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是美丽的》为例浅议大数据综合实践活动课

2020-05-07 17:57吕璐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分科学文本

吕璐君

[摘           要]  以大数据为教学手段,教授《科学是美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授课过程中尊重文本,不因形式新颖而丢失课程本质。通过课前准备、预习文本、企业实践、微课指导、课堂展示、课后评价、学分积分、成果分享、教师反思九个环节完成实践活动课,有效的手段、合适的运用,能最大程度覆盖具有性格差异的每一位学生,能把碎片化知识系统化,也能节省课时、扩展资源。但选文特殊,有的课程不用科技手段反而更有温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    键   词]  大数据;教师;学生;审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5-0120-02

随着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作为教育物资的大数据,是指一种大规模数据的集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发挥着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等工具性作用。职业教育中很多学科开启了大数据授课方式,运用对教学对象综合素质的个性分析,归类分组;对教学内容科学地技术处理,更加精确地定位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方向。

新疆现有技工院校近百所,按照办学层次分为:职业训练院、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普通技工学校。其中部分职业学校硬性要求大数据授课方式,就技术手段与设施配备情况,部分学校还不具备相应的授课条件。但长期停滞的职业教学模式迫切需要全新理念、内容、方式的融入与改革,硬性课堂指标既已不可回避,恰当地运用数据工具上好每一堂课就成为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本文以《科学是美丽的》为授课案例进行一次语文综合实践课。就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恰当运用教学手段辅助性达成教学目标,尽力不偏离教学主体,不失课程本质,进行课程与实训相结合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在学生扎实掌握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科互通,发挥文化学科工具的铺垫作用,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逻辑论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学科间的触类旁通能力,重点在于达成学生在语言文字层面、审美层面、创新层面、人际层面、态度层面、视野层面等同时拓展的育人目标。

《科學是美丽的》是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倪文锦先生主编基础模块第二单元第五课沈致远先生的选篇。在此,以课程教学任务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行动导向模式,组织2019级供用电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两个专业4个班级学生的联合授课,每个班级40人,共160人,计划6课时,完成课前准备、预习文本、企业实践、微课指导、课堂展示、课后评价、学分积分、成果分享、教师反思九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用大数据分析16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能力数值强弱搭配、科学分组。共分20个小组,每小组8人,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组长主控小组在整个活动中预习、讨论、资料整理、表达、创意、展示等活动,记录员记录小组活动的重点内容、难点问题与每个人的参与情况。申请合堂课大教室一间,申请电脑设备20台,申请微课辅助专业教师4名,申请技术处理协助教师2名,申请到企业实践参观2小时,申请学校实验室2个。

二、预习文本

运用2个标准课时,布置实践课程任务,熟悉课程文本内容,小组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篇章结构与段落鉴赏相结合进行阅读比赛,个人与个人比,小组和小组比,班级与班级比。通过比赛阅读,使学生熟悉文本,体会作者的文字特色与写作风格,理解段落、词句内涵,对文章从阅读到理解到赏析层层深入,步步领会。

课下每小组根据组内成员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解读,联系供电、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融合技术与审美,设定课堂展示主题。例如供用电专业小组选定的主题有:电力英雄之匠心美、电路图之规范美、电元件之设计美、安全用电之能动美、大自然中闪电的神秘美等。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小组选定的主题有:水利人之工匠美、工程制图之曲线美、水力新能源之创造美、气势磅礴的自然水力之美等。

每小组根据设定主题再次深入语文文本进一步解读,围绕“科学为什么是美丽的?”“科学美在哪?”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最后每位队员写问题小结发送到《科学是美丽的》微网程序App“对分宜”中。教师根据学生上报问题进行数据整理,汇总分析,寻找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方向,根据不同问题录制12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解疑答难,每组队员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对应的微课进行学习。

借助微课授课使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与结构,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表达科学的旷世奇美,掌握科技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加深对科学美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联系专业实际,积极探索专业学习的奥秘,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专业学科的魅力。

三、课外实践

运用2个课时,完成学生走出课堂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观察,在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应证语文文本“科学之美”的内涵。联系相关单位,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亲自体验专业操作,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到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专业的科学之美,从而更进一步扩展主题。为展示主题收集文字、图片、视频、模具等各方面资料,并向企业专岗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咨询请教,纵向深入主题展示内容,揭开科学美的理论面纱,贴近科学真实,从中获得设定主题的科学之美。

