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二年级劳动教育的践行路径及保障

2020-04-26 10:01刘丽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2期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劳动教育

刘丽娟

【摘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价值,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激发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小学的劳动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沿着实践的特点制定的劳动教育的学校的基础课程,社会福利公共组织实践活动,依赖家庭生活的家务劳动教育实践,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有必要实现同步,同时还要采取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小学劳动教育。

【關键词】劳动教育;小学二年级;实现路线

一、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一)培育学生尊重劳动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积极创造劳动岗位,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有关生活的劳动技术等。

(二)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是“四种教育”的基础,“以劳动积累道德,以劳动培养智慧,以劳动加强身体,以劳动培养美丽”。只有通过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勇于创造精神的必然要求

劳动教育不但对孩子培养独立自强的性格,还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在劳动中去学习,去体验。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自我革新的认识和能力,在冲突和融合、自我体验和完善的过程中交替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二、小学二年级劳动教育的践行路径

(一)创设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实现教育宗旨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但单一的学科知识课程远不能让儿童拥有综合发展的素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自我创造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多与生活、社会、自然相接触才能更好地激发劳动的品质。学校通过构建一门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劳动的真谛,从而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当前,小学二年级劳动课程的开设率较低,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当扎根本土,充分汲取地域文化的营养,创设体验劳动的情境。在当地文化丰富多样的情况下,通过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和关系世界,刺激他们接近当地的自然资源、国家文化、地区产业发展、工人和现代技术,产生积极的劳动体验情感。通过将学生置之于一定的劳动情境中,亲身体验作为一名劳动者的历程,主动去构建与劳动世界相关的事物,体会在知、情、意、行中所交织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劳动持续热爱与探索的兴趣。

(二)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又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既包含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在劳动教育中组织社会公益劳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社会公益劳动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例如,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活动的作用,每个月一个主题。对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可以设置诸如“我为校园环境做贡献”“我爱一花一草一木”等专题,让学生初次做一些捡垃圾、浇水、除草等简单的公益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初步体验劳动的快乐;对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可以设置诸如“我是环保宣传小卫士”“我是文明交通劝导员”等专题,让学生做一些环保宣传、调查、演讲等活动,慢慢意识到社会公益劳动对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年级学段的学生,可以设置诸如“我为敬老院服务”“我为山区儿童献爱心”等专题,让学生到敬老院帮助那些孤寡老人,传递自己的一份爱心,明白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让许多人感受到快乐与温馨,并愿意主动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三)践行依托家庭生活的家务劳动

家庭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劳动品质养成与行为规范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认为干家务劳动这种事情会严重干扰孩子的学习,于是帮孩子承担了生活上的所有事情。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家务劳动的体验,造成他们的劳动能力极差。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践行家务劳动呢?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家校合作的沟通桥梁,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明白家庭劳动教育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必修课,倡导学生从事基本的家庭劳动。其次,学校可以为家长设置具体的家务劳动清单,帮助他们更有条理地实施家庭劳动教育。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择菜、收拾餐桌、削水果、自己煮面条等家务劳动;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主要让他们学会炒简单的家常菜、有条理地摆放物品、掌握基本的农作物栽培技能等家务劳动;最后,要求家长运用劳动任务记录卡来有效地督促学生体验家务劳动。除此之外,老师要定期去学生家里家访,实际了解学生在家完成家务劳动的情况,最终根据家庭任务卡以及实施反馈来评选出每个月的“家务劳动之星”,以此来提高儿童践行家务劳动的热情与动力。

三、小学二年级劳动教育保障措施

(一)以劳动教育观为引领,指导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自我认识

要让学生明白劳动育人价值,即在人的成长中,劳动发挥着磨练顽强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造就高尚品格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白劳动实践价值,即要让学生明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互促进的,唯有坚持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实践,手脑协调配合,从而更好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自我构建与成长,培育勤劳踏实的劳动态度与意识,培养诚实的劳动品德,锤炼艰苦奋斗的劳动意志,弘扬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以自然多元的资源为主渠道,构筑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自然界是开启创造性、探索性思维最丰富的源泉。儿童在自然界资源中劳动得越多,他挖掘的新鲜有趣的事物也就越多,思维碰撞的频率也就越高,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越活跃,此时自然资源的劳动教化力量也就自觉而充分地展现出来了。因此,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发自然多元的资源来丰富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蔬菜水果园,饲养园、无土栽培室、烹饪室、陶艺室、电器拆装室、木工室等等。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地思考自己如何操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劳动成果,从而让自己的劳动精神得到完美的体验。

(三)以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为平台,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实践者、开拓者、引领者,是劳动教育的有机主体部分,没有劳动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教师就是没有灵魂的教师。然而,在现实劳动教育中,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有近70%的学习劳动教育课是由其他科任教师承担,有30%左右则是由专职教师承担,而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缺乏专业性最终会造成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因此,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劳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定期组织劳动教研活动,例如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调研等,加强劳动教育与实践基地的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多创设与学生生活、自然场景相贴近的情境任务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从而学会在劳动中创造。

丰富多彩的“劳模精神文化月”活动,不仅可以为儿童展示自我、激发智慧搭建广阔的舞台,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学校只有以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全方位、全成员、全过程的劳动育人氛围,才能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ZXDY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

[2]庞茗首,高维,程亚楠.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团[J].上海教育科研,2017(08).

[3]赵荣辉.论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J].教育学报,2017,13(01).

猜你喜欢
小学二年级劳动教育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析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解析小学二年级语文夯实学习基础的途径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学二年级趣味数学学法研究
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