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究的香港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20-05-11 22:11施澜郑新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课例研究自主学习

施澜 郑新华

摘  要 自1997年以来,香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普通话科目。普通话科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香港与祖国大陆的交往,增强文化认同。通过香港的普通话课例“发现拼音的拼读规则”发现,香港普通话教学现状有喜有忧。从教师教学、教材和语言环境的视角反思普通话课程目标尚未很好实现的主要原因,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从知识到文化”改进途径的可能性建议,包括:教师应该强化学科教学知识(PCK);激发动机,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促进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改善课程审议,完善教材结构。

关键词 香港普通话教学;ICT教学;自主学习;课例研究;教材;学科教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8-0104-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s of Mandarin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based on a Lesson Study//SHI Lan, ZHENG Xinhua

Abstract Since 1997, Mandarin has been taught in Hong Kong.

The purpose of Mandarin curriculum i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to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a lesson study Discovering the Spelling Rules of Mandarin in Hong Kong, it is found that Mandarin instruction in Hong Kong has its pros and c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rea-sons why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have not been well achiev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se main problems, some possi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urriculum improvement from knowledge to culture, including that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create a positive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identity,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improve textbook structure.

Key words mandarin teaching in Hong Kong; ICT teaching; auto-nomous learning; lesson study; teaching materi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1 前言

在华人社会中,香港的普通话教学有其独特性。因为香港的主要语言是粤语,跟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等地相比,香港的普通话教学被视为语言教学,而后三者是语文教学;但也不算是外语教学,因为从政治、民族、文化而论,都是同种同文[1]。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政府大力推行普通话教学,至今已经走过20余年。为了了解普通话学科的现状,本文将通过一次香港的课例研究,对普通话学科进行反思。笔者从2019年3月开始,与香港一所中学合作,全程参与一项近两个月的普通话课例研究,以期深度分析和洞察现今普通话科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2 香港普通话科的发展轨迹和课程目的

香港政府在主权回归后,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即用中文、英文书写,口语交际使用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并在学校推行“两文三语”教学。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普通话科课程纲要(小一至小六)》和《普通话科课程纲要(中一至中五)》,普通话科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2000 年,普通话成为香港中学会考中的一个独立科目,其他科目分别为英文科、中文科以及数学科。2006年起,香港开始引入小学生普通话水平考试;2008年起,香港政府提出,学校要根据校本需要和条件推动“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

从课程要求上,201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重新修订《普通话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提出普通话的学习目标是:

1)培养聆听、说话、朗读等语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2)增进与本科有关的语言知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3)提高对本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2]。

比较“中国语文”科目的学习目标,两科目都强调听、说、读、写四大学习范畴,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普通话科则更聚焦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这也显示出普通话科目的特殊性:肩负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基于教育政策的指向,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普通话课程,并配有专职的普通话教师进行教学。

3 课例研究视角下的现状分析

课例情况  本文将以“发现拼音的拼读规律”的课例研究为例,了解香港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这次课例对象是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关于拼音的先备知识,学习过声母、韵母的读音及声调的发音方法。但是教师发现,学生的拼读还有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在之前的一次单元评估中,学生不能根据聆听到的生字读音,在给出声母情况下填写出韵母和声调。这一题目的失分率极高。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拼出语音,希望通过重新整合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规则,并去除不能拼读的组合。为了课例的良好施行,参与人员前期做了计划和讨论。在开展和实施阶段,教师围绕“找出拼音的规则”这一主题设计三次课,每一次上课后都会进行课后研讨和调整下一次的教学计划。具体教学上,每次上课的整体思路近似。

首先,重温旧知。教师带领学生重温韵母表,重点复习这节课研究的韵母类型,如开口呼韵母,确定这组韵母的共性以及发音特点。

其次,自主探究,主要采用电子教学策略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给出带有特定韵母的拼音,学生用平板电脑上的软件验证哪些声韵调的组合能发音,记录下例字;哪些不能,也标示在工作纸上。学生尝试总结这类韵母和声母拼读的不同规律。比如:j,q,x不能跟开口呼相拼,g,k,h不能跟齐齿呼相拼。

再次,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及展示他们发现的拼读规律,教师对表现良好的小组予以奖励。

最后,教师总结课堂所学,重申拼读规则。

三次上课均沿用这种教学模式。

教学特色  这次课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

1)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教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ICT是可以帮助语言学习的便捷技术。在这节课中,教师给每个小组都下发了平板电脑,学生运用“汉语音节拼读机”程序查出不同声母和韵母的拼读结果。这种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更投入地学习。

2)用单元统整的方式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语言教学知识点多、分散,因此,教师围绕“发现拼音的拼读规律”这一主题,编排了系列教学内容。三次上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①巩固声、韵、调组合,找出开口呼韵母、齐齿呼声母与声母的相拼规则。

