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的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

2020-04-26 10:01梁桂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2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梁桂华

【摘要】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已有状况开展教学,也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包括心理发展需要、知识提升的需要、能力提高的需要。教师要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气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追寻真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教学前,教师要知道学生,包括知道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教师要了解学生所知道,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和盲点。做到“知人”“知情”,然后有的放矢地构建有效的教学,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树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立足学生好奇的需要,构建有趣的教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来自于对学习问题情不自禁的猜想、假设和思考,来自于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思维碰撞、启迪和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在备课时,我在想:什么东西能在上课的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天衣无缝地将本课知识融入进去呢?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数学知识储备还不多,他们对游戏、魔术这些特别感兴趣。在一年级《一共有多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开始语:

师:数学王国的数字宝宝来到我们的课堂,你认识它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出示3个学过的数字)

师:今天,数学王国的两位新朋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不过,它们有点调皮,和我们玩起捉迷藏了,需要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在一年级《跳绳》设计了如下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师:老师手中这个筛子六面都有不同的数字,上下两面是不能同时看到的。但老师有一双神奇的透视眼,看着上面的数字就能知道下面是几,你们相信吗?

师:你们也想拥有这双神奇的透视眼吗?

师:老师马上带同学们去寻找拥有这双神奇的数学透视眼的方法。

捉迷藏游戏——找新朋友,魔术表演——寻找透视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状态,从游戏、魔术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起学习热情。兴趣不应该只是课堂情绪的添加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寻找和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吻合的,能调动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方式、方法和素材内容,组织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立足学生求真的需要,构建实践的教学

生命在于运动,知识在于应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构建应立足于学生求真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活动产生感性认识,再深化到理性认识,最后回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拓展延伸等活动,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是否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数学实践活动,才能看清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二年级《买衣服》教学片断:

师:如果我们要买这些衣服,用昨天学习的人民币怎么样呢?

生:不行……

师:是的,如果用小面额人民币,会非常麻烦。我们买像衣服这样比较贵,甚至更贵的商品,要用到大面额的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吧!

师:板书(贴出大面额人民币4张:100元、50元、20元、10元)

哪位同學来说一下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出的?

生:……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心,从颜色、数字、图案方面认识了这张人民币。

师:下面小组合作来认一认吧!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小组合作的要求。

……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100元、50元、20元、10元,请把掌声送给自己。老师这里有100元,想跟你们换一换,可以怎么换呢?

生1:用2张50元换

生2:用10张10元换

生3:用5张20元换

师:哪种交换方法最简便?

生:用2张50元换最简便

师:付的张数最少的最简便。

师:我们认识了大面额的人民币,也会换钱了,我们到小老板的店里去买衣服吧!

师:这件T恤上的小兔子好可爱,我们来买这件衣服吧!可以怎样付钱呢?

下面进行小组合作的活动:摆一种方法,就在学习单上记录一种,比一比,哪组方法多。

……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认识人民币、等额换人民币、多种方法付定额人民币等知识,学习比较被动,学生不能很好体现与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人民币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基于学生的认知事实,在追求真实、“原生态”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感悟中不断进行数学思考,提高数学素养。我把教学设计调整如下:

师:新年前,爸爸妈妈都会为你们购买新衣物。下面请自己选一件最喜欢的。(课件呈现主题图)

生:我想买……

师:老师这个信封里有一些钱,你上来打开,尝试付钱。

(设计意图:信封里只有1角、5角、1元、2元、5元各1张。预设1,学生要购买的物品价格可能在这个范围内,复习上节课内容;预设2,学生要购买的物品价格超出这个范围内,顺势引出大额人民币,体会学习的必要性)

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拿出第二个信封中的人民币给同学介绍一下。

生:……

师:X同学刚才想买一件51元的上衣,你會付钱吗?请利用第三个信封中的人民币付钱。

生1:1张50元、1张1元

生2:2张20元、1张10元、1张1元

生3:5张10元、1张1元

生4:2张20元、2张5元、2张5角

师:这些付钱方法对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对,2张20元、1张10元合起来是50元,5张10元合起来是50元,2张20元、2张5元合起来是50元;2张5角合起来是1元。

师:也就是1张50元=2张20元+1张10元=5张10元=2张20元+2张5元,它们价值是一样的,可以互相兑换。

师: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你觉得哪种简便一些?

生:第一种。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按第一种简便方法付钱?

