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干预与疏导

2020-05-10 03:02韩阳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新冠肺炎疫情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使每个人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防疫战”既包括针对个人和特定群体的心理干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心理疏导。及时科学的心理干預与疏导既有助于修复个体心理创伤、增强免疫力、助力心理成长,又能减轻社会心理振荡、降低社会心理损耗、促进社会良性运转,这是全民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5-0075-06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全球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确定性强,无论是对患者、家属、一线抗疫防疫人员,还是隔离群众,甚至普通大众,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冲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疫情都有两个“战场”,一个是社会上的,另一个是心理上的。此次疫情同时存在两种病毒,一是新型冠状病毒,二是心理恐慌“病毒”。中央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状况,反复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文关怀。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反应

面临突发性危机事件时,人们总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一定范围内的必要的应激反应有助于积极防御和全力应对。但是,如果应激过度则可能引发不良身心反应,如失眠、强迫行为等,甚至造成次生危机和群体性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所处的困难情境。对心理反应的科学识别是有效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前提。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

在急性应激状态中,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系统会快速响应,使机体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并且在相关的应激刺激进入大脑神经系统时,立即释放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循环。此后,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成的HPA轴接管应激的慢速调节,通过激素信息传递,诱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这一系列的身心反应,令人逐渐出现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与此同时,在认知、行为和机体方面也都会产生相应变化。

1.认知相对狭窄。主要表现为过多关注自我的身体状态;对体征变化非常敏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易将身体不适与“新冠肺炎”联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辨别能力下降,更容易相信与疫情有关的谣言。

2.情绪起伏较大。主要表现为高度敏感于疫情相关新闻,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担心疫情无法控制;敏感脆弱,容易流泪;容易烦躁、易激惹;情绪暴躁,对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感到愤怒。

3.行为脱离常态。主要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如反复查看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反复洗手、频繁测量体温、过度消毒等;与他人交流减少;作息不规律,生活懒散;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易冲动,行为莽撞,坐卧不安,常与家人产生冲突。

4.机体反应异常。主要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头痛、食欲下降、腹胀、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发抖、全身乏力;有时出现心慌、心悸等;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异常等。

以上都是普通正常人在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心理反应频次和强度越来越低,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如果反应日趋强烈,那么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甚至是精神疾病。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社会群体的不良心理表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其迅速蔓延的趋势,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群体层面上,当大量个体表现出共同或类似心理行为反应时,可能演进成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加之互联网和媒体的“催化”,部分群体在社会层面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表现。

1.群体认知出现偏差,歧视现象加剧。当公共危机发生时,部分民众在心理应激作用下,容易针对某一特定人群或地域居民产生区别性行为表现。

歧视源于既有偏见的扩大。人作为群体性动物,往往存在种族偏好或群体偏好。对于他人遭遇的不幸和痛苦,我们能够产生怜悯之心。但是,如果遭遇伤害的人属于其他种族或其他群体,那么这种怜悯之心就会大大降低。疫情中,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我们”和“他们”的概念,那么出于自我保护和防御的需求,在高度应激和可能被感染的双重威胁下,就容易在心理上使划分的界限扩大化。担心自己正常生活被“别人”破坏,甚至期望找到并惩罚疫情的“罪魁祸首”。在愤怒情绪的裹挟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归因或不当的行为,从而产生各自的“阴谋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社会认知网络对区别性怜悯行为起调节作用,这个过程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可以通过心理调节或后天教育来改变的。

2.群体情感爆发,导致负性情绪增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负面情绪往往比病毒传播的速度更快。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频繁地转发信息、表达情感,在表达正义的同时,由于反应过度也会将整个社会带入一种持续的负性情感状态,容易引发更大范围民众不满和愤怒情绪。悲愤源于对公平感的需求。“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需求。社会不公事件容易引发公众的普遍抵触,即使是无直接利益关联的旁观者,也会产生愤怒和抗拒情绪。在危机状态下,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敏感性剧增,社会不公事件就更有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应。研究发现,在应激状态下应对不公平事件时,大脑社会认知系统的活动会产生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更有可能引起愤怒和抵触行为。