②不给拼音、只给例字,写出字音;合口呼韵母与声母的相拼规则。

③不给拼音和例字,只听音节,写出该例字的拼音;找出撮口呼韵母与声母的拼音规律。

进行统整后,教学难度是梯度加深的,并且在统一主题下教学内容更为集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次课例的学习重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和概括出关键的规律。课堂伊始,教师就与学生明确,“尊重”“主动”“专注”是自主学习应具备的态度。在达成理念的共识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规律并做了全班汇报。学习结束后,学生还要进行自评,从“课堂表现”“知识掌握”和“未来应用”三方面评价自己的表现。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真实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得出学习成果。

4 课例反思

课例研究虽然是聚焦在具体课的实践研究,但是由于教师参与的合作性,可以说明,课例研究的结果是教师群体的共识。从这个角度而言,它代表着教师群体性的意见和实践。此外,课例研究更可以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表现与表达,因为课例研究的核心假设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效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学习。而教师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暴露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研究者的深入反思。

教师:自主的授课形式与夯实基础知识之落差  在有效教学的探究中,教学策略的错配(mismatch)而导致学习失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3]。教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如果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足,他们便难以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模式进行学习,即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一定主题的探索,采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的形式,建构出新知识或者得出某种结论。这次课例中,尽管教师采用了自主学习模式,但学生拼音基础知识还很不扎实。比如,学生能找出拼音规律,可很多学生对什么韵母属于开口呼、齐齿呼或者合口呼等分类不甚清楚,所以在总结规律阶段,他们会写“j,q,x后鼻韵母和前鼻韵母不能一起拼”,甚至有些学生连一些韵母怎么读也搞不清楚。更大的问题出现在拼读部分,教师给出一个汉字,学生大致可以说出读音,却拼不出来。这提示教师,在没有坚实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采用教学策略应更谨慎、更慢步一些,自主学习的方式未必是取得理想学习结果的良方。

教材:多样化的学习工具与偏失的教材之落差  在这次课例中,授课教师精心制作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包括学习单、拼音手册、评价表和练习题目等。尽管学习工具很丰富,但是只有作用于恰当的学习内容,方能达成有效学习。然而作为普通话课程主要教学资源的教材,其结构内容却不尽如人意:教材绝大部分内容是从香港学生的日常生活角度设计的交际练习,比如《我是中学生了》《您想吃什么》《有人得了传染病》《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小部分涉及中国大陆的内容便是介绍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人的姓名、南北语的差异、二十四节气等,而极少课时介绍中国大陆的社会现状。

仅有的涉及当代中国风貌的三课,均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内容:课文《人人都有公德心》中,人物談论到内地游客在香港随意插队、抢座等不守公德的行为,引发港人和内地游客的冲突;《火眼金睛》一课中,提到内地开展销毁假货行动,并罗列了各种伪劣货品;《环保创意》一课中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教材中,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内容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进行教材编写的立意和取向。曹顺祥和过常宝共同指出,普通话学科应站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和当代整个中国社会进行理性和美感的交往[4]。而目前教材的内容对正在形成世界观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消极影响着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认知。

环境:学科的重视与缺少语言环境之落差  香港政府对普通话学科不可谓不重视。从设置普通话学科,到统一考试的要求,再到推广用普通话教中文,不断提升普通话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5],很多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6]。目前,香港的普通话教育更偏重应试,在具体应用层面不够普及,学生平时讲粤语、英语,很少使用普通话交流,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就这次课例来说,学生可以发现并总结出新的规律,但是缺少结合语境运用这些新知识。在研讨中,有些教师也提出这个问题,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布置了学生课下去操练,但是几乎没有学生自动完成练习任务。按照习惯,学生下课后鲜少使用普通话,形成这样的局面:上课普通话,下课立刻转回“粤语频道”。因此,语言环境的缺失是阻碍学生提升普通话能力的一个现实原因。

5 普通话教学可能性改进建议:从知识到文化

教师应该强化学科教学知识(PCK)  香港教师的确具备使用多样化教学策略的丰富经验,比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元认知教学、角色扮演(role play)、思考—结对—分享(think-pair-share)等。但是相对而言,“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更需要思考,这涉及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可通过PCK更准确地把握“教什么”。根据香港教育大学郑志强博士的定义,学科教学知识是指融合了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和情境的知识[7]。学科教学知识能协助教师建立、诠释、了解和决定教学实践方法,帮助个人不断发展和改革自己的教学知识。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重点、难点的甄别。要谨防下面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用学科知识代替学科教学知识。在上述课例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甚至辨不清、读不出不同类型的韵母。因此,教师要避免依学科知识作出直觉性的设计,而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普通话教学实践中申辩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知识。

第二个误区是用践行教学设计的课堂取向代替辩证的反思和大胆改进。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是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应会根据学习诉求进行改进。课例研究提供教师发现、讨论和反思问题的空间,通过在后续课程中进行改进,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例如,课例的第一次课时,教师让学生总结开口呼、齐齿呼同声母拼读的规律,但由于内容过多,学生不能完成两种韵母的研究,在后两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削减了学习内容。

激发动机,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乃是培育语言的土壤。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讨论了教师在营造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指出教师能否看到各种各样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和与工作环境的互动方式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情境化特征,不仅指学生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情境中,更希望学生的知识在相应情境中得到强化[8]。

因此,教师需要营造一个更为丰富的语言环境,使外界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学生主动、自愿地参与其中。

