级中展开了以“那些永垂不朽的战斗英雄”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进行更加系统而科学的梳理与整理,还能使之在此主题系统化的影响下对那些舍小家为大家、舍己救人的革命英雄萌生一股新的敬意与谢意。如我班某学生便在此活动中非常动情地描述了邱少云宁愿烈焰焚身也强忍疼痛不暴露于敌人眼前的英雄事迹。在描述过程中,该生不仅使大家对邱少云产生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还凭借着优秀的语言表达功底赚足了教师、同学的感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精神,谈论革命事迹,不仅能够真实触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之在“乘凉”时感念先人的“栽树”之恩,还能使之树立服务他人、振兴中华的远大人生目标,做到“先烈不朽,吾辈自强”。

三、 忆古思今,激发学生珍惜之意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斗转星移的五千年里,中国经历了种种磨难,经过华夏儿女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历史是经验和教训的重要来源,也是前进的左膀右臂。回顾过去,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磨灭不了的伤痛,令人民在战争期间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甚至被无情地屠杀。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在此处,尤其需要辨别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使之更好地走向未来。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对战争灾难进行更加深入的领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两个小姑娘“不假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该文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经过一系列的认真分析、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和灾难,还能引导学生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愿意为维护世界和平、国家安定以及民族团结而竭尽全力。

四、 动情演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在不同时代,爱国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比如,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解放后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之能够在时代背景影响下树立更加远大且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理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就必须充分借助已有教学资源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动脑、动手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他们不仅能够在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中将小学语文教育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最大限度上挖掘出来,还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势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主要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通过对历史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的追根溯源,小学生不仅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局观、宽容、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在学习该篇课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之将课文改编后再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对文章内容及其主题思想等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在具体台词的揣摩中了解人物内心世界,领会人物情感。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将一些与主题相关、有爱国教育性质的诗歌、古诗等融入教学中,在丰富教学素材、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文学色彩。

总而言之,从古到今,爱国教育始终都是我国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祖国未来的希望,小学生有必要,更有义务接受爱国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关怀力度和重视程度。如此一来,小学语文教学才算德育与智育并举,达到功德圆满。

参考文獻:

[1]佳明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138-139.

[2]马艳红.基于课堂教学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石芳.加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报效国家情怀[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C],2005.

作者简介:

赖一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历史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新历史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