3.从众行为增多,谣言更易传播。在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频繁地转发信息,容易造成过度恐慌、谣言传播,甚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从众行为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望。危机情境下,人们的无力感和不可控感大大增加,通过获得社会支持、被群体认可,可以提升安全感。传播谣言,可以获得心理上的风险分担感,比如“我不是唯一的难受者,还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传播谣言,可以寻求自我情绪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英雄所见略同”;传播谣言某种程度上也释放了情绪压力,比如“总算是说出来了”。传播谣言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传播谣言的行为是违法的。

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个体心理干预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中指出,“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發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最高层次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政策,也是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一)评估目标人群,分类实施干预计划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指导原则》指出,要针对不同人群实施分类干预,同时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包括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二级人群包括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就诊的发诊患者;第三级人群是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第四级人群是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

1.第一级人群的心理干预。(1)住院的重症患者易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孤独、失眠、攻击等心态。干预要点:进行伤害相关(自杀、伤人)的风险评估;支持倾听,安抚情绪;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鼓励配合治疗;关注情绪状态,必要时进行精神科会诊。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干预服务。(2)一线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易出现精力耗竭、担忧、焦虑、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自责、过度亢奋、失眠,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问题。干预要点:传授减压技术,帮助调节不良情绪;提醒劳逸结合,保证饮食、睡眠和休息;鼓励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和倾诉;建议发现情绪状态异常要寻求专业帮助。由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心理热线等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2.第二级人群的心理干预。这部分人易出现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躲避、侥幸心理等。干预要点:提供有关疾病和相关服务的信息,传授科学防范技能;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多锻炼,注意饮食和休息);开展健康宣教,减轻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建议寻求社会支持,借助热线、在线咨询平台等帮助自己舒缓情绪。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社区医生、热线、线上咨询平台等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3.第三、四级人群的心理干预。这部分人易出现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等问题。干预要点:开展健康宣教,提供有关疾病防护的科学知识;引导积极应对,鼓励适应性行为;传授识别不良情绪和自我调适方法;消除恐惧,不歧视患者和疑似病例。由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媒体、线上咨询平台提供服务。

(二)打造专业队伍,遵守危机干预伦理

一般来讲,心理危机干预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做,否则容易造成“替代性创伤”。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判断力才能有效开展干预工作。应建立良好与安全的专业关系,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自由,负责任地运用专业权力。要能够提升大众对专业的信任。要将当事人的福祉视为第一优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掌握专业的干预技术,同时还要遵守职业伦理道德。

1.知识层面需要掌握危机事件相关常识和危机干预相关理论。危机事件相关常识主要包括疫情的发展情况、发病前的症状、传染途径、目前有效的预防方法等。危机干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危机干预模式、建立关系以及哀伤辅导和生命教育理论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包括心理学、医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神经生物学、精神病学等医学知识。同时,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当事人认识到真正困扰他们的原因,从而帮助其走出困境并促进人格成长。

2.技能方面需要掌握危机状态评估方法和相应的心理干预技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操作技能。能够迅速评估当事人的主要问题,准确做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其情绪,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在此次疫情中,使用最多的干预形式是心理热线,稳定情绪技术等是必备技能。当特殊群体中出现共性心理问题时,团体干预就成为更好的技术方法。无论采取何种干预技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要与当事人建立起良好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干预技术的顺利实施,而且在突发事件后的短期内本身就具有非常积极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作用。

3.遵守职业伦理要求。伦理代表专业的价值,伦理问题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伦理的最高标准是尽可能为当事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伦理的最低标准和最低限度就是不造成伤害。(1)不做超出个人专业胜任力的工作,否则既无法帮助别人,也会影响到自身,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2)不强加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尊重当事人的尊严与价值,以平等、真诚、关怀、负责任的态度来提供心理帮助。(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但在当事人涉及自我伤害、伤害他人或法定的责任时,应即刻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妥善处理。比如求助者说他有发热症状,但拒绝求医。这就需要在共情的基础上与他讨论,鼓励就医,并讨论为避免可能的后果而要采取的防护措施。(4)不以转化为长期咨询为目的,不过度催化、不贴问题标签。(5)力所能及提供基本心理支持,在擅长领域之外提供紧急服务时,尽可能谨慎保守,必要时寻求督导。(6)自我关照是基础和前提,注意劳逸结合,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反向移情和职业倦怠。