创造普通话学习的环境包括采取语言的应用措施和开展富有趣味的活动。教师教授完成某个语言点后,应该注重语言的应用,让学生多讲多练,培养语感。如讲完“轻声”这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討论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轻声,再结合真实的生活环境进行对话练习,自由表达感情,让学生在模拟真实语境中操练所学,激发表达欲望。

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可以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利用辩论、话剧、游戏等活动,促进学生使用普通话。例如,教师让学生推荐他们喜欢的普通话歌曲作为活动主题,创设语言环境,一起聆听和吟唱;也可以组织普通话歌曲比赛。此类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语言潜能。根据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资助的“听歌学普通话”项目调查,参与的252受访学生,96%同意或极其同意教师使用普通话歌曲教授普通话时,课堂气氛较好;96.4%同意或极其同意这样上课自己会更留心[9]。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普通话日”、普通话广播电台、普通话竞赛等形式营造更大范围的学习氛围。

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201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将课程改革更新至“学会学习”2+时代,新课改的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价值观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与《基本法》教育)和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学习。正如王培光所言:“香港人学习普通话的需要是来自各方面的……文化上的,藉着普通话更认识中国文化;民族意识上的,透过普通话这民族共同语的掌握,来认同中华民族。”[10]因此,教师可能面临的不仅仅是教知识的问题,更是通过普通话课程,唤起学生学习的希望、努力、情感、态度、自尊和责任等,增强学生同祖国同根同源的身份认同感,这也是课程设置的深层意义所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普通话词汇的含义,抛砖引玉,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各种交流,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沟通。

如在课堂中学习“面”字,词汇上,在普通话中叫作“方便面”,在香港用“公仔面”一词,在台湾表达为“快餐面”。教师可以请学生查找面条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也可以将学生分组为北方、南方、西北等组别,探究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的面食和特点,更可以引发学生从文化层面扩展思考: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会吃面?有什么寓意?学生还会发现,日本的拉面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原地区的面食制作方法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传入西域地区。通过普通话的学习,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情感共鸣,增加香港学生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民族自豪感。另外,欢迎香港学生多来内地交流参观,很多香港学校都和大陆学校建立了结对学校的关系,通过学校之间的互访,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认识,亲身体会香港同大陆同根同心之紧密关系。

改善课程审议,完善教材结构  自从普通话科成为小学及初中的核心科目,出版教科书是一门大生意,于是多家出版社投资编纂教科书,其中十套通过了香港教育署的审查。但这些批准使用的教科书在质量上并不是全都理想。黄仁娜言,由于编制教材、审批教材均未有专业知识的支持,导致教科书素质欠佳[1]。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结构。

现今的普通话教材鲜少涉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教材需要有更多社会公共话题的设计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并增加在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和交流的训练。曹顺祥和过常宝指出:“在课文和练习设计时,应该减少香港的地区局限(不是不要),而增加一些公共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普通话的认同感。”[4]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教材应该增加介绍当代中国发展成果的课文,让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真实的中国;并且巧妙设计一些社会热点作为口语和听力的练习,比如高铁、网上购物、共享单车等话题,启发共同话语,增强学习普通话的时代意义。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明确指向课程需要关注实践,特别是具体鲜活的环境中对课程的挑战。为此,他提出课程审议的原则。具体说,只要是课程实践的相关利益方,都应该纳入课程审议委员会之内,而不仅仅是由课程和学科专家构成,学校、教师、社区代表都是审议的主体[11]。当然,完全依照施瓦布的设想,在所有成员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集体审议,在现实中很难做到[11]。但是对于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就决定了课程审议也需要大陆的参与。而且,就目前香港的特定氛围,就更需要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积极主动吸纳大陆的建议。其实,在千禧之初,香港就有中学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家参与“普通话教授中文支持及教材编写计划”[12]。两地互相支持和合作,不仅是文化认同所决定的,更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黄仁娜.评香港小学普通话教材中的聆听教材[M]//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教学应用组).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2003:104-125.

[2]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普通话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M].香港,2017:3.

[3]赵志成.有效学习的探索(学校教育改革系列之23)[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研究所,2005:2.

[4]曹顺祥,过常宝.以普通話教授中国语文的原则和方法[J].启思教学通讯,2004:22-33.

[5]James W, James H. The Teaching Gap: 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 Free Press,2009.

[6]John D, Press B. The Sources of A Science of Edu-

cation[M].New York: Liveright,1930.

[7]郑志强.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83-84.

[8]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6-267.

[9]普通话教学与策略[EB/OL].https://resources.hked

city.net/downloadResource.php?rid=831950210&pid=869471806.

[10]王培光.三语二文环境中的中文科普通话科的分和问题[M]//双语或多语环境中的语文教育:香港语文教育学院第二届国际探讨论文集.1987:54.

[1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0-153.

[12]曹顺祥,过常宝.“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J].启思教学通讯,2002:17-21.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知识课例研究自主学习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建构学科教学知识,指导任务阅读课型
学科教学知识对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化途径的研究影响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PCK的高中化学教学实录和反思