四、专业微课堂

构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工具性与使用性桥梁,学生通过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渗透,运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审美,又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审美印证文化课学习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无论是对文本还是专业都有了切实、深入的认知。再通过整理资料,进一步充实主题,撰写实践报告与课题展示报告,由组长和记录员整理撰写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专题《科学是美丽的》“对分宜”小程序中,专业教师或者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教師通过“对分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与数据分析,针对性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课指导,供电专业的由供电技术专业教师或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教师负责答题解疑,水工专业由水工制图、水力学教师或者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教师进行技术分析,帮助各小组同学从专业的角度观察、探索科学之美,扎实完成选文《科学是美丽的》专题展示设计。

五、课堂展示

运用2课时,所有学生回归课堂,每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主题内容设计自己的课堂小圆桌,在合堂课上通过幻灯片、视频、3D制图、手工绘标、海报、自制专业徽章、水坝模型、串联电路等各种形式,展示各小组的主题内容,课堂紧扣“科学是美丽的”主题,内容丰富、解说生动,每一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深入领会了《科学是美丽的》的内涵与外延,本组及其他小组在学习专业学科的道路上感受科学美的震撼,这种美存在于自然之中、机械之中、规律之中,也存在于单调重复之中、忍耐与探索之中。课堂展示结束时,同学们一起宣誓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学习科学、使用科学、热爱科学。

六、课后评价

课堂展示后,教师发放课后评价表,评价表的评分标准是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设计的。评价表分为“个人评价表”“小组评价表”和“教师评价表”。“个人评价表”分为阅读理解、收集资料、语言表达、撰写、操作、创新六个部分,“90~100”“70~90”“60~70”、60以下四个分数级别。“小组评价表”分为语言表达、文字表述、团队协作、动手实操、审美逻辑、综合创新六个部分,“90~100”“70~90”“60~70”、60以下四个分数级别。“教师评价表”分为语言文字、逻辑审美、科学论证、团队意识、解决问题、态度视野、综合素质七个部分,“90~100”“70~90”“60~70”、60以下四个分数级别。每位学生成员自行填写自己在本次实践活动课上的表现与收获,每小组互相填写对其他小组人员综合表现的评价,教师进行综合表现评价,并把评价结果投入大数据中,通过数据测算评分表上每个人的表现,给出最后综合得分。

七、学分积分

根据大数据对每位学生评价的评分结果,在90~100分第一个等级的学生给予30分学分的奖励,在70~90分第二个等级的学生给予20分的学分奖励,在60~70分第三个等级的学生给予10分的学分奖励,60分以下第四个等级给予5分的扣分惩罚。所有学分的积累与实践课上的精彩表现也同时进入每位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70%的学生都在90~100分第一个等级给予了30分学分的奖励,25%的学生在70~90分第二个等级给予20分的学分奖励,5%的学生在60~70分第三个等级给予10分的学分奖励,无60分以下第四个等级给予5分扣分惩罚的学生。

八、成果分享

评价结束后,不硬性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践课课后感受,愿意写的学生可参与评选,优秀的张贴在学校展示墙上,供给上课的全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160位学生全部撰写了课后作文,选了32篇内容深刻、逻辑严密、表达清楚的文章在学校展示墙上进行展示。

九、教师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大数据工具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对学情的全面掌控,细致到每一位学生综合能力中各个方面的具体数据。微课的针对性辅导与教学,解决了大课堂抓大舍小的痛点,对160位性格差异的学生基本上做到了全面覆盖。同时节省了课时量,文化课在职业学校课时量严重被压缩,没有大数据的参与,这样一堂全面、系统的课程至少需要10~12个课时,而此课只用了6个课时。可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课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碎片化知识系统化,触类旁通,对学科融合、差异性教学都有一定的辅助性效果。

但运用大数据授课,必须先要认知,认知了才能运用。任何工具都是为完成课程目标而服务的,其他都是辅助性手段。《科学是美丽的》这篇选文比较特殊,课文本身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是科普文,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水到渠成,但文本中每篇选文并不适宜都用数据式授课方式。大数据授课在构建过程中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提前做大量数据与统计工作,收集更多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与知识更新,这也受限于选文的类型。也有不同类型的选文,不用大数据手段反而更有温度,更知冷暖。这就是文化课传承的独特魅力,敬畏职业,守好本心。磨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学分科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科学拔牙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