三、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会心理疏导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四次明确提到“心理疏导”,强调“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确诊人员、隔离人员和病人家属”“要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落实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措施,统筹安排轮休,加强心理疏导”“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1]。2020年3月19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强调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常态化研判各类人群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心理疏导工作不仅在疫情期间具有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期意义更为重大。

(一)注重健康教育:加大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养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传教育功能,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科学”如果想战胜“伪科学”,一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二是要提高专业人员信息传达的可接受度。根据中国科协2018年发布的第十次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我国超过90%的人口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疫情不仅是一场生命教育,更是一场健康教育。因此,需要对大众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在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心理韧性,消除“耻病感”。

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信息的发布要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做到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回应群众关切。国家卫健委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专家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谈论疫情,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这都能够有效疏导公众的恐慌心理,避免盲目乐观或悲观情绪蔓延。

(二)加强舆论引导:消解负能量,激发正能量

在危机事件面前,在生命攸关的紧急时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极大激发人的主动精神、集体主义、英雄气概和乐观态度。因此,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强化自尊自信的强者心态。自尊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受,自信是挑战自我的意愿和对自我效能的评估。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疫情。这种态度既体现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防疫行动中,也体现在大街小巷的战疫标语和口号中。这都是缓解社会焦虑情绪的有效举措。

倡导理性平和的包容心态。疫情危机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信任。强烈的情绪反应占据了人们主要的认知资源,注意力变得狭窄,在推理、判断和决策中更倾向简单化。如疫情初期,部分地区采用的“断路防疫”“非法防疫”的方式,这反而给受病毒威胁、渴望关爱的人们带来二次伤害。社会包容要体现在既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尊重所有同胞的人格和尊严。比如,包机接留学生回国的举措,虽然在短期局部范围增加了工作难度,但是在长期和更大范围内缓解了部分民众的焦虑和不安。

激发积极向上的合作心态。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全政府、全社会对抗击疫情的参与度,是一种难以想象的集体力量”[2]“每个地方在抗疫的同时都还想着向湖北尽可能地支援医疗人员和物资,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是所有其他国家都应当学习的”[2]。我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团结奉献精神,一方面离不开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另一方面也是爱国情感高涨的重要体现。可以借助国家符号、文化符号和历史符号,帮助民众建立稳定的价值认同,进一步激发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3]。

(三)依托基层管理:培养心理社工,化解社会矛盾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1]。社区工作者最能真切感知基层群众的实际境遇和心理诉求,但却无力进一步回应,给予更实质性的社会支持。因此,应该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工作者对社会情绪的感知力,疫情下加强对群众异常情绪的观察和记录,切实将专业的心理援助与基层疫情防控相结合,在社区层面实现分级分类、精准施策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这既是疫情期间社会心理服务的重点任务,也是社会心态预测预警的有效手段。

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既是心理疏导的重要主体,也是心理疏导的重要对象。要高度重视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疫情中,该群体连续奋战,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他们的心理需求亟待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可开通专门针对基层工作者的防疫心理热线,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只有基层工作者自身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得到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他们才可能转化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和科学心理防护的宣传员[4]。

在长效机制上,可设立“心理社工”的职业资格或者专业岗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高校可开设相关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现有社区工作者支持,鼓励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提高专业度和合法性。同时,加强公务员队伍社会心理服务理念以及“由心而治”思想意识的培养,这是快速推动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2-24(2).

[2]白云怡.中國-世卫专家组外方组长:中国措施“庞大且灵活”有力防控避免全球数十万病例爆发[EB/OL].https://m.baiolu.com/sf_baijiahao/s?id=1659421767653883704&wfr=spider&for=pc.

[3]曾荣.疫情中的心理疏导与应对[J].中国领导科学,2002,(2):35-38.

[4]林颖.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在“联动”上做“精准”的文章[EB/OL].https://theory.gmw.cn/2020-03/07/content_33627908.htm.

责任编辑  杜福洲

[作者简介]韩阳(1979- ),女,吉林四平人,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领导心理学研究。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L16BSH012)、2019年度大连市委党校校管课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调适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