生:我的信封中没有1整张的50元。

师:看来,付钱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简便还要根据实际所拥有的人民币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不同的信封中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若干张,模拟不同的人口袋中有不同的钱,学生学习不同的付钱方法,同时可以从多样性中感悟付钱方法的简洁性和灵活性)

师:下面请4人小组内进行义卖活动:轮换进行,每人有一次当售货员和顾客的机会,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付给售货员相应的钱。

……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的义卖活动中把所学的大额人民币的兑换、付钱方法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巩固技能、发展思维,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学习要顺应自然,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要让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在实现动手与动脑的无缝对接中积累思维活动的经验。要追求真实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原生态”的学习情境探索中生长与呼吸,让智慧与思维犹如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头脑中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现实价值,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立足学生解惑的需要,构建思辨的教学

恩格斯曾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思考是学习的进行时态,是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认知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从已有数学学习知识和经验出发,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争论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教师如何在学生的疑惑处渗透学而思、思而学的思辨思想?

学习五年级《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需要判断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感知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前预测可知:学生能正确判断除平行四边形以外的平面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是什么原因导致判断平行四边形时出现偏差呢?学生的认知一定存在某些疑惑。经过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在理解“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上有困难,学生可能只停留在形状和大小这两个维度上,没有考虑对折后两边的位置关系这一维度。学生糊涂的地方也是学习关键的思维突破点找到了,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这些平面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也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不急,先说说意见统一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把正方形对折,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也是这样。

师:你说到了对折,看到两边是一样的。能具体说说怎么一样?

生1:把正方形对折后,两边都变成一个长方形,它们大小一样。

生2:对折后,两边形状一样,没有多余。

师:你们的意思是对折后两边的形状、大小一样,两边的图形重合了。正方形还有其他对折方法吗?

生:除了上下对折,还可以左右对折,还有斜着对折。

师:不管怎么对折,两边的形状、大小都一样,两边图形重合,所以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也是有这样4种折法吗?

生1:是

生2:不是,长方形只有上下、左右2种折法。

师:那斜的呢?

生:斜着对折,两个三角形大小和形状是一样的,但两边不能重合。

师:你们折过吗?结果是什么?

生:斜着对折,两边的三角形不能重合。

师:形状、大小都一样,为什么就不能重合呢?

生:对折后两个三角形总是对不上,一边凹进去,一边凸出来。

师:看来,对折后两边能否重合不仅看两边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还要看位置。

师:现在,我们来看平行四边形。开始有人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有人觉得不是,现在有同学改变主意吗?现在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举手。

师:觉得是的同学,你觉得是怎么对折的?

生:斜着。

(贴出学生认为的对折方法图)

师:其它同学觉得呢?

生:不是的,第一、第二个对折后,两边的三角形不能重合;第三、第四个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也不能重合;第五个也是两边折不到一起。

师:请你们折一折,看一看,是否如他所说。

师:刚才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还有疑问吗?

师:我们一直在研究轴对称图形,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1:对折后两边是完全一样的,包括形状、大小和位置。

生2:对折后两边要一模一样,重合在一起,不多也不少。

师:对折后两边一模一样,不多不少地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成“完全重合”,是否完全重合不仅要看形状、大小,还要看位置。

……

其实,学生头脑中的“两边一样”和数学上的“两边一样”并不一致,学生心中认为“对折后完全重合”就是“两边一样”,但数学上的“两边一样”既包含了“对折后完全重合”,也包含了“对折后不重合”。它需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它是学生对“完全重合”概念构建三个维度:形状、大小、位置的抽丝剥茧、层层深化。因此,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从“两边一样”转变为“对折后完全重合”这一概念本质,需要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因势利导,借助数学活动的介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实现思维飞跃。任何知识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一股脑儿地全吸收,就如同一块海绵,不管脏水、净水全部吸进去,但你一挤,脏水、净水又全部挤出来了,脏水还是脏水,净水却也变成了脏水。只有结论的数学学习很快就会忘记,做中学、做中思的学习才能持久。学生亲身经历想一想、说一说、辨一辨、折一折,学生对“两边一样就是对称”这一原有认知产生疑惑,在动手体验中不断改造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多次的修正,从形状、大小、位置几方面展开思辨,核心知识由始至终贯穿、引领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要立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立足学生学以致用的现实追求,立足学生数学思维的难点,努力构建生动、有趣、真实,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享受更精准、更有效的数学学习,从而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3]胡爱民.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有效教学小学数学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