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系统下反欺凌高级课程介绍

2020-05-09 09:47张萌雷华吴憶莲艾骄阳蔡雯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张萌 雷华 吴憶莲 艾骄阳 蔡雯

摘 要:文章旨在介绍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系统(PBIS)中的反欺凌课程内容(BP-PBS),首先在理解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对反欺凌高级课程中的学生课程、教师课程作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中学中存在的校园欺凌问题提出了预防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反欺凌;积极行为干预;PBIS

一、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系统介绍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簡称PBS)是一种对个体行为实施干预的系统化方法,它通过教育的手段发展个体的积极行为,用系统改变的方法调整环境,达到预防和减少个体问题行为、改变个体生活方式的目的。而PBIS(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s,以下简称PBIS)则是PBS在学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文章所介绍的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系统下反欺凌高级课程是PBIS针对校园欺凌开发出来的,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二、反欺凌高级课程概述

BP-PBS(Bully Prevention in a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高级课程分为分为三个部分:教师辅导、学生辅导、执行工具。高级课程主要以学生课程为主。第一年第1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识别尊重与不尊重行为,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2课时主要是讨论旁观者的角色,并且指导学生们作为旁观者,如何制止骚扰和欺凌;第3课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观看有关欺凌和骚扰视频后的反思和在校园欺凌中如何寻求帮助。第二年的第1课时是在第一年第1课时的基础上找出制止不尊重行为的策略;第二年的第2课时是制止班级里的骚扰与欺凌;第3课时是思考如何减少骚扰与欺凌从而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

(一)第一年与第二年第1课时内容介绍

第1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尊重与不尊重行为,并例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用时45分钟,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1)第一部分:教师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课程的要求,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期望。接下来教师与学生讨论人与人相互尊重/不尊重时是什么样子。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15分钟。

(2)第二部分:情境假设。教师询问学生:“对于那些没有受到尊重的学生和旁观者,用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停止不尊重的行为?”教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想法,并思考这些办法是否可以接受。

(3)第三部分:介绍学校范围内的制止短语“停止”和制止的流程: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受到尊重,如果有人要求你停止做他们认为不尊重的事情,不论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做这样的事情,你都得停下来。

(4)第四部分:鼓励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二)第一年第2课时内容介绍

第2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讨论旁观者的角色以及旁观者如何能打断骚扰或制止欺凌。学生将确定并练习防止骚扰和欺凌的三项关键技能,用时约为45分钟。

(1)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上节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列举出许多他们记住的干扰欺凌和骚扰的策略。如果他们忘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教师就可利用上节课的课件帮助他们回忆,例如,把策略写在黑板上,复习学校范围内的制止短语。

(2)第二部分:举例子,让学生思考思考旁观者的力量首先讲述“扎克”的故事:扎克在学校和朋友玩耍的过程中受到了带有种族歧视的辱骂,但他的朋友们都视若无睹,扎克愤怒地指责了他的朋友们。在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思考“扎克的故事”中旁观者的角色有多重要。其次介绍“模拟公交车”演练的流程:设置“公共汽车”,一部分学生坐在模拟的“公交车”上,由带着帽子的志愿者扮演受欺凌者,其他同学取笑他,请一部分志愿者作为旁观者;不坐在“公交车”上的另一部分学生作为观察者,在结束后告诉教师自己看到了什么。

(3)第三部分:询问扮演受欺凌者的志愿者遭受嘲笑眼神的感受以及其他旁观者看到了什么和感受如何,再次进行角色扮演,用熟悉的策略制止骚扰。

(4)第四部分:讨论“旁观者的力量”。教师简单回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旁观者的力量进行讨论,总结出在一次欺凌行为中,如果旁观者积极的站出来制止欺凌行为,则有可能避免欺凌的发生。

(三)第一年第3课时内容介绍

第3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观看有关欺凌和骚扰的视频,讨论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想法和动机,然后把这些和他们自己在学校的经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并指导他们将完成“寻求帮助”表单,时间大约需要50分钟。该课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反思与寻求帮助。

(1)反思部分

第一部分::YouTube反思。向学生解释,今天我们将继续一堂叫做YouTube反思的课。所有学生都会看到一组与欺凌和骚扰有关的YouTube视频。学生组成小组并利用他们自己的经历,使用有关欺凌和骚扰的情境来创建像他们今天看到的视频这样的故事板。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写反思论文,讨论他们的想法和个人经历。

第二部分:展示多个视频围绕以下问题讨论:“我们认为欺凌者想要什么?他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了什么?被欺凌者的人感觉如何?”等。

第三部分:将学生分成三到四组。使用故事板来表达每组学生对看到的视频的想法,每个人都要写一份反思材料:写下学生在欺凌和骚扰方面的个人经历,解释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这让学生有什么感觉。

(四)第二年第2课时内容介绍

第2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讨论旁观者的角色,明白旁观者阻止欺凌和骚扰行为的力量。学生将识别、练习、评估旁观者可以用来打断欺凌和骚扰的具体策略,大约用时45分钟。

(1)第一部分:提醒学生课堂讨论的基本规则,简要回顾上周的课程。让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干扰骚扰的策略,如果他们忘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就提醒他们。

(2)第二部分:介绍课程内容。谈谈电视节目“欢乐合唱团”(高中生在学校合唱团唱歌的节目),让学生对节目做一个简短的总结,然后添加教师自己的总结。

(3)第三部分:角色扮演。请六名志愿者参与角色扮演,并解释他们将扮演这个班的成员。让三名志愿者扮演受欺凌者,三人志愿者扮演欺凌者,并且开始情境模拟。

(4)老师说:“对于我们今天的角色扮演,我们将想象受欺凌者是欢乐合唱团的一员,而欺凌者是在座各位同学中的一员,我是一名正在幫助同学们做功课的老师,其他人都是旁观者。然后欺凌者开始嘲笑作为欢乐合唱团一员的受欺凌者。允许角色扮演进行一段时间。然后说:“停下来!”

①问受欺凌者:“这让你感觉如何?”

②问欺凌者:“这让你有什么感觉?”

③问旁观者:“你看到了什么?”(旁观者可能会指出:哪个“班里的成员”笑了,哪个“班里的成员”什么也没做, 哪个“班里的成员”看了接受者等等。)

(5)第四部分:讨论旁观者的力量。

(6)第二年第3课时内容介绍

第3课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它变好了”(在中学里,欺凌和骚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学生成长会变得更好。)主题视频,讨论视频制作者和观看者的想法和动机。构建一条时间轴来说明和分析从幼儿园到成年,欺凌和骚扰的问题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并就这些分析开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寻求帮助”的表格,时间大约需要50分钟。该课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反思与寻求帮助。

(7)反思

第一部分:“变得更好”。制定完善讨论规则,然后观看视频。在每个视频中,都有关于欺凌和骚扰的信息,其中关键的信息是:在中学里,欺凌和骚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随着学生们成长欺凌和骚扰问题会变好的。

第二部分:播放“它变好了”主题视频。看完所有的视频后讨论问题以下问题:“为什么视频制作者要制作这样的视频呢”,“你认为看这些视频对谁有好处”。

第三部分:分发一份欺凌和骚扰的问题示例表、时间轴和一份样本故事板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回忆在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遇到的欺凌和骚扰问题并思考以下问题:

④谁是被欺凌者?他们为什么被欺凌?他们的反应如何?

⑤谁是欺凌者?他们为什么要实施欺凌行为?

⑥当旁观者目睹欺凌或骚扰时,他们会做些什么?

学生需在时间轴中的每个方格中填写至少两个独立的想法。

(8)第四部分:把学生分成三组或四组,然后让学生们分享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减少学校里面的欺凌和骚扰现象,并呼吁制止欺凌行为,不当旁观者。帮助所有学生学会这些,来让骚扰和欺凌现象减少,让校园环境变好。

(五)寻求帮助

(1)第一部分:分发规划表。教师指导学生们制定一个寻求帮助的计划,帮助他们记住如果他们自己或他们看到的人被骚扰了应该如何获得别人帮助,同时这份计划也将帮助他们记住可以用什么策略来制止欺凌。

(2)第二部分:学生填写计划。当学生们完成他们的计划(或者当时尽可能多地完成)时,让他们把寻求帮助的计划粘贴到他们的规划表中。结束后呼吁大家记住:当看到欺凌行为时,我们应该共同站出来制止它。

三、对我国中学校园欺凌治理的启示

(一)提高学生反欺凌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反欺凌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欺凌或者骚扰。生活中的大部分学生在欺凌场景中扮演的是旁观者,旁观者群体对于制止欺凌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团结身边的旁观者力量,共同抵制欺凌或骚扰行为。在欺凌场景中,除了旁观者,还有欺凌者与受欺凌者,通过提高反欺凌意识,才能让欺凌者减少欺凌,受欺凌者有效抵抗欺凌。提高学生的反欺凌意识有三个方面的举措。第一,学校可以通过相关的校规校纪对学生进行约束与保护;第二,教职工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反欺凌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三,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强化学生反欺凌意识。

(二)培养教职工反欺凌能力

BP-PBS高级课程在强调学生自身主动性的同时,也强调教职工在制止校园欺凌中的作用。课程特别对教职工进行辅导,培养他们重视反校园欺凌的意识。在学生寻求帮助或报告一些欺凌现象时,教职工需表示出对他们行为的支持态度,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中国现阶段的中学教职工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风纪律,忽视学生想法,这导致在很多时候老师并不能够意识到学生的状态好或坏。因此,我国应注重对中学教职工反校园欺凌意识的培养,如定期举行教职工反欺凌意识专题讲座,力求每位教职工都有反欺凌的意识;班主任可举办反欺凌的主题班会,给学生讲授反欺凌的相关知识,向学生说明教职工反欺凌的坚决态度,并表示当有同学求助时,每位教职工都会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学生们向教职工寻求帮助的信心。

(三)营造积极的反欺凌校园环境

首先要制定符合校园环境的反欺凌政策,建立相关的体制管理机制,从组织层面落实积极的学风建设;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丰富的团体文化活动,让同学们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从而减少欺凌;最后校园应该配置专业的反欺凌团队,定期培养专业教职工学习反欺凌课程内容,并对学生开设反欺凌主题课程,例如,“反欺凌团体辅导”,在设计团体辅导时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同学们切身去体验欺凌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感受以减少欺凌。

参考文献

[1] Whitted K S, Dupper D R. Best Practice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Bullying in Schools[J]. Children & Schools,2005(27):48-56.

[2] Ross S, Horner R, Stiller B. Bully Prevention in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EB/OL]. https://www.pbis.org/resource/785.

[3] OECD.PISA 2015 Results(Volume Ⅲ) Students,Well-Being[M].PISA,OECD Publishing,Paris,2017:153.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职生校园欺凌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JYC009。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法律规